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有携七位艺术家续写“精神花园”
1月25日,妙有艺术推出群展“花园”,展出年轻艺术家毕建业,姜培源,景达,龚斌,林枞,王临潼,徐振的架上作品。
妙有艺术群展“花园”
“花园”是妙有艺术近些年一直不断在提示的展览主题。花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特别的空间,它既是自然的又是人工的,既超现实又是现实存在的,私密又公共,它是人为了诗意的生活在城市或家庭的一角所开辟的一种奇异的时空。展览把“花园”看作为一种隐喻,是我们在现存的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系统之下开辟一个联结的、含混的、诗意的、无限的、生长的,对人合适的存在、也是生存可能方式的实验和创造。“花园”是实验、创造的但又是生活和现实的,它独立而又不孤立,它幽秘而又开放,它自足又给予,“花园”可以摆脱任何社会关系,它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无限想象和实践。正如苏格拉底把书面文字比作“阿多尼斯花园”一样,妙有花园在此试图建立起一个诗性的“精神花园”,试图去发现、展示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精神所在。
毕建业《四月河口湖》50x60cm 布面丙烯 2018
毕建业的绘画之路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与自己,与画布,与社会,与艺术史,与终极价值或其他新的问题。他隐藏了叙事、时间与空间多层并置。笔触轻薄如羽翼,而视觉效果却是厚重如雕塑,欲隐还现,欲藏还显。“我觉得就像谁说的‘美是待于更正的地方’,这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你在里面有参照,有破坏,一切都事出有因。我想一副再丑的画也是有它的标准的,这个标准不是一个人制定的,也不会对每个人生效,它只作为一个参考。”
姜培源 《TPS-03》木板丙烯 60x50cmx2 2018
姜培源的艺术实践包含了在形式意义上对美术史知识下的艺术审美的肆意挪用和工业劳作的姿态的糅合,同时强调对绘画作为物性的讨论,何为艺术处理,何为工业加工,抽象概念,划痕和痕迹,精心安排和顺势涂抹,作品暗含着对等级和价值的评价与回应。
龚斌 《卧室里的静物》布面丙烯喷涂 30x30cm 2018
静物、风景、肖像等,这些传统的绘画题材是龚斌所关注的领域,他将从社交媒体中找到的与自身生活有关联的,或是有冲突的图像重新改编,使其合理的存在于现实与虚拟的结合的场域里,以私密的个人趣味讲述了艺术家自己看过的图片与向往的生活。
景达 《NO.1509 》布面油画 130x100cm 2015
将意识投射到一些题材上,并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挖掘,是景达的创作特点。水以环状的形式一再的出现于画面中,有厚度的曲线是其对运动的理解。将流动顺畅且变形的水环放置于巉巉不平的山间,这种湍急”越过“堆叠”的冲突感,就是在填补艺术家心理空间上的诉求。“就画面而言,我画的虽然是具体的山水,但是并非真实的山水,甚至可以不是山水,画面更像是一种重复性动作下的产物,恰合时宜的组合,让观者联想到印象中见过的山。”
林枞 《古典肖像》 布面综合材料 40x50cm 2018
林枞的作品是从理性的思考出发,借由感性的艺术媒介传达。他的创作元素——从形象、色彩、基底、文字、结构与媒材等,由小至大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其元素不断自我排列与重组的向逆过程,这走向一种复合与抽象之间的游移,又具有足够的指事能力。
王临潼的作品
王临潼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用写实的眼光捕捉着生活的情调之美,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怪诞里充满哲理,安静中却又透着淡淡的伤感。“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有着纵横起伏的线与面,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规则与秩序,然而这中规则和秩序被一次次的打破。支离破碎的情境当中包含着:愤怒,恐怖,威胁,怜悯…现实就是这样的交织着。如果有理想的地方,没有了丑陋,那也只是一个虚构的剧场而已。”
徐振的作品以“无味”表达的“具象绘画”,提醒人们其中似乎隐约反映着什么。画面以及画面形式似乎在暗讽现今叙事方法的真实性,即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通过表达和叙述出来的形态是经过加工的真实,因为个体的观会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绘画要表达的是绘画本身,也是表达本身。有时候会想画什么,有时候会想,画好一个简单的东西也不易。思想和审美不是固式,每张画都是不确定的尝试。想的太多便难于下笔,想简单点又可继续下去。观察、提炼、表达、呈现,心里有数又没数。每天带着不确定性工作,也许是我画下去的意义。就像这日子,每天相同又不同。”
徐振 《树上鸟巢》 纸面油彩 39x36cm 2018
展览将持续至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