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木志雄东京画廊开展,“物派”大师四十年创作首次国内集中展示
东京画廊“菅木志雄”个展现场,展出了艺术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多元艺术实践
东京画廊作为日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办的最早一批画廊,可谓见证了日本战后当代艺术的发展,2007年,东京画廊在北京带来了一场“什么是物派”的展览,为国内观众介绍了李禹焕、关根伸夫、小清水渐、菅木志雄、高松次郎、成田克彦等“物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彼时对“物派”为何物都不太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引起了很大反响。
菅木志雄 1970年代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细节)
时隔十年之后,东京画廊负责人田畑幸人已经满头白发,可我们对“物派”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停留在近几年拍卖市场上不断上涨出现的高价,以及国际市场对其上涨的青睐程度。在将“物派”向国内的进一步推动下,东京画廊4月22日带来了“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在国内的首次个展。1976年以来,东京画廊在东京已经举办了15次菅木志雄个展,本次北京个展在艺术家过往展出过的历年作品中,以时间线索,挑选了其70、80、90年代以及近期的作品。从时间线索上梳理了菅木志雄作为“物派” 核心人物的创作理念。
关于在“物派”几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中,李禹焕将其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时间等非对象性世界,放弃人与物的自为状态。作品为了显示更加开放的世界,相对于‘制作’的是通过与时间和场建立关联性,强调自我的重新放置。而菅木志雄主张的‘放置’和我主张的‘原本状态’所要表达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身体的介入,实现‘物’与‘位置’在重组之后的互相呼应关系。” 他更多思考的是“物体的存在”和“物体的制作”之间的关系。
菅木志雄《PROTRUSION》系列
菅木志雄《PROTRUSION 925H》
《PROTRUSION 925S》
《PROTRUSION 925C》
在东京画廊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运用木材、金属、混凝土、塑料等自然或人工材料进行创作,且不对材料进行任何加工只是放置于空间中。菅木志雄将这类材料与空间所形成的景象作品称之为“状况(景)”,尤其是在一些大型装置作品中,艺术家试图通过不同材料的大胆有趣组合来探索物质本身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PROTRUSION》系列制作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见这些作品很像平面绘画,但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的中空设计或者将矩形板粘合使其突出于画面上方等不同的创作手法,力求探索物质与周围空间的边界。比如,为2006年个展所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空气的流路》就是由两块厚重的木桩跟中间5米多长的塑料薄膜连接而成。塑料薄膜像屏障一样将空间隔开,然而材料的柔软质感及张弛有度的线条又吸引观者走近作品,戏剧性的展示了菅木志雄艺术创作中的“空间”这一基础概念。
菅木志雄《空气的流路》2006年
正如艺术家自己的表达:“李禹焕、关根伸夫、吉田克朗和我尽管有着相近的观念,但还是各有自己的一面。我当时读了很多印度佛教的书,印度哲学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自我,而是从“世界”这个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空”的理论,即空间的“空”。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什么都没有,但进一步分析下去,却是包含世间万物的。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如何展开我们的艺术呢?首先就是要破坏那些在我们身边已经形成的体制和构造,在破坏之后还能保留下来的,才是纯粹的东西,从这里开始才形成我的作品。再回到物体的话题上来,物体的存在,必然伴随着某种“状态”,也就是“周围”的概念,这是我的思考。换句话说,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状态下的产物。而这种状态的周围就存在着很丰富的关系。”
菅木志雄《回中先界》 46.5x50.5x4cm 37.5x25.2x8.5cm 木 颜料 1999
菅木志雄 《倾化》 55x25x29cm 木 颜料 2006
菅木志雄《集周境》42x35.5x11.5cm 木材 油彩 2001-2002
菅木志雄《包围周向》40.2x35.2x5.4cm 木 颜料 2001
展览将持续至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