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最深处的时代记忆 王家增新作亮相悦·美术馆
4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家增个人作品展在798艺术区北京悦·美术馆开幕。一直以来,王家增都在关注城市景观的变迁以及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见城市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留下的痕迹,也能感受到城市作为一个记忆载体对居住其间的人们带来的影响。
悦·美术馆展览现场
王家增作品一直有着清晰、自然发展的基调,从早期的版画作品到《工业日记》系列、《同一屋檐下》、《镜子》系列作品直至近年的《城.迹》,都是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创作主题的不断展开、延伸或者变奏。
艺术家王家增与友人在观摩作品
《城·迹18》 300×400cm 布面丙烯 2014
《城·迹45》 50×100cm 布面丙烯 2015
本次展览展示了王家增2014-2015年的作品,包括布面油画、纸上丙烯及版画。灰暗的工厂环境、荒凉的建筑群落、孤单的床、被时间腐蚀的物件、兀立的鸟、面目模糊的人……此次展出的作品延续了之前创作的线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迹·像16》、《迹·像17》、《迹·像18》 50×60cm 纸上丙烯 2015
关于人的表达,王家增之前的作品似乎都与“盒子”有关,《铁盒子里的人》系列作品中他将过去工厂中的垃圾箱比喻成禁锢人的各种“盒子”。画面中,你会看到一个人或多个人身处铁盒,皆神情呆滞、服装相同,画面完全被阴郁笼罩。2015年的新作中,“人”作为完全的创作主体被呈现出来,看似简单的四幅作品将男人、女人、亲情、爱情等宏大的人性情感收纳其中。
观众在作品面前注视良久,似有所感悟
王家增表示,艺术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每一次展览都是自我的检验,作品在艺术空间呈现与画室是不同的,通过检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促进自己的艺术创作更加完善。这次展览部分人物作品,与过去装在盒子里不一样,现在人被孤立的呈现在画面上,更加直观的体现了人性的孤独、冷漠。在表现主义作品的表达过程中,他对人物的面貌也不要求很像,更多考虑作品的完整性。在今后的创作方向上,艺术家希望自己能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作品的表达上,例如工业废墟也可能会逐渐往抽象转换。
新创作的人物系列,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男人、女人、亲情、爱情。
本展览持续到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