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就地出发 关于陶瓷的“修正主义”讨论
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今日美术馆展出,虽然展览名称显得有些描述性宏大,但这并不妨碍开启我们对于陶瓷的再认识。

景德镇旁有条河叫做昌河,水清有鱼,而景德镇的旧称叫做昌南镇,昌南则是是china最初的来源。制作人涂睿明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发起人。从最初对于瓷器的把玩与个人喜好,到放弃公职进入陶瓷相关的文创产业。在对景德镇传统器物化固有认识与大师瓷膨胀泛滥的深刻思考,涂睿明希望通过更为开放的展览形式,为关注陶瓷当代性的艺术家构建一个展览的平台,在传播的同时,以此正名。


与其他讨论媒介的展览相似,“就地出发”也邀请了当代艺术家参与创作,但并非是简单的借媒介而创作,沈少民、苍鑫、史金淞、张玥等艺术家进入景德镇实地考察。沈少民将景德镇上寻常可见的陶瓷红路灯移植进入展厅,通过现成品的方案,作品《黄路灯》在展厅中的成立与现实中景德镇简单甚至粗暴地强调地方特色、无法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丑陋与荒诞形成对立。苍鑫则延续了其身体行为的方式,影像《蒸化》通过断食后在瓷窑中的蒸完成反思。张玥则通过记录其在景德镇的经历的一段文字,作品《马尔塔的鹰》以单独成字的瓷板拼合形成完整的文本,内藏灰色幽默。黄岩则将同样的釉色在瓷板与钢板上同时烧制,将三原色的两种材质并置,在强烈对比中对陶瓷媒介的边界进行试探。


同时还有景德镇艺术家与国际陶瓷艺术家的参与。大渔的作品《陶瓷的语言表述——黑屋子》将视觉的观看方式完全去除,在盲人的带领下,在弱势的语境中感触陶瓷更为内在的关联。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将陶瓷打碎,以内置装置模拟呼吸运动,突破了传统器形完整的要求。而景德镇的黑车司机齐东根的陶瓷创作则更加原生态,其《怀胎图》系列作品,以陶瓷为装置,呈现了器物的内部结构与朴素想象。周先锋的《未来考古》则通过对天价瓷器“元鬼谷子下山图罐”中图样的拆解,复原成为日常器形,质问未来与当下时空间的差异与错觉。


策展人子贺表示,希望借由这次展览讨论陶瓷艺术在脱离材料历史与民俗主义之后的另一种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