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 白立方香港迎Antony Gormley个展

编译:王丹艺 2014年3月29日 资讯展览
《呢喃》着色不锈钢管 2014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呢喃》着色不锈钢管 2014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2014年3月28日,英国雕塑艺术家Antony Gormley个展“States and Conditions”在香港白立方画廊开幕。如同展览的主题,Gormley专门以香港稠密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创作的主线,展示了一系列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的雕塑。并且作品的放置也紧随空间的布局,令整个画廊建筑成为艺术家的生理与精神的试验场。
 
艺术家巧妙地将作品放置在画廊的各个角落:或孤独地站在空旷的房间之内,或悄悄地依附在天花板的拐角处;或庞大地让你无法忽视,或有礼貌地站在楼梯高处迎接你。它们无处不在,令观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这场无形的表演之中。厚重与纤薄、坚固与飘逸、巨大与矮小,作品材质与尺寸的戏剧性变化,令身临其境的我们或被它们庞大的身躯包裹,或被它们苗条的身段所排斥。
《小支柱III》 196.5 x 50 x 44 cm 铸铁 2013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小支柱III》 196.5 x 50 x 44 cm 铸铁 2013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位于基层的《呢喃》是Gormley今年的新作。黑色钢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的硕大的几何身躯占据了整个空间,令刚迈入展厅的你感受到了逼人的气势。中空的立方像是个无形的吃肠,诱惑着你踏入无形的空间。抬头望去,方体堆砌的《小支柱III》不偏不倚,站在了楼梯上方的中心处。随着脚步慢慢前行,对视的目光逐渐变短,直到绕过其身,消失不见。它们看似你行进过程中的障碍,改变了你过往的行为习惯,引领你进入艺术家精心编排的舞曲之中。位于一楼平台的《束缚II》更是如此。它张开了线状的手臂,笔直站立,划分了过道的空间。
 
除了打破空间格局的雕塑,画廊内也存在着一批活跃分子。《牢固》与《转移》分别依附在了走廊与图书馆墙面。它们那犹如心电图般活跃的外形与画廊规整的布局相交,激活了空气中沉静的分子。最后的展示空间陈列了三件人形雕塑,分别是《形体》、《胆XIII》、《地方II》和《保留》。而艺术家2010年创作的《形体》是《呢喃》的原始形体。其蜷缩状,放松的姿态与坚实沉重的身体形成了对比。
《转移》 34.2 x 212 x 44 cm 钢条 2011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转移》 34.2 x 212 x 44 cm 钢条 2011 © Antony Gormley Photograph by Stephen White, London
身体上的棱角与材质表露出来的冷峻似乎在宣告自己不具备任何人像的特质,但其外在的姿势却宣告了自身暗含着特殊的情感:《束缚II》张开手臂阻挠你的通过,或是与你嬉戏,或是排斥着你;《形体》蜷缩的身体如同母体内的婴儿,或是放松身心的状态,或是无可奈何的情绪。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Antony Gormley认为重要的不是作品正确传达出来了特定的内容,而是人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于造物者本人,这些雕塑都源之于现实,它们无情且无名,存在却无任何行动。它们耐心等待着观者思考和感受。Antony Gormley一直致力于探讨人类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并询问我们身处何处。
Antony Gormley于1950年生于伦敦。他曾在多个地方举办过个展,包括安特卫普米德尔汉博物馆(2013);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和圣保罗的巴西银行文化中心(2012);汉堡Deichtorhallen (2012);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日博物馆(2011);奥地利布雷根茲艺术馆(2010);伦敦Hayward Gallery (2007); 瑞典马尔默美术馆(1993);以及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1989)。其主要公共展品包括英国盖茨黑德的《北方天使》(1998)、英国克洛斯比海滩的《另一個地方》(2005) 和荷兰莱丽斯塔德的《曝光》(2010)。他也曾参与多个大型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1982;1986)及第8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1987)。Gormley曾于1994年荣获透纳奖(Turner Prize),也名列2014新年授勋名单中及获受予骑士爵位。他自2003年起获得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的称号,并且自2007年起成为大英博物馆理事。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