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素养,看抽象之前的余友涵
“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开幕现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同艺术家余友涵(右)
7月23日,“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这是龙美术馆继丁乙个展““何所示”、“云间风度——王劼音”之后,对上海籍重要艺术家的又一次梳理性个展,展览现场分五个部分“北方乡村、工艺美校、上海街景、异乡小景、静物写生”展出了艺术家余友涵从1973年到1984年间的大量风景、静物写生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抽象之前的余友涵在艺术创作上最质朴、最真挚的探索。
“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以1973年的北风乡村风景写生及人物开始
梵高和毕沙罗等人作品中的风景也出现在余友涵的作品中,可见印象派对余友涵早期创作探索的影响。
余友涵作为上世纪中国85美术新潮和90年代政治波普等艺术中的重要先锋人物,为大家熟知的是其毛泽东为主题的色彩明艳、花朵鲜簇的政治波普绘画,以及其从80年代便开始探索的“圆” 系列抽象绘画,而对于转变之前的艺术家作品却鲜少见到。正如龙美术馆王薇谈到的“我收藏的余老师第一件作品是其1933年创作的《毛主席》,而这一批展出的作品不同于我们现在对余友涵作品的印象,这些画作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早期探索,其中可以看到他早年对梵高、塞尚等艺术家作品的研习,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在形成自身风格道路上的探索。”
展览 现场
展览 现场
展览 现场
展出的作品中,从最早1973年的在北京上学期间被下放农村时创作的《石家庄李村农舍》,到回到上海任教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期间创作的上海各处风景写生,如《衡山宾馆》、《复兴西路》、《外白渡桥》,以及外出青岛、大连等地的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及人物肖像中,都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子。余友涵回忆看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段时间“正是一个对纯绘画艺术充满激情的时代,一个用全身心热情投入色彩、结构、线条的时代。”感性而奔放的印象派在余友涵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73年到80年除了在工艺美校教学以外,余友涵一直在钻研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绘画,尤其推崇“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我注意到他(塞尚)会仔细考虑整个画面的结构以及如何根据视觉效果画出划分画面的线条。”塞尚对色块的运用以及对物体边缘线条的抽象处理,也在余友涵的这一批风景画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短粗的勾画对形状和光影进行描绘, 奔放热情同时又宁静收敛,这样的色彩处理和构图方式也一直延续到他抽象主义和政治波普系列的创作中。
展览现场
现场展出最多的,还是余友涵在上海各处留下的写生作品
作为一名在市场和创作中都极具分量的“成功艺术家”,余友涵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写生创作这种看起来“一点都不前卫”的绘画习惯。在回忆到刚刚毕业分配到上海工艺美院教书的时候,对自己绘画的不自信,促使其开始了绘画之路上的“自学”。而从今天回看这批作品,除了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青年时期对绘画的激情和执着,可清晰可见其对西方油画的潜心钻研和深厚功底,而其对七八十年代上海各处风景的写生也为上海的城市留下了非常特别的一处记忆。
《中苏友好大厦》 69.5×56cm 纸本油彩 1980
余友涵这批对上海七八十年代街景的写生作品也是上海城市的独特图像资料。
《庐山花房》70×60cm 布面油彩 1980
展览现场,余友涵的老师、同学以及多年的学生,挤满了龙美术馆宽敞的大展厅,十分热闹。而余友涵没有一点“派对”主人的躁动,安静的同每一个老相识打着招呼,认真的和给每一个前来索字的人签名,同每一个索照片的人合影,甚至为了配合身材矮小的我的合影而半蹲下来。在开幕的现场,王馆长发言开始,他便默默的退到了角落,沉静的如同墙上的这些风景作品。
《泰安路一弄堂内》 60×47cm 纸本油彩 1984
《苏州河边厂房》 69×54.5cm 纸本油彩 1980
《徐家汇教堂》58×44cm 纸本油彩 1982
《复兴西路》68×62cm 布面油彩 1983
展览 现场的人物作品
余友涵自画像
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