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做一场与中医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什么样的体验?

作者:吕晓晨 2019年6月27日 资讯展览
到中医,相信对大多数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每个人的成长中,中医的知识和实践无处不在;然而关于一些偏方的治病原理,却又难言一二。在一座图书馆里观看一场与古代医学有关的当代艺术展览,是我此行去成都的新体验。旅法策展人宁琤从四川省图书馆内浩瀚的医学典籍出发,带来了了一场“古代医学+当代艺术”的隔空对话:“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
 
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图书馆的场域,观看一个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是主角的当代艺术展。柴一茗、陈弘礼、郭鸿蔚、梁绍基、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浩瀚的医学文献及中医标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互动。虽然展厅中有大量的文献古籍、中草药标本,但当代艺术作品恰到好处的穿插其中并不使人感到沉闷,也让人清晰地识别这有别于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展。
在图书馆做一场与中医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什么样的体验?
在图书馆做一场与中医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什么样的体验?
 

“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现场
 
“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现场
或许,展览可以从神话说起:专注于《山海经》题材多年的艺术家柴一茗,选取了书中的典故,将沉寂在其中的医药之物与神话形象进行视觉复活,并且他的作品,也与最早起源于夏商时代、秦汉已有成熟体系的古代医学典籍隔时空呼应;郭鸿蔚在探访蜀地后,围绕四个“情志病”案例创作了《解忧愁图》系列纸上水彩作品,对古老医学的认知系统尝试性地进行了视觉解构及转换;而穿过南非艺术家米兰达·莫斯的《含羞的植物》,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以及敏感、脆弱与共生的关系;而隐居天台山养蚕30年的梁绍基,也在一根根蚕丝中,对生命进行了别样的描摹和冥想……此外,每个展厅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声音”——这是艺术家陈弘礼以古医哲学为灵感,特别制作的《物语》。
策展人宁琤是一名旅法研究员,2015—2016年间她促成了毛继鸿艺术基金会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战略合作,并在2016年9月受命为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在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前,宁琤一直在高科技行业工作,身份的跨界也让宁琤的视野是多维度的,谈到此次策展理念,宁琤的期待是:“进入的是一个医学的世界,走出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在中医里,“望闻问切”是能悬壶济世的最基本手法;那么身为策展人,宁琤的“望闻问切”又是否在展览中直切入当代艺术的痛点了呢?
 

宁琤

策展人
 
宁琤
策展人
关于医学文献的展览也可以很有趣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次展览的场地位于图书馆,主题围绕传统医学而展开——这两点都与平时看的展览有很大不同。此次展览的出发点是什么?
宁琤(以下简写为宁):四川省图书馆(以下简写为省图)拥有非常丰富的古籍收藏,他们也一直在研究“古籍如何活化”;我曾经在成都策划过双年展项目,“在地性”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最初我来到省图,想调研巴蜀古代科技史的资料,但是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省图大量珍贵关于医学史的古籍善本。当时就觉得,传统医学是一门独特的个性化的科学,所以后来我和省图讨论,能否以文献中的医学及当代艺术出发,来做一个跨界展览。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所以促成了这次展览。
 

梁绍基 《圆》 直径85cm 装置 2016
 
梁绍基 《圆》 直径85cm 装置 2016
Hi:此前你对中医有了解吗?
宁:在我们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家中的老人都有一定的中医知识,从小我们就在这种耳濡目染下的状态下长大。展览从医学角度,我想问的就是老百姓都想知道的事:中医是如何起源的?为什么能治病?我们都知道,中医是一门独特的“道器合一”整体辨证的学问,和有科学实证基础的西医非常不一样。所以我的策展角度就是从这个问题介入,之后通过调研请教越来越确信,中医的理论体系-那个早熟的思维结构是非常完美的。所以我也是通过这次展览,自己有机会学习了一些中医知识。
索卡·洛追杰布 《四部医典·后续部》 40×9×2.8cm 16世纪

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索卡·洛追杰布 《四部医典·后续部》 40×9×2.8cm 16世纪
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十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十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
《人体胚胎发育》,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人体胚胎发育》,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药物标本
药物标本
Hi:在这样的场域,做这样一个主题的展览,对策展人的挑战有哪些?
宁:我在国外看了很多好关于科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的跨界展,而中国目前这样的展览还比较少。这次展览的工作量非常庞大,不是简单的艺术家来做作品。一个围绕医学文献的展览,也可以做得很有趣。我们真的花了很多功夫,比如展签上写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做很多的调研工作才能下笔。另外,医学文献里的内容能用艺术视觉体现出来,并且让医学和艺术进行对话,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很多展品都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馆藏,而调动这种资源其实是个很辛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四川省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借展机构的帮忙,也是做不成的。
当代艺术是“机关”,文献是“补漏”
 
Hi:展览现场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当代艺术作品的占比反而比较小,那么“当代艺术”只是“文献展”的点缀吗?
宁:准确来说,当代艺术应该是展览的“机关”。艺术和医学看似两个不同世界的,其实潜藏着不少可以相互生发的链结和讨论。所以要想进入到对方的体系里,必须要有一个“机关”去撬动一些感受、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献是依托是证据,当代艺术是文献生命力的延展与生发。当然还要考虑省图的观众群的特点,和当代美术馆的观众群差异。
 
我也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很多当代艺术家是游牧知识分子,可以有不同的知识领域的跨界可能,而且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有参与感。上次我们在成都策划的双年展,设置了260场公教活动,最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这次我们也和省图古籍保护中心和省图读者服务部一起培训了省图的多名热心读者志愿者,其中最年长的报名者都超过了60岁,每个志愿者都非常积极认真地去了解每件当代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内涵是什么,这也正是当代艺术这个“机关”的作用体现。
 
Hi:虽然艺术家的数量和作品数量都不多,但绘画、装置、影像、声音这些媒介都涉及到了,那么媒材是你选择参展作品的标准吗?
宁:媒介不是第一标准,但是确定完参展作品后,确实是涉及到了丰富的媒介。
柴一茗,《山海之图》 11×33cm×26 宣纸、水墨册页 2019
柴一茗,《山海之图》 11×33cm×26 宣纸、水墨册页 2019
Hi:参展艺术家米兰达·莫斯的作品非常具有互动性,从策展角度来说也是“降低观展门槛”的表现?
宁:这个作品充满了“情感”,大人小孩子一进入就能感受“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寓意,没有摆出当代艺术高冷的姿态。米兰达使用生活垃圾创造了一个“害羞的”花园,只要有人在旁边发出声音,那些花朵就会做出反应。可能大家看起来那些花是妖娆的,但是艺术家认为花朵是很痛苦的,她是在影射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紧张的问题。这件作品很真诚,完全没有冰冷的机械感。
在图书馆做一场与中医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什么样的体验?
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 《含羞的植物》
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 《含羞的植物》
Hi:你如何选择参展作品?因为“古代医学”作为展览主题确实很生僻。
宁:除了刚刚提到的米兰达为展览定制作品之外,艺术家陈弘礼通对五音五脏关系及展厅内容的理解专门为展览创作了声音作品;柴一茗以记录了大量医药经验的《山海经》创作灵感,从图像学角度连接起古代医学的世界和当代的视觉世界,他笔下的画面各种细节,具有古怪、幽默的叙述性;郭鸿蔚的作品非常特别,通过和成都一位在地医生的互动,用四个病例将传统医学的“开方遣药”的认知系统尝试性地进行了视觉解构及转换,给观众强烈的感受;梁绍基利用蚕丝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和生物学科的跨界……
 
Hi:从知识角度,医学其实比当代艺术更有门槛,那么你认为这是个高门槛的展览吗?
宁:关于这一点,我的目标当然是把门槛放低点。虽然展览的定位是谈中医哲学和思想,但我们要让它要接地气。怎么接,就需要你在文本上下功夫:怎么用最简洁的语言去叙述中医哲学,同时必须在视觉呈现和作品选择上做到精准。所有展品(当代艺术作品+古籍文献+医学研究成果)的标签中都有详细的中英文解释,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点去阅读。公众日我发现好多人都在拍那些文字,挺好玩的事。
郭鸿蔚 《解忧愁图 2 —— 癫狂梦醒汤》 65×50cm 纸上水彩 2019
郭鸿蔚 《解忧愁图 2 —— 癫狂梦醒汤》 65×50cm 纸上水彩 2019
现场观众聆听陈弘礼声音作品
现场观众聆听陈弘礼声音作品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