“艺术里.面请”第一回 王礼军雕琢色彩

作者:史伟图片提供:里.面摄影:史伟 2015年1月19日 资讯展览
位于望京SOHO塔2二层C座2215的宇宙中心望京里面的私房面馆“里.面”,不仅可以提供京城的最文艺范儿的私享美食,也因着一群热血青年向着理想不断开启着新的尝试,1月7日其艺术项目“艺术里.面请”第一回可谓秀色可餐。青年雕塑艺术家王礼军的一系列最新创作登陆“里.面”,以彩色粉笔为媒介的四件(组)作品安静巧妙地嵌入餐厅各处,一股清新如虹,是为展览题目——风往里吹。
“艺术里.面请”第一回 王礼军雕琢色彩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助理汤宇担任策展人,展出四件(组)作品,类型涉及绘画、雕塑及装置。区别于常规画廊、美术馆等展示空间的“刻意”、“中规中矩”的陈列方式,作品的布置巧妙到食客们难以寻踪,一方面,空间本身就是非典型死板的餐厅布局,每一处的悉心布置都是小趣味所在;另一方面,作品本身的呈现方式及跃动的色彩是作品与空间共生存在、不分彼此的前提。它们或如《一盒子现代主义》静静依偎在餐厅入口的玻璃墙、或如《蔓延》的桃木枝变色龙般嵌入写满字的木制黑板中、或如《流觞》以平常心静对每一天的洗衣服吃饭过生活、抑或是像《天空》和《斜阳》一样与多肉植物们为邻共同迎接着窗外京城的每一次日出日落月与行色匆匆。
展览现场,作品巧妙地与空间融合
展览现场,作品巧妙地与空间融合
“王礼军毕业于雕塑系第二工作室,他的创作一直在写实的系统中衍生发展,本科作品《纪念碑》正是沿着这一线索将写实语言与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件作品。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开始尝试不同材料,已不再拘泥于写实框架的束缚,他变得舒展自由了”,策展人汤宇认为,艺术家已意识到写实仅是一种手段和表达方式,他更看重将自身想法与观念付诸于材料。粉笔是种脆弱的材料,或许在每次敏感的触碰中,在雕与塑的每一个过程中,艺术家收获着一种内心满足、完成着一次次思考。
王礼军
王礼军
基于粉笔为媒介的早期作品:《几》尺寸不定 粉笔、胶、木抽屉 2014
基于粉笔为媒介的早期作品:《几》尺寸不定 粉笔、胶、木抽屉 2014
基于粉笔为媒介的早期作品:《礼物》尺寸可变 粉笔、纸盒、木椅、木柜 2014
基于粉笔为媒介的早期作品:《礼物》尺寸可变 粉笔、纸盒、木椅、木柜 2014
王礼军在2014年初开始关注两个问题:形、对材料的转换。他认为,以前他的写实创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形的认识可以很多元,未必非常具象,他的近期探索便是将之进一步提炼。在木雕、石雕等传统材料的实践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儿时玩粉笔的经历带给了他新的灵感。在5艺术中心他曾展出一件高达四米以粉笔为媒介的作品,粉笔可以涂抹、可塑、也脆弱渺小,王礼军希望在固定形状、有限维度的粉笔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之所以选择粉笔的另一个原因,王礼军说它与人的生存处境相关:人其实很渺小也很脆弱,需要去适应强大的社会,在人们面对反差时,要静下心面对与权衡,要雕琢与打磨独一无二的自己。
《一盒子现代主义》 180×3×9    cm 粉笔、胶、亚克力 2014
《一盒子现代主义》 180×3×9    cm 粉笔、胶、亚克力 2014
《一盒子现代主义》局部
《一盒子现代主义》局部
《斜阳》 61×61×8 cm 粉笔、樟木、胶 2014
《斜阳》 61×61×8 cm 粉笔、樟木、胶 2014
《斜阳》局部
《斜阳》局部
展览现场,食客们品着各自的一味面,手中的手机仍不忘留下身边邂逅的艺术品。看过一些展览,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心仪的那一件驻足良久,“风往里吹”作品虽不多,每一件都是焦点,共鸣处难免令人失语,共有的生存体验自是无需多言的。一位大爷在楼道中路过掏出手机拍下了他喜欢的《一盒子现代主义》,他或许不懂艺术也接触不多,我想作品能走进他的视线、并给他带去快乐就是艺术的意义吧。《蔓延》是野蛮生长也好,倔强绽放也罢,我认为那是生命该有的颜色,是一种乐观向上,在雾霾般的现实世界该坚持的基调色,每一位都市客都需要的背景色。餐厅临街对面是SOHO的另外两座高耸建筑,《天空》透气无障碍地在那里呼吸,食客拍作品中的一群人或两个依偎在一起的人,人与背景、人与北京,互为虚实也互为主角,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摄下的正是自己的过往或者此刻。生活……,我认为真就像在跪搓衣板,痛难免,也快乐。
《流觞》 40×35cm×3 木制搓衣板、粉笔、胶2014,此为作品局部
《流觞》 40×35cm×3 木制搓衣板、粉笔、胶2014,此为作品局部
《蔓延》尺寸 不定 粉笔、桃木 2014
《蔓延》尺寸 不定 粉笔、桃木 2014
《天空》 尺寸不定 粉笔、樟木、胶 2014,此为作品局部 
《天空》 尺寸不定 粉笔、樟木、胶 2014,此为作品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里.面”合伙人之一的滕昆表示,“里.面”居于写字楼,并不是也不同于美术馆、画廊等拥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展览空间,艺术尤其是“里.面”认同的艺术需要有机会让更多人看到,同时也提升着餐厅的艺术水准。“我们大多是毕业于央美,一定意义上说,‘里.面’正是为央美的同学们做的空间,设计面馆之初便已考虑到作品展示的功能,我们希望提供给美院优秀的艺术家一个面对更广大公众展示的空间、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央美一个交代。”在未来,“里.面”会每年推出6档艺术项目,对于作品的选择,滕昆认为或许不会是艺术专业人士研究的艺术品,起码需要色彩漂亮、轻松解压、清新怡人,同时,“里.面”正在筹划以盈利的一部分资金成立一项艺术基金,用以收藏所展示的部分作品。

“风往里吹”将持续到2月5日。据透露,接下来展览项目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家中养了200多只猫咪的央美雕塑系女生,展览又会以什么面貌呈现,未来的项目令人期待。 
请原谅我控制不住地要加一张图,餐具、环境、LOGO设计都是”里.面”团队自行设计就不必多言,重点是几款任性的面我独爱这一款,因为第一次吃了以后,后来每一次都没来得及尝试其他的
请原谅我控制不住地要加一张图,餐具、环境、LOGO设计都是”里.面”团队自行设计就不必多言,重点是几款任性的面我独爱这一款,因为第一次吃了以后,后来每一次都没来得及尝试其他的
我确实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忍不住在文末补充一句。作为一个美院人我不想说太多,唯有情怀二字送给“里.面”的每一位八零后。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想说,虽然“里.面”不是专业的展览空间,但我收到的媒体文件包及时、资料准备得详实全面,心存敬畏之心的人会走得更远。加油,里.面;加油美院的艺术家们。这也是我在展览开幕后每一天的焦虑后才码出的一点感受。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