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叙事”,对绘画秩序的再度讨论在圣之空间举办


10月26日,由王静策划的“协商‘叙事’,对绘画秩序的再度讨论”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开幕。本次展览以当下艺术创作中触及绘画中“叙事”的迭代问题为出发点,邀请了尚扬、武艺、王焕青、刘晓辉、祝铮鸣、刘聪以及臧坤坤7位艺术家,从其各自的作品为切入点,以集合展览的方式,呈现当下艺术创作中对于传统叙事的反思和反叛,并试图探究绘画如何思考和调用新的物质要素作为叙事媒介的可能性问题。

重识绘画的“叙事性”座谈会


圣之空间“协商'叙事'对绘画秩序的再度讨论"展览现场
在传统的绘画叙事系统中,“时间性”往往是其主要特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图式以及构成元素以及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传统绘画叙事系统的“时间性”已经难以满足当下艺术创作的表达诉求,由此,艺术家也愈加注重对于绘画“空间性”及其相关的结构秩序问题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因时代变革而生成的对于绘画叙事的需求和表达矛盾随之被凸显,以至于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传统的叙事方式正在成为艺术家所摒弃和背离的对象,而基于这种背离现象的愈发明显,对于新的叙事方式和手段的尝试势必成为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创作的共有诉求。此次展览正是带着这样的愿景,结合艺术家的不同实践,力图对绘画秩序的再梳理和再讨论提供一个可视的案例参照。

尚扬 《1999-16》19.5×50.5cm 纸本综合材料 1999
在策展人王静看来,过去更多体现时间性的“叙事”语言,随着绘画所承载的思想结构的变化,“叙事”的结构在艺术家的实践层面也发展出了多种维度的探索,虽然许多艺术家刻意避免作品的语言文字阐释,但语言文字却无法真正远离这些充满理性建构的图像。因而对“叙事”和与此相关的结构秩序的重新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武艺作品

武艺 《唐初期瓜·沙二洲示意图》 21×20cm 纸本铅笔 2019
依托于图像是绘画叙事的主要方式,但在当下的艺术创作,可辨的图像已经不再是绘画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各种绘画元素的糅杂、拼接、挪移甚至是解构让图像的可识别性在“空间性”中成为新的构成方式。

王焕青 《望京的北小河之岸》 135×200cm 布面油彩丙烯 2012-2015

刘晓辉《无题-走廊》51×40.5cm 布面油画 2014

祝铮鸣 《灵机》197.5×12cm 绢本设色 2018
祝铮鸣 《风宫》30×40cm 纸本水墨 2011
“85时期”的重要艺术家王焕青一直努力对前人的绘画进行心理分析,试图破译出它们通过怎样的形式或结构来实现视觉力量,这也是他格外注重在绘画中探讨精神气质的缘由;在“叙事”的处理上,祝铮鸣并非将这些隐喻属性强加于观众,她会将这些对象调和到自然的状态,传递出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使观众从画面中获得的感知更加绵延和复杂;刘聪认为其叙事结构的含义是更加敞开的,艺术家将理性细化到对抽象的空间,时间,或者更具体事物的感受里。这个“结构”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之外,在整个艺术机制系统里,被建立在作品和观众,或者和其他关系之间同构起来的场域里。艺术家作为创造者的同时,也被包裹在这个场域里;臧坤坤以现成品介入绘画,在他看来,其实很多绘画作品的内部的结构和意义已经完全颠倒了,一幅绘画也可以是一部装置。创作中将各种信息汇集一起,绘画只是我借助的一个手段罢了。

刘聪作品

刘聪 《红书》80×60cm×6p 布面油画 2017

臧坤坤 《容器,应形》 270×172×9cm 丙烯,亚麻布,木,不锈钢 2017
多样性的创作方式催生新的绘画叙事,不同的绘画叙事也是当下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体现。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