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的”客旅生活” “一个重构的历史时空”
李然个展”客旅生活”12月02日在香格纳北京开幕,这是李然在香格纳画廊的首次个展。展览呈现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影像、雕塑以及绘画作品。
展览围绕艺术家基督徒这一特定身份展开,与展览题目同名的影像作品《客旅生活》以艺术家大量照片文献的收藏、个人写作与声音模仿为呈现基础,以基督徒的迁徙生活、宗派矛盾作为叙述的主线,用一种似曾相识的世代故事交错编织,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一个重构的历史时空中。
香格纳北京李然个展现场
半虚构作品《客旅生活》以静帧照片为主,照片来源于艺术家个人收藏的从1954年到1964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五一牧场的生产实习的图像记录,以及50-80年代的新闻摄影、舞台剧照等。故事以五一牧场配种养殖的三代羊群来类比基督徒的迁徙生活,并以世代之间矛盾重重的异梦为线索串联。
影像作品《客旅生活》
故事以五一牧场配种养殖的三代羊群来类比基督徒的迁徙生活
《等待新装》以1979年春到80年代初期,上海服装厂(服装生产)的参考样本照片为基础,其缓慢的交叠编织在投影中。与77年,78年的参考样本大不相同,这些服装生产形式的自由在79年春天突然一瞬间被释放,批量的模仿、产出之后流通,那些漂亮的褶皱和裁剪形式,满怀着对未来的期许,迎着春风展现着自身对于现代的丰富情感。而与这个影像共置是数个变形、错位、肢解的石膏雕塑。而作品中那些的不可整合的面貌都成为我们等待的基础。
《等待新装》缓慢的交叠编织在投影中
《等待新装》变形、错位、肢解的石膏雕塑
局部个体
《从悠乐汇到六佰本》影像来自一个在京教会于2012年圣诞演出的视频资料。这些人声合唱表演的学生是来自韩国海外宣教团体的后代,他们都生活居住在北京的望京地区,而在新的现实面前,2013年以后,他们陆续随来华宣教的父母离开了这个国家,之后再没有在教会中出现。
影像《从悠乐汇到六佰本》
作品中艺术家没有模糊原本的历史事件,而是游离在疆界和政治区域化的物理空间边缘,将破旧的隐喻重新拾起,转译与粘合了一种修辞上的对应关系。“客旅”一词是《新约·圣经》多处对于信徒的形容,意在说明基督徒身份的归属问题,相似的词汇还有“异乡客”、“寄居者”等等。但是这些描述并不意味着过度沉溺在此意识形态中,并对存在世界看法和关照的祛除,而是澄清了一种看待事物的目光——其焦点不止是存在的世界,而是洞见一个被许诺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香格纳北京李然个展现场
李然作品所创造出来的时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弥赛亚时间。这种弥赛亚时间是过去与当下之间的张力以及形成的紧急状态、危急时刻,但是,它并不设定一个实体的过去,也不提示一个专制的未来。弥赛亚时间要求的是停顿在当下,所有的过去尤其是过去的不幸和苦难凝缩进入当下并要求实现自身。只有这样一种取消了明确未来的时间,才能真正摧毁现代理性所抽象出来的均质、空洞的时间,才能防御历史终结论和彻底的虚无主义。他之所以要以“当下”为轴心扭转现代的直线时间,既是为了批判现代直线时间对过去苦难的轻易毁灭和遗忘,又是为了防止未来被体制化而造成对当下的暴力,更是为了防止虚无、均质的直线时间对未来想象的缺失。乌托邦必须被拉入当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出乌托邦的摧毁力量和建构力量,才能为历史不断提供一种剩余的价值、一个携带着希望的他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