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实践艺术 于振立个展盛大开幕
9月29日,于振立个展“自逐” 在今日美术馆低调而隆重地拉开帷幕。说它低调,是因为这位来自大连的艺术家并不未多数人熟知;说它“隆重”是因为体量庞大,作品占据了今日美术馆1号馆2、3、4层,更有“当代艺术之父”栗宪庭、以及注明批评家刘骁纯亲自出马,为其个展分别担任策展人和学术支持。到场的嘉宾阵容也十分强大,包括水天中、尹吉男等批评家,艺术家方力钧、张晓刚等,以及同时苏格兰国家当代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以及意大利玻璃岛美术馆的馆长。
许多人会好奇,于振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为了解答观众心目中的疑虑,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上午,举办了一场关围绕“艺术与生活:对话艺术家”的对话,于振立、栗宪庭、刘骁纯作为对谈嘉宾出席,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担任主持。于振立生于1949年,他的成长过程与新中国同步,他的每一次转变,也都是在书写一个艺术家再时代格局变动间与之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意识与创作的位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便以“革命宣传画”蜚声中国,他笔下那些“高大全、红光亮”风格影响了当时全中国宣传画的画风。此后他又转选向伤痕和乡土美术,以《彭总故乡行诗意》为代表。到了八十年代,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又与当时轰轰烈烈的85风格相契合。
而最令人不解的是于振立在1994年时,突然选择激流勇退,从大连搬到大黑山,选择了隐居生活,不再随波逐流,他的创作也从现实转向了自我。当被问及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时,于振立说:“就像跑累了需要放松,就希望躺下休息,只是这一躺就躺了十八年。”而当天的对谈主题“艺术与生活”也正是基于他近18年来的独特性——混淆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将两者完全消融在一起。他开始创作综合材料的抽象艺术,用大黑山周围的石头,用城市拆迁的建筑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汽车轮胎,空酒瓶,电视机等废弃物建成了自己的居所,也创作了数个巨型装置和雕塑。栗宪庭说,于振立不仅提供了反省现实生活的样本,而且这种生活是可以由美学阐释的。
这一展览筹备了两年的时间,由于振立作品最大的收藏家商成光出资赞助。展览以倒叙的方式,分为四个主题进行呈现。二层以纪录片、影像和文献的方式还原了振立的生活经历,主展厅展出他1994年到2012年的生活场景,主要通过环绕影像的方式,全面还原于振立18年营建工作室的“行为过程” ,犹如360度巨幕电影;侧厅展出于振立18年来无一间断撰写的艺术手记,观众可以从字里行间一窥艺术家的思考过程。三楼“触摸”展出1989年至今的部分综合材料抽象绘画;四楼“激变”展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政治宣传画的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