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米《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巨作呈现 30年后劳森伯格展览重返中国

作者:朱赫图片提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6年6月12日 资讯展览
2016年6月11日下午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展出美国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年—1998年),该作品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俘虏岛的工作室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1983。图片由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档案馆(纽约)提供。摄影:特里·凡·布伦特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俘虏岛的工作室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1983。图片由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档案馆(纽约)提供。摄影:特里·凡·布伦特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
除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之外,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亦同时展出。此外,展览亦囊括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1985年于现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即由“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策划的“ROCI中国”,反映劳森伯格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创作灵感的努力;他试图通过艺术进行文化交流——这一愿望使其与彼时成长中的一代中国艺术家不期而遇,与随后被称为“’85美术新潮”的运动不谋而合。1985年,劳森伯格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ROCI中国”。当时这场展览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兴起之际,参观展览的艺术家将展厅挤的满满当当,栗宪庭说:“在经历了70多年写实主义审美教育之后,劳森柏格的个展确实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一次不小的地震。”
作品由装置和架上的作品组成
作品由装置和架上的作品组成
劳森伯格从1981年开始花了17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
劳森伯格从1981年开始花了17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
这次展览《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是一件持续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在其他创作计划的间隔中完成。展览占据了尤伦斯当代艺术心的整个大展厅,并且设计隔断明确的引导观众观展方向。30年前的展览据众多亲历者回忆,当时大家参观的热情非常高涨,这次展览开幕之后,第一天也出现了排队的人群。现场展出的作品体量非常大,让人不敢相信这是艺术家的晚期作品。虽然现在再次观察劳森伯格不会再像30年前给人一种震撼和刺激,但面对如此巨大的作品,还是会让人感觉到艺术的魅力,以及劳森伯格对材料使用的敏感。只是作品稍显巨大,缺乏他代表作品的精致与凝练。
作品组成部分的数量与确切排列顺序会随着其不同的展览布置而改变,这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是这件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呈现。
作品组成部分的数量与确切排列顺序会随着其不同的展览布置而改变,这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是这件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呈现。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囊括了丰富的日常事物,反映着其过去的使用痕迹。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囊括了丰富的日常事物,反映着其过去的使用痕迹。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不同的展览中,作品组成部分的数量与确切排列顺序会随着其不同的展览布置而改变;这件作品原计划达到其名称所暗示的长度——四分之一英里,甚至更长。这一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作品因不可思议的尺寸及视觉、听觉元素而制造出某种环绕式的氛围。 这是一件具有回顾性意义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呈现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发展,涉及其各创作阶段的主题与技术。若将此作品中的所有部分总而观之,便可一窥劳森伯格广博的艺术实践。《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囊括了丰富的日常事物,反映着其过去的使用痕迹。譬如,百纳被、色彩缤纷的衬衫及桌布——所有在劳森伯格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皆与其早期的“混合体”系列相似,如今更以一种出人意表的方式整合、并置。无修饰的硬纸板箱在墙上形成浮雕,指涉1970年艺术家迁居到佛罗里达州俘虏岛后开始创作的“纸板箱”系列。与“过剩”系列里的一件废弃金属雕塑相似,作品中的一张邀请观赏者试坐的长凳则由油桶、独轮车和氖管拼装而成。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合体字》,1955–1959。混合体:油彩、纸、布料、印刷品、照片冲印副本、金属、木材、橡胶鞋跟、网球、帆布、橡胶轮胎、安哥拉山羊标本、木台、四个脚轮,106.7 x 160.7 x 163.8 cm。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现代美术馆赞助理事会于1965年购入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合体字》,1955–1959。混合体:油彩、纸、布料、印刷品、照片冲印副本、金属、木材、橡胶鞋跟、网球、帆布、橡胶轮胎、安哥拉山羊标本、木台、四个脚轮,106.7 x 160.7 x 163.8 cm。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现代美术馆赞助理事会于1965年购入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追溯Ⅰ》1964.油彩、丝网印刷油墨、帆布,213.4 x 152.4 cm。沃兹沃思学会,哈特福德市,康涅狄格州。由苏珊·维尔·希尔斯捐赠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追溯Ⅰ》1964.油彩、丝网印刷油墨、帆布,213.4 x 152.4 cm。沃兹沃思学会,哈特福德市,康涅狄格州。由苏珊·维尔·希尔斯捐赠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水姐妹》(“威尼斯人”系列),1973。盛水浴缸、木材、金属、绳子、玻璃水壶,248.9 x 304.8 x 104.1 cm。休斯顿美术馆。卡洛琳·威斯·洛基金会捐赠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水姐妹》(“威尼斯人”系列),1973。盛水浴缸、木材、金属、绳子、玻璃水壶,248.9 x 304.8 x 104.1 cm。休斯顿美术馆。卡洛琳·威斯·洛基金会捐赠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如同其使用的材料,劳森伯格的图像来源广泛,尤其偏爱媒体及其创作的摄影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既是一部当代史的日记,也是艺术家的旅行日记。此外,这部作品揭示了劳森伯格将相互迥异主题组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包含其核心作品中一直延续的诸多主题:运动员、政客、动物、雨伞、行星、交通工具、艺术复制品、路牌、刻字与几何图案。作为一位勇于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完美实验者,劳森伯格实践过不计其数的方法(包括拼贴、溶解转印,以及丝网印刷),以便将图像转移到不同的载体上,从富有光泽的织物到金属上——例如铝和铜。 在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中,劳森伯格一开始就计划使其成为最长的艺术品,采取了其职业生涯中的所有技术。《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呼应着其过往的作品系列,亦有反映出当时的艺术趋势,并在视觉上呈现出贯穿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轨迹。这件作品包含劳森伯格录制于家中及旅行时的音频。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个人》(选自“七个字”系列),1982。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汁、金箔、手工宣纸、镜子、有机玻璃盒,109.2 x 78.7 x 6.4 cm。70种独版之一,由洛杉矶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出版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和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个人》(选自“七个字”系列),1982。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汁、金箔、手工宣纸、镜子、有机玻璃盒,109.2 x 78.7 x 6.4 cm。70种独版之一,由洛杉矶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出版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和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丹心》(选自“七个字”系列),1982。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汁、金箔、手工宣纸、镜子、有机玻璃盒,109.2 x 78.7 x 6.4 cm。70种独版之一,由洛杉矶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出版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和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丹心》(选自“七个字”系列),1982。丝绸、缎带、纸、纸浆浮雕、墨汁、金箔、手工宣纸、镜子、有机玻璃盒,109.2 x 78.7 x 6.4 cm。70种独版之一,由洛杉矶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出版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和双子星版画有限公司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无题,1982。丙烯、照片冲印副本、布料、纸板,61.9 x 111.1 cm。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无题,1982。丙烯、照片冲印副本、布料、纸板,61.9 x 111.1 cm。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这个展览可以放在全球式的艺术史语境里去看,劳森伯格跟中国的缘分是不可否认的,而现在可能同样感兴趣还有两个课题,一个是他在这里产生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对他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劳森伯格国际巡回的计划种子就是在安徽的泾县宣纸场里下的,下面很多工作是跟这一次经历有很多密切的关系。 那么包括整个艺术实践。今天看的比较全面,到了2000年前后,很多展览其实是围绕着早期的这些作品展开的,很多人会忽略他后半生的作品。 所以在北京做这样的展览,可以参与到非常全球化的对话当中。
这是《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自劳森伯格过世之后的首次展出。
这是《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自劳森伯格过世之后的首次展出。
同时展出的还有劳森伯格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
同时展出的还有劳森伯格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
本次展览门票60元。“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将持续到8月21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