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40年,过去的历史,未来的转折点

作者:刘霞 2018年6月17日 资讯展览
龙美术馆西岸馆“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6月15日,“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在自身馆藏当代艺术作品的基础之上,龙美术馆不仅通过各个时间段40多位代表艺术家的百余件重要作品,分四个章节“1978—1984;1985—1989;1990—1999;2000年以后”为观众梳理了从1978年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展览也展出了大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龙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完整的收藏体系。
艺术家周春芽在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周春芽在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何多苓在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何多苓在开幕式现场
选择从1978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作为本次展览开始的时间点,一方面对应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时间点,而另一方面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1978年同样具有启示性。正是在1978年,高考制度被恢复,包括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毛旭辉、叶永青等在内的一批艺术家在这一年考入美院,开启了自己专业艺术家的生涯。而同时,这样的历史契机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力量的撞击,为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能量,艺术的创作从过往更多服务于政治的目的发生了转变,从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艺术。
展览现场,左手边为陈逸飞完成于1978年的《踱步》
展览现场,左手边为陈逸飞完成于1978年的《踱步》
本次展览展出的陈逸飞完成于1978年的《踱步》,是“文革”之后最早的具有反思性的绘画作品,画面中那些让人联想到中近代史、民主和人文思想的图像与痕迹表明了这个时候人们正在脱离官方正统的历史叙事。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也超越了严格的写实标准,也表现出艺术家开始了对“文革”艺术标准的拆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李爽《梦》87.4×73.5cm 布面油彩 198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李爽《梦》87.4×73.5cm 布面油彩 198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写中,1979年上海的“十二人画展”和北京的“星星美展”是拉开中国当代艺术帷幕的两个标示性事件。尤其“星星美展”以及有其参展者在第二年成立的“星星画会”,对新时期的开启,就如同艺术家们在展览中写道的那样,“世界给探索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龙美术馆也收藏了大量的“星星画会”成员艺术家的早期作品,此次展出的包括黄锐、马德升、毛栗子、严力等艺术家的作品中,虽然可以看出受到了印象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甚至立体主义影响的明显痕迹,但正是这些作品,为当时更年轻一批艺术家的转变带来了先机。正如在第二届“星星美展”上有观众留言的那样“刹那间,在你们的画展中,给我们带到了一个超时代的境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艾轩、何多苓《第三代人》180×190cm 布面油彩 198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艾轩、何多苓《第三代人》180×190cm 布面油彩 198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同“星星画展”几乎同时发生的另一艺术潮流“伤痕美术”也在四川悄然发生,以当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为代表的“伤痕美术”艺术家,虽然在艺术语言上没能更加超越写实主义或印象主义的边界,但却从艺术的叙事性表明了“新时代”下人性的苏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怀庆《与佛对话的人》
王怀庆《与佛对话的人》
当代艺术40年,过去的历史,未来的转折点
谷文达《两种文化形态杂交的戏剧性B1-B3》537×94cm 宣纸、墨、白梗绢装裱198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谷文达《两种文化形态杂交的戏剧性B1-B3》537×94cm 宣纸、墨、白梗绢装裱198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尚扬《黄河船夫》
尚扬《黄河船夫》
罗中立创作于1979年夏天的《父亲》是这部分艺术创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件作品,艺术家用巨大尺幅来描绘了以为老父亲饱经沧桑的老脸。本次展览中,展出了罗中立创作于1981年的《春蚕》,在“伤痕”艺术的浪潮中,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与自己生活相去甚远的偏远山乡,偏远的西南几乎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家们的重要缪斯,展览中同样展出了程丛林、高小华、陈丹青等人的“藏民”系列作品。不同于这些西南艺术家,尚扬更偏爱陕北高原,两次深入黄河腹地和黄土高原写生创作,此次展出的尚扬创作于1983年的《黄河船夫》正是其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广义《批量生产的圣婴—红色》150×120cm 布面油彩 199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王广义《批量生产的圣婴—红色》150×120cm 布面油彩 199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陈箴《无题》100×361×36cm 水墨、纸本、铝、有机玻璃、压克力球 1993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陈箴《无题》100×361×36cm 水墨、纸本、铝、有机玻璃、压克力球 1993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从1979年到1989年,大量的西方著作被翻译出版,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激烈变革。在80年代中期,各个城市出现了不少年轻艺术家团体,发表艺术宣传,这其中包括舒群、任戬、王广义等人组织的北方艺术群体,也包括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为主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的“池社”……这些不同的艺术潮流在后来被艺术批评家统称为“85美术运动”。也正是这些艺术家,以及他们在这个时期艺术创作中的实验精神,构成了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力。在本次展览中,同样展出了一些非常珍贵的艺术家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包括谷文达作品《两种文化形态杂交的戏剧性B1-B3》、宋陵1986年作品《无意义的选择-10号》、舒群1986年作品《绝对原则二》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宋永红《泳池》160×130cm 布面油画 1998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宋永红《泳池》160×130cm 布面油画 1998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进入90年代,这批艺术家纷纷创作除了日后自己在艺术历史及艺术市场中的代表作。如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方力均的“大笑”,王广义的“”系列等等。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完全建立在对自身艺术语言和自我身份和境遇的言说中,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但却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这社会的变化。作为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为这个时期梳理出两条线索“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方力均、刘炜、岳敏君是“玩世现实主义”潮流中的重要代表,在展出的岳敏君《在湖上》、宋永红《泳池》、方力钧《2008—09》中可以看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将内心感受用极为个人化的图像和表现手法给予强化。王广义、上海的余友涵和薛松等艺术家则利用人们熟悉的历史和政治符号,进行重组和改造,开创了“政治波普”。而一直到1993年,“当代艺术”的概念才完全替代“现代艺术”,并开始形成整体的性的影响力。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150×150cm 布面油彩 1998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150×150cm 布面油彩 1998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岳敏君《在湖上》182×250cm 布面油彩 199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岳敏君《在湖上》182×250cm 布面油彩 199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曾梵志《面具系列》200×180cm 布面油彩199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曾梵志《面具系列》200×180cm 布面油彩199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方力钧《2008—09》140×180cm 布面丙烯 2009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方力钧《2008—09》140×180cm 布面丙烯 2009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周春芽《太湖石》150×120cm 布面油彩 200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周春芽《太湖石》150×120cm 布面油彩 2000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90年代,艺术市场开始出现,由香港汉雅轩主人张颂仁1993年在香港策划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览,以及同年张颂仁张这些艺术家带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开始出现在国际舞台。不断有外国人购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而从2006年,中国艺术家作品在国际上屡创高价,也带动了国内市场的起步。在回看这一批艺术家在市场上过去十多年的起伏的时候,很容易又将对艺术的看待推向某种资本和权利的游戏。但也正是这些市场力量的参与,进一步带来了对艺术观念的宽容,并推动了艺术意识和形态的多元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刘小东《烧野火》152×136cm 1998 布面油彩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刘小东《烧野火》152×136cm 1998 布面油彩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刘韡《紫气ZJ30033401》180×440cm 布面油彩 2009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刘韡《紫气ZJ30033401》180×440cm 布面油彩 2009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在龙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很多观众都非常熟悉,它们大多在过往的拍卖市场上曾创下高价,或者是艺术家拍卖纪录。就像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展览前言中说到的那样“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从未缺席”。也正是如龙美术馆这样的收藏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支持,我们才能得以在此完整的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十年。
展览现场,尹朝阳的作品和展望的雕塑完美呼应
展览现场,尹朝阳的作品和展望的雕塑完美呼应
丁乙《十示 2015-8》480×240cm 椴木板上综合材料 201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丁乙《十示 2015-8》480×240cm 椴木板上综合材料 2016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展览中还呈现了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中代表作品,其中还包括陈可、关小、翟倞以及贾蔼力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不断焕发的新生命力。也正如批评家吕澎为本展览撰写的序言中说到的那样,展览“试图通过将反映这40年艺术发展历程的收藏进行一次艺术史意义上的逻辑陈述,以便提醒人们:看上去时间很长的艺术发展仅仅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在珍惜过往努力的同时,要清楚我们的真正任务是开创新的历史。”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曹斐《La Town》时长42’14” 单路视频,彩色,有声  201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曹斐《La Town》时长42’14” 单路视频,彩色,有声  2014 图片版权 © 龙美术馆
展览将持续至于10月7日。
展览开幕当天,有谢晓冬主持的论坛,邀请艺术家张晓刚及周春芽畅谈当代艺术的四十年
展览开幕当天,有谢晓冬主持的论坛,邀请艺术家张晓刚及周春芽畅谈当代艺术的四十年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