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心路,贺慕群首展北京
12月30日今日美术馆一号楼一层主展厅推出了“贺慕群纸上作品展”。展出了艺术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到80年代上百张纸本作品,完整的呈现了这位旅居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家艺术成就。展览囊括了画家创作生涯各个阶段的精彩纸本作品达200余件,其中既有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创作的版画、彩墨画,也有1970年代创作的人物和静物素描,还有1960年代至1990年代运用水彩、水粉、油彩、水墨、铅笔、蜡笔和钢笔等各种材料工具创作的人物、静物、风景等速写。
“贺慕群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移居法国,一直到到九十年代回到上海。”策展人江梅介绍,“因为之前在上海策划过贺先生的个展,所以这次想在北京重新用另一个角度回顾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因为是带有回顾展的性质,展览没有预设主题,但展览却用纸本这样一种特殊线索给观众提供一个了解油画家的角度。
纸上作品由于材质,尺幅的限制,对于油画往往是作为一种辅助画种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的特殊性,油画家的纸上作品往往随机,随性,更加能自然描述出艺术家当时的心境与状态。从本次展览的200多张作品来看,几乎每一张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心灵呈现,无论是茄子大蒜,还是风景人像,亦或者是素描水彩。
因为年事渐高,艺术家本人并没有来到现场,但我们从如此丰富的作品中,几乎已经能够阅读到一个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心灵之旅。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60年代移居法国,在法国接受了完整的艺术学院教育,所以我们能看到艺术家作品中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于形式与色彩的把握非常到位。而同时代的中国艺术教育,还是停留在特殊的社会主义美术体系阶段,所以这样切片式对比,虽说历史不可能假设,但通过诸如此类的特殊个案,我们还是能感受出历史的另一种选择。
纸上作品由于材质,尺幅的限制,对于油画往往是作为一种辅助画种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的特殊性,油画家的纸上作品往往随机,随性,更加能自然描述出艺术家当时的心境与状态。从本次展览的200多张作品来看,几乎每一张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心灵呈现,无论是茄子大蒜,还是风景人像,亦或者是素描水彩。
因为年事渐高,艺术家本人并没有来到现场,但我们从如此丰富的作品中,几乎已经能够阅读到一个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心灵之旅。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60年代移居法国,在法国接受了完整的艺术学院教育,所以我们能看到艺术家作品中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于形式与色彩的把握非常到位。而同时代的中国艺术教育,还是停留在特殊的社会主义美术体系阶段,所以这样切片式对比,虽说历史不可能假设,但通过诸如此类的特殊个案,我们还是能感受出历史的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