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默绘画的王音 这些年在坚持着什么?
艺术家王音 摄影:李森
3月29日,艺术家王音首个大型美术馆级别的个展“礼物”正式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此次展览除了占用了UCCA长廊、甬道及中展厅之外,刻意将三个展厅联结为一条W路线的设计,则出自建筑设计师兼国内资深收藏家田军之手。流畅的行走路线,精心布置的灯光设计无不契合了作品所散发出来宁静致远的回响。此次展览共计展出了艺术家王音近五、六年的38件作品,据策展人秦思源介绍,此次展览并不希望给人以一种艺术家回顾展的印象,而是希望能够在此次展览中呈现王音近20年来的工作状态以及他的思考。
展览现场
正如展览题目“礼物”,它源自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作于1925年的论文,讨论“赠予”和“互惠”的论题——王音以关涉历史、社会与个人经验的绘画图像对该主题进行阐释。“礼物”又可以看作“油画”这一源于西方文化土壤的媒介传入中国的隐喻——该历程横跨近一个世纪,与中国走向现代与后现代的时期不谋而合。同时策展人以“出发、游离与还乡”将王音近年的作品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但是王音却说,其实我的创作一直没有变过——我希望我的绘画里,包含着另一张画的存在。而我的工作就像是钻到水果里的虫子,我对肌理的描述很着迷。
展览现场
这些看似相同的女性裸体的刻画并非来源于写生,而源于对中国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先辈徐悲鸿(1895-1953)等大师的作品形象的引用——传统中国画大体上不呈现裸体的形象,而裸体人像入画可视为西方油画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艺术史的象征。不同画作中出现的零星芒果——或影射文革期间毛主席将外宾所送芒果转赠红卫兵、芒果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被奉为崇拜物的事件——似乎与女性裸体共同制造出某种异国情调,两者实则以错时性的并置指涉油画进入中国的演进历程,赋予画面以更广的事件跨度,以及个人化的解读空间。
左:《芒果 No.4》60 x 80 cm 布面油画 2016
右:《自画像 No.4》100 x 80 cm 布面油画 2009
《父亲 No.1》60 x 48 cm 布面油画 2010
展览现场
《东北》200 x 285 cm 布面油画 2015
《西北》300 x 400 cm 布面油画 2015
倾向于将熟悉的东西带入陌生化的环境,这是王音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手法。例如《东北》《西北》,王音以更大的尺幅作画,人物形象却更加概括,置身边疆旷野,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疏离感。空旷背景中的劳动者皆缺失面孔,集体进行种植与搬运动作,而体现劳动者力量的铁锹与重物因简化而显得全然丧失了重量。然而在《忠孝东路》中,王音将政治事件的具体场景从画面中抽离,淡化了人物的身份属性与行为,仿佛将所谓的“历史真实”悬置起来,以无言的静默面对速朽的事件本身。
展览现场
《忠孝东路》210 x 130 cm 布面油画 2014 私人收藏
展览现场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还乡”由一系列日常场景组成。近年来,王音描绘了一些了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状态,譬如修鞋、捡拾垃圾、剃头。这些作品大多采用更浑纯的色调与更均匀的涂抹方式,使动作获得了宁静的质感,赋予平凡劳动者与平凡生活以某种哲学意义,指涉王音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态度。正如其所言,“平实的东西有时会有令人吃惊的蛮力,它们让我想要更多呈现日常经验的感受力,不是先进的观念,也不需要和某种价值达成默契。”
王音所刻画的儿子、妻子与“出发”部分的《俄式列车No.1》《自画像No.4》中自我与父亲的形象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