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别院” 艺术家与非物质传承人的融合与碰撞

“非遗别院”展览现场


《麟虫之长》多媒体影像作品,受火龙灯舞启发
站在“非遗别院”展览现场就像是到了一处老北京四合院,展厅分布有“正房”“偏房”“东西厢房”,而这个“四合院”内,展出的是四位艺术家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文化。10月18日,“非遗别院”项目在UCCA Lab开幕,由尤洋策划,是爱彼迎非物质文化体验之旅的一次艺术呈现。



《513》作品灵感来源于广式宫灯
《513》是由建筑师及艺术家梁琛受广式传统宫灯启发,将宫灯做成一种房间的样式。房间外墙是一种透明材料,房间里面有灯光,观者在里面走动在外面看来若隐若现,恍兮惚兮,就像摇曳的灯光。而513这个名字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日及幼时住所的门牌号。学习了面塑技艺的艺术家辛云鹏在四合院中用面塑制造了一个《家》,一间卧室,里面摆满了面塑的一些家俱以及相对现代的艺术品、面塑装饰画,同时房间中还展现了传统面塑人物,形成了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观者也可以在这里体验面塑的乐趣。



传统面塑与受面塑技艺启发的艺术作品《家》
《麟虫之长》是由来自四川的声音与视觉组合Noise Temple呈现的多媒体互动作品。作品像是科技版本的火龙灯舞,在视频中两条火龙盘旋、鸣叫、互动,而观者可以伴随着声音表演拿着互动装置向屏幕挥动,打出烟花般的铁水花。能保存15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皮纸在艺术家崔小清剪纸技艺下成为了作品《宀下》(宀读mian,表示房子的意思),在现场挂起来的五幅大尺寸剪纸作品描述了关于家、书房、非遗传承以及皮质考察的故事,一路寻觅,一路传承,这些这些悠久历史的皮纸透过灯光在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光影。在展期内场馆还将推出相关泥人张、面塑、景泰蓝等制作工坊给观者体验。



《宀下》作品以剪纸艺术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