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开启WHY ART项目 首展“逻辑”VS“直觉”
披萨、美女、曼妙的射灯投下淡淡的光、实验性的电子音乐,8月30日下午林大艺术中心以一场闲适的趴踢范儿迎来了新项目WHY ART的首展,王茂及徐悰是聚光灯下的主角。
走过一段孔墙的时间,WHY ART答案即将揭晓
开幕后朋友间的小沙龙
林大艺术中心打造的展览一贯以成熟艺术家居多,谈及筹划WHY ART项目的初衷,负责人王一妃表示,发掘并推介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是机构的生命力所在,林大虽已有合作、代理几位年轻艺术家,更希望聚集一股合力。此外,项目的筹备起初是受到了年初鲁明军在林大策划的“元绘画”的启发,“如何回到画面本身、筛选出在绘画方面独特的艺术家?”、“新的创作方式的可能性又是什么?”她认为,需以语言结构建构,并非重在作品的象征性。该项目提名的艺术家来自与空间长期合作的老中青艺术家及策展人、批评家的推荐,他们大多没有艺术机构代理或尚未单独亮相于艺术舞台。首展的原初计划是举办一场艺术家群展,但考虑到项目需保持明确的风格及选择标准,画廊最终没有“为了展览而展览”。
对于WHY ART的解读,王一妃解释道,WHY ART本身已提出了一种诉求,WHY本身即是变化,不存在明确答案,在当下有贡献的当代艺术应是具有推动性的、创新性的、富有变化的。作为空间长期运作的艺术项目,将会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同时每月策划一期与艺术家的对话,对象是该项目已有及将参展的艺术家,抛开展览本身旨在更深层面分享新鲜观点,以期将WHY ART的思路逐渐清晰化。“艺术家仅擅长画画终将被时代淘汰,他们本身便是研究者的角色。在与提名艺术家接触期间,发现其知识广博,并正在试图构建各自的创作系统,或许只是开端和意识,但很有价值”。
艺术家王茂、林大负责人王一妃、艺术家徐悰
展览现场
本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呈现出两种鲜明的叙述风格及清晰的艺术面貌,布展方案采取了区隔出两个独立空间予以呈现。王茂的“基本覆盖”及徐悰的“画景画皮”分别由鲁明军和盛葳策划。
王茂的作品创作于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他将关注点聚焦绘画最基本的问题,以描绘和覆盖为主要创作方式,期待讨论出更多的可能性。作品图像的选择规避观念的介入,题材多为风景和静物,相对大件的油画旁放置小尺幅纸本作品,所有作品之间的关系微妙,或阐释,或引出新的问题。王茂认为,他的工作像在织网,每个节点互相关联以构成非线性的阐释逻辑,他有意抽掉其中的节点,每件作品在展厅中制造出一种跳跃感和突然性。据他介绍,未来他的创作将围绕“影子”展开,影子并非限于物理层面,也可以是文化概念,影子的载体具有丰富性,它可以居于二维平面,也可是翻制出的人像等。
王茂的作品创作于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他将关注点聚焦绘画最基本的问题,以描绘和覆盖为主要创作方式,期待讨论出更多的可能性。作品图像的选择规避观念的介入,题材多为风景和静物,相对大件的油画旁放置小尺幅纸本作品,所有作品之间的关系微妙,或阐释,或引出新的问题。王茂认为,他的工作像在织网,每个节点互相关联以构成非线性的阐释逻辑,他有意抽掉其中的节点,每件作品在展厅中制造出一种跳跃感和突然性。据他介绍,未来他的创作将围绕“影子”展开,影子并非限于物理层面,也可以是文化概念,影子的载体具有丰富性,它可以居于二维平面,也可是翻制出的人像等。
王茂作品 大小作品之间可以是怎样的关系
王茂的逻辑,同样是水果,以“覆盖”铺设出作品间的多义关系
观众在作品前
一件“影子”作品
相比王茂作品的“突然”,徐悰的作品在布展上就表现出了某种秩序,她以暖色粉刷展厅,将2012年至今的探索轨迹一并串起。2012年的毕业创作是被老师无情毙掉几十个方案后仅仅为了毕业随手乱涂却获得老师认可的“有感而作”,作品中她感兴趣的方面都在:逻辑、构成、绘画语言本体。从2012年最初对建筑物局部的直白刻画,到2013年植入情节,再到2014年剔除掉繁杂的内容再次回归直观感受,在否之否中向前推进。此外,她强调直觉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可贵性,敏感地捕捉直觉或灵感,以理性思维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更为重要。同时展出的还包括她近期创作的小的纸本绘画,相对抽象。徐悰是个纤弱的女孩,给人干练的第一印象,交流之后方知特别。对于不满意的作品,撕掉是她的处理方式。后来她放过了自己,认识到重要的是呈现,并非做到完美,毕竟过程性的绘画不同于装置等其他艺术类型真的需要一个“结果”。
展览持续到10月15日。
徐悰的毕业创作,原来“可以这么画”
右侧为2012年作品
徐悰的老师与“学生们”在交流;从右至左为2013至2014年的作品
徐悰的小尺幅纸本作品,就撕剩下这么多了
其中一件纸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