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眩晕日夜场”双个展 真实细节下的迷幻
陈文波个展“日夜场”展览现场
3月12日下午,唐人艺术中心年后首展亮相,呈现艺术家陈文波绘画作品及年轻艺术家刘雨佳影像作品双个展。虽然在创作媒介和内容上并无甚关联,但两位艺术家作品同样选择了对细节的放大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暗合,而在这些细节的真实中,两位艺术家传达的同样是非真实的感受,一位迷幻一位神秘。
艺术家陈文波,背景作品为《最后一杯NO.1》 布面油画 300×200 2015
展览现场,白色空间环境与陈文波作品中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为陈文波2009年以来在国内的首次个展,“日夜场”也是艺术家与唐人合作以来的首次个人作品呈现。据艺术家介绍,展览确定于2015年年初,随后艺术家根据唐人艺术中心的展厅现场量身创作了这十余幅作品。包括展览现场,艺术家也特意根据画作展陈需要在画廊重新布置了造型。画面中的空间关系不仅在布展中彼此呼应,也和展厅的空间形成新的观照。
艺术家特特以在空间在搭建了另一个“空间”
艺术家对空间结构的搭建结合的空间自身的条件和作品的内容
“日夜场”来自于陈文波对生活日常细节非常规角度的个人读取,其中包括“开大会的红幔”《红幕》、“资本主义的大门”《入口》这样在白天活动中会频繁出席的细节,也包括“碰触的酒杯”《最后一杯NO.1》背后随时可以散场的“夜”。生活细节在展厅内组成形式上的过渡,观者被慢慢带入。但细节和真实在艺术家追剧“光滑、相对真实的质感”笔触下,被覆盖在完全用电脑分色而成、精准的色彩体系下,又是成为难以辨识到的“迷幻”。就像“瘾君子”在服下致幻性药物后体验到的“人造天堂”。
《红幕》 布面油画 200×150cm 2015;《入口》 布面油画 300×200cm 2015
《收藏家的灯》布面油画 200×300cm 2015
艺术家将一件普通的巴洛克灯具画出了“妖艳”的感觉
陈文波的绘画中渗透着工业生产和消费的气息,不仅是主题的倾向,更来源于艺术家绘画方式的“工业化”。陈文波对绘画中色彩的处理,来源于完全的机器生产,电脑调色之后,再用油画很光滑的涂抹。没有过多的个人情绪,用手工再制造机器生产物,被候瀚如称为“超级现实主义”。正如艺术家所言:“我的绘画有点像做工程,我要尽可能的取消绘画的偶然性和绘画性这些绘画中最经典的东西”。不经意的反绘画的概念也被栗宪庭称之为“绘画波谱”。而对画面中,甚至画面之间空间和形的观照又将其拉回绘画最本真的深处。
一楼展厅是陈文波个展“日夜场”,二楼展厅为刘雨佳“眩晕”
刘雨佳 眩晕 展览现场
在二楼刘雨佳的个展“眩晕”,是出身于1981年的川籍年轻艺术家刘雨佳在北京的首次个展。2009年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毕业之后,2013年起刘雨佳开始专注于影像及摄影创作。此次展览呈现的是她2013年的两件作品,包括单频黑白有声录像《第三人》与三频彩色有声录像《终结的进程》。
《终结的进程》 三频彩色有声录像 刘雨佳
《终结的进程》来源于夏加尔作品细节中的一个陀螺,艺术家制作了这个陀螺,并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陀螺转动的5秒钟,对于真实生活中几乎是一须臾的5秒钟,通过放大后,以捕捉到许多不同寻常的细节。而另一部作品《第三人》中,她搭建了一个25平米的“景观”,放进会爬行的蜥蜴和会飞的玩具飞机,艺术家不去控制、任由两者自由行动。最终在音乐和慢镜头和艺术家的剪辑后,并无交集两件东西似乎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但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又如何发展,则因人而异。
展览将持续至4月30日。
《第三人》 黑白有声录像
在艺术家的造景内,蜥蜴和玩具飞机展开了一场属于观者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