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吉奥·卡特兰×Gucci 用17个房间全方位重新定义“复制”

作者:粱子涵统筹:罗颖图片提供:Gucci 2018年10月12日 资讯展览
余德耀美术馆外被刷屏的海报
余德耀美术馆外被刷屏的海报
“艺术家此在”展厅入口处,左墙是关于复制的“真理九则”
“艺术家此在”展厅入口处,左墙是关于复制的“真理九则”
余德耀美术馆总是被绿植和上海滨江的空气包围,而正是在这个极具通透感的地方,10月10日上演了一场与自然相悖,又与现实无缝相接的展览。“艺术家此在”由大名鼎鼎的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联合Gucci创意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策划。与Gucci一样,卡特兰同样来自意大利,自学成才的他总是把传统艺术体系和经典之作放在任凭揶揄的位置,幽默挑衅“艺术”的固有形象。2011年他宣告隐退艺术界,但又在五年后把一个名为《美国》的纯金马桶安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厕所里,以此宣布回归,顽童般的不羁态度一如既往。

卡普瓦妮.基万《粉-蓝》贝克-米勒粉色涂料,白色荧光灯,蓝色荧光灯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Jérôme Poggi, Paris / Goodman gallery, Johannesburg and Cape Town / Tanja Wagner gallery, Berlin 
卡普瓦妮.基万《粉-蓝》贝克-米勒粉色涂料,白色荧光灯,蓝色荧光灯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Jérôme Poggi, Paris / Goodman gallery, Johannesburg and Cape Town / Tanja Wagner gallery, Berlin 
米开理则在卡特兰回归的前一年上任Gucci创意总监,同年联合造型师Katie Grand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以“何为当代”为核心主题,打造展览“已然/未然”(“No Longer/Not Yet”)。米开理手下的Gucci印花缤纷、年轻朝气,充满对未来未知能量的无限好奇,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畅快游走,与卡特兰不羁的娱乐精神一拍即合。
莫瑞吉奥·卡特兰×Gucci   用17个房间全方位重新定义“复制”
曾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米卡·罗腾伯格的《无鼻知晓》,此次还加入了场景
曾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米卡·罗腾伯格的《无鼻知晓》,此次还加入了场景
卡特兰与米开理合作策划的这场展览,不遗巨细,呈现出他们本人作品中乌托邦一般的迷人外表以及对社会现状的犀利审视。Gucci为展览带来的奢侈品效应与卡特兰带来的对艺术的审判站在跷跷板的两头,社会潮流文化与象牙塔里的艺术品和谐对立,逐渐相融。沿着清晰的观展动线,或戴着改良版洋基队棒球帽,或穿着赛博格般冷艳的套装,亦或是牛仔裤皮夹克,球鞋白衬衫,观者们陷入亦真亦幻的现实迷宫,意犹未尽。
徐震《永生-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唐朝曲阳城站立佛像、北齐彩绘菩萨像、唐朝天龙山坐佛像、北齐彩绘佛像、唐朝天龙山石窟坐佛第4位、帕台农神庙东翼》 464×700×110cm 玻璃纤维混凝土、大理石颗粒、砂岩颗粒、石灰石颗粒、上色粉条、钢筋、矿物颜料
艺术家及没顶公司提供
徐震《永生-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唐朝曲阳城站立佛像、北齐彩绘菩萨像、唐朝天龙山坐佛像、北齐彩绘佛像、唐朝天龙山石窟坐佛第4位、帕台农神庙东翼》 464×700×110cm 玻璃纤维混凝土、大理石颗粒、砂岩颗粒、石灰石颗粒、上色粉条、钢筋、矿物颜料
艺术家及没顶公司提供
放映室里,《无鼻知晓》故事层层揭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一条叙事链上正反交替——注射蚌肉分泌珍珠,工作间连着魔法花房;女工机械化的苦力活为女巫提供造物养分;工人挑拣珠宝,魔法却诞生糟粕;劳动的齿轮稍息后重新运转,梦幻泡沫破裂再重组。故事自体循环,观者不知觉地在美丽又残忍的乌托邦里进进出出,却找不到让自己置身事外的破解方法。米卡·罗腾伯格的这部曾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短片,为我们在真真假假中寻找出口的路途开了个头。
”艺术家此在“最佳拍照打卡房间之一,集中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家此在“最佳拍照打卡房间之一,集中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
来自荷兰的艺术家约翰.阿姆雷德将户外的绿植和泥土搬进了展厅,构造了一个真实的花园
来自荷兰的艺术家约翰.阿姆雷德将户外的绿植和泥土搬进了展厅,构造了一个真实的花园
莫瑞吉奥.卡特兰创作的《无题》,他复制了一个秘密版的西斯廷教堂 
莫瑞吉奥.卡特兰创作的《无题》,他复制了一个秘密版的西斯廷教堂 
转角后的几个全白空间是一场聪明的审辩会。如果说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的《无题》让大写的“艺术”谦卑地回归空间材料本质,那么何塞·达维拉的瓦楞箱《无题》不是更谦卑,就是更尖锐,直戳极简主义痛处,用廉价材料再现高深哲学。策展人卡特兰创作的《无题》,作品名本身就已经是对他试图缩小复制的西斯廷礼拜堂——文艺复兴旷世之作朝圣地的狡黠一笑。这段高高在上的历史被拉下神坛。从切割得方正平整、还散发着木香的新松木窗框看进去,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多了一番21世纪的戏谑趣味。
莫瑞吉奥·卡特兰×Gucci   用17个房间全方位重新定义“复制”

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组合Superflex2018年创作的作品《权力盥洗室/欧盟理事会》

由艺术家提供
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组合Superflex2018年创作的作品《权力盥洗室/欧盟理事会》
由艺术家提供
立起展示柜,画作沿着墙排开,展厅就变成了艺术品商店,贩卖无价“复制品”,它们真挚严肃又引人发笑。这个展厅的参展艺术家之一陆平原提到过,自己在梦中向已故的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承诺,会用自己的一生完成河原温的《今天》系列。这个延续系列复制的是模样,延续的是精神,时为轻易的复刻,时为诚恳的致敬。让观者饶有兴趣地在两种相悖的心态中摇摆。这里贩卖的不是物件,而是一个个社会记号。我们记忆中的河原温被陆平原替代,我们熟读的文字被达蒙·祖科尼镜像翻转,我们对“Shanghai”一词的惯性联想被亚历山德拉·米尔打破,我们熟悉的Gucci Sylvie包被洪子健用乐高重构。在意识到达之前,我们已经掏出自己日积月累的认知,换来了一张新象征体系的门票。
这个展台是卡特兰代表作的迷你版集中地
这个展台是卡特兰代表作的迷你版集中地
“艺术家此在”的其中一个房间,卡特兰将其打造成一个“艺术品商店”的模样,集中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家此在”的其中一个房间,卡特兰将其打造成一个“艺术品商店”的模样,集中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
门后的上海弄堂老房子对于观者是一个温柔的惊喜。遮雨棚、送奶箱、咿呀作响的木地板、暖橙色灯光、牡丹桌布上的一束康乃馨,任谁都会深陷儿时的怀旧氛围,全然忘记房间之外仍是钢筋水泥美术馆。布莱恩·贝洛特的《罗达·凯洛格国际儿童艺术体系副本》像家里的装饰画一样挂着,他通过玻璃背画和墙上涂鸦,用自己的手重新描绘儿童作品,试图再现他所渴望的儿童艺术作品中爆发式的能量和丰富的情感。出口刺眼的白墙把这场友善的怀旧骗局打碎,被迫回到现实继续前进。
卡特兰将上海弄堂的实景也原封不动地“复制”进美术馆
卡特兰将上海弄堂的实景也原封不动地“复制”进美术馆
墙上是布莱恩·贝洛特的《罗达·凯洛格国际儿童艺术体系副本》,现场的家具来自上海一家餐馆
墙上是布莱恩·贝洛特的《罗达·凯洛格国际儿童艺术体系副本》,现场的家具来自上海一家餐馆
光滑的大理石、磨亮的不锈钢、饱和的合成色和高像素影像,这些从摩登时代开始大范围复制生产的元素,在“媚俗”(Kitsch)艺术品与精致工艺品之间的灰色地带找到一席之地。这两种审美的碰撞给它们蒙上与先前展厅都不同的怪异色彩。安妮·科利尔的“眼泪”系列用原作的技巧重现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作品中典型的“哭泣女性”模样。我们看到的是科利尔创作的图像,是利希滕斯坦原作形象的复制,是波普广告中被符号化的女子头像,还是三者皆有?时代风格的重叠实则为价值观的碰撞,科利尔的作品正立足于难以被风格化的当下。即便我们能把画中借鉴的元素一一道来,它们冲突的结果仍是个问号。
来自冰岛出生于1986年的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的行为表演作品《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2018
来自冰岛出生于1986年的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的行为表演作品《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2018
“艺术家此在”现场
“艺术家此在”现场
温.德尔维创作于2006年的著名作品 《泄殖腔5号》
温.德尔维创作于2006年的著名作品 《泄殖腔5号》
亦实亦虚,时真时假——我们现如今的生活状态被这次展览用“复制”的名义放大。在展厅里穿梭,犹如在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这感觉怪怖又迷人。一如今年Gucci的秋冬秀场,一如卡特兰开始为各大美术馆定制的“标语围巾”。我们从美好的乌托邦幻想里被点醒,从追求表象的欲望洞穴中被拉出来,“现实”、“非现实”、“超现实”的混沌体成为了我们的真实,整个展览通过借鉴、致敬、复制和模仿,环环相扣,建立一个又一个拟像,一种不是以切实物体,而是以抽象想法为基础的象征体系,任凭它们崩塌。这看似痛苦的反乌托邦过程实际上却出乎意料的愉快享受,每一次复制都带点幽默,每一场模仿都刻意蠢相,这里没有严肃的挖苦讽刺,有的只是哈哈一乐。
以好莱坞的留影墙结束展览
以好莱坞的留影墙结束展览
卡特兰的又一个策展亮点,模仿《The New

York Times》的报纸《The New Work Times》,为展览画下完美句号
卡特兰的又一个策展亮点,模仿《The New
York Times》的报纸《The New Work Times》,为展览画下完美句号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像是要看穿观者的眼睛,宣誓“艺术家此在”的存在感;“真理九则”客观地述说着时代现状。但艺术家真的在吗?这九则的确为真理吗?卡特兰延续他一贯对于社会痛症的幽默态度,与米开理病毒般传播的风格化美学,一同缔造了一个满足时代欲望又颠覆时代欲望的真假迷宫。我们现在究竟想要什么?我们身处何方?将走向何处?在分分钟更迭的现时代,相比愤世嫉俗地迷恋过去,何不在展览出口与好莱坞标志和一张影,像“艺术家此在”展览一样,在找寻未来真实出口的过程中博得一乐。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