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新展“赋格” 与音乐、建筑谈一场“三角恋爱”

徐累在开幕式上发言
继2013年底,以绘画中的文学性为讨论核心的大型个展“世界的壳”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之后,中国当代水墨领军人物徐累于9月18日在苏州博物馆又开启了他与音乐、建筑的一场琴瑟和鸣——“赋格:徐累个展”。徐累也因此笑称自己这次是在“搞三角关系”。

展览现场人气爆棚
策展人唐克扬借巴洛克复调音乐的概念,对应中国文化的“辞赋”和“格物”传统,两者的叠现恰象征了徐累创作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追遁的冒险,又形象地印证了其绘画语言在秩序中的多维变数,因而为展览命名“赋格”。展览虽只占据苏博三个展厅的“赋格”,但却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及江苏的众多艺术家、评论家、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等重要人士亲临现场,足见徐累魅力。

9月18日,徐累在苏州博物馆开启了他与音乐、建筑一场琴瑟和鸣

中间大展厅以一张1997年的旧作《虚归》为展览埋下伏笔
徐累曾说,希望自己的展览都是有理由的。这座由贝聿铭设计的融入了苏州园林精髓的建筑或许是此次展览最绕不过的一个理由。同样用现代性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庸之道”,徐累和贝聿铭都将中国人特有的智性移植到各自的创作中。尤其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徐累受明代版画图式启发,大量运用45度折角的构图模式,竟与贝聿铭的建筑语言不谋而合。

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如梦令》与顶部窗外的婆娑竹影遥相呼应

《如梦令》 263×460cm 绢本 2015
展览以旧串新,将近期的五组新作分布在三个展厅,格局清晰。中间大展厅以一张1997年的旧作《虚归》为展览埋下伏笔——时间的结构,以及虚无的态度。不过,当建筑本身成为作品的时候,自然对艺术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绘画尤甚。此次展览的中央展厅便是这样的一个空间——45度角的尖顶,顶部的窗户……在对展示空间反复考察了多次之后,徐累用一幅高2.63米、宽4.6米的大尺幅作品《如梦令》成功驾驭了这个空间。山石、马两种徐累笔下常见的视觉元素依旧是画面的重头戏,从左至右的黄色、蓝色、绿色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白马站立的45度角拉伸绳索则是与空间呼应的点睛之笔,再搭配顶部窗外的婆娑竹影,墙面一侧所提的“午梦千山 窗阴一箭”(引自南宋吴文英《踏莎行》)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注脚。

版画《叠象》则是徐累近期的一次新实验
展厅入口墙面的一组版画《叠象》则是徐累近期的一次新实验。一反过去借他人的文本进行创作已的方式,他在《叠象》中以自己过去的作品为文本,随机地叠加在一起,将多重的时间和空间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中,时间来回穿梭,犹如“盗梦空间”,形成一个无法定义的新空间。徐累透露,或许这组小版画的尝试提示了他下一个阶段创作的开始——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构成。

徐累以自己的旧作为文本,以随机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将多重的时间和空间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中,犹如“盗梦空间”

《叠象》版画 2015
右侧展厅则以马为线索,其中长卷《节度使》是徐累的一次大胆尝试。画中的帷幔换成了木头材质的帷幔,如传统卷轴画中的隔水和拖尾。徐累将三种携带了不同时间性的马的形态置入画面中:左边紫色基调的巴台农神庙的石雕马,中间是蓝色基调的运动中的虚幻的马,右边则是黄色基调的一幅马的骨架,生命在此终结。从骨头、镜头到石头,俨然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过程。

《节度使》 90×715cm 绢本、木板雕刻 2015

《节度使》 90×715cm 绢本、木板雕刻 2015

《节度使》局部

徐累笔下的“马”继承了韩干、李公麟、赵孟頫的经典造像,旁及古希腊雕塑及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乌切洛、达·芬奇的写实造型
左侧展厅被“徐累蓝”占领,水与石作为主要元素贯穿其中。每幅作品都以水面为分割线,山、石、浪等互为镜像演绎沧海桑的变幻。轻与重、柔与刚、虚和实的悖论,通通被徐累玩弄于手中。此次展览中,徐累还首次尝试了装置作品《移山》,他将精心挑选的八块形状各异的石头置入镜面不锈钢卡槽内,可以随意移动呈现不同的空间层次。

有一种蓝叫“徐累蓝”

以苏博园林山石为原型创作的装置《移山》
与面对许多当代艺术作品时的“失语”状态不同,徐累的作品却为观者提供了多重的解读视角。通过此次展览,他在强调曾一以贯之的“时间性”的同时,又借新作的创新将这一母题进行了一次深度推进。

透过底座的镜面不锈钢,山石如水面一般透出它的倒影

《天净沙》是徐累今年的新作,水上的山峦实境与水下的拓扑虚影,形成复象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