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全景扫描——商业化气息过浓
就当今国际艺术界的两大顶级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与巴塞尔博览会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区分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都在做展览,都在卖作品,都有画商与藏家的出没,以及外围的宴饮和狂欢。
但至少在十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人们坚信,如果巴塞尔代表着市场的趣味,那么威尼斯双年展就必定意味着前卫与学术。“为当代艺术指引潮流,启发当代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这曾经是它壮烈激昂的口号。然而十年过去,这些理想都被粉碎得灰飞烟灭,悄无声息地掩藏在阿布的巨型游艇和皮诺奢华美术馆的角角落落里。
艺术评论家卢迎华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五位国际评委之一,她全程参与了国家馆和艺术家金狮奖的评选过程。在评选工作结束后,她这样讲道:“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意义,除了再次确认艺术市场的爱好和取向,除了再次呼应博览会的选择,还能让人有什么期待?到底一个双年展可以做些什么,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而参与策划过201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评论家唐克扬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威尼斯双年展似乎并不必然是国家主导的艺术展事,个人的和商业机构的参与本来也很重要。但商业活动在近年的双年展中逐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以至于全球艺术经营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以为这样的变化利弊参半,毕竟商业对于艺术而言是第二位的。”
卢迎华还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一些细节。比如,“在参与金狮奖评选的过程中,评委可以在展览开幕前的专业预览中优先观看作品。但评委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在预览期间,展场中最活跃的人,除了艺术家以外,不是批评家,也不是美术馆的策展人,而是画廊老板们和他们的潜在客户。不少画廊主紧紧地守候在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前面,唯恐人们看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联。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家的重要性几乎让位于画廊主,威尼斯双年展成为画廊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人数来展示实力和腕力、争夺买家的战场。”无怪乎美国藏家亚当•林德曼(Adam Lindemann)在看完展览后,会变得如此愤怒:“威尼斯双年展也许不是一场艺博会,因为它的作品还是由策展人进行选择,但所有的作品都是等待出售的。尽管我讨厌因为那些美好的往昔而怀旧。但我发现在这次的双年展上,经销商和收藏家泛滥成灾,铺天盖地的一股商业气息。”
实际上,这些抱怨也并非全是吹毛求疵,而就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这与威尼斯双年展的生财之道恰恰是一以贯之的。今年的双年展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参展国家出奇的多,二是平行展数不胜数。其实这里面都有门道。首先,对那些首次进入威尼斯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沙特阿拉伯、巴林、卢旺达、孟加拉、马来西亚等,主办方会主动为他们在“军械库”开辟一块展览空间,但条件是他们愿意支付215万美元;而对那些希望使用双年展的logo,并且出现在双年展官方目录上的“平行展”,主办方只收他们2万9千美金就可以。如果这些做法尚可理解为双年展自谋出路的无奈之举,那么另一项举措的推出则彻底给了画廊钻空子的机会,并将双年展自动降级为博览会水平。这一举措是,主办方在今年大量削减了主题展中装置作品的预算,而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及作品时,又大量选择了装置影像类的作品。这就使得艺术家要么去找画廊要钱,要么寻求外部资金的帮助。于是,卢迎华看到的“画廊主紧紧地守候在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前面,唯恐人们看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艺术评论家卢迎华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五位国际评委之一,她全程参与了国家馆和艺术家金狮奖的评选过程。在评选工作结束后,她这样讲道:“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意义,除了再次确认艺术市场的爱好和取向,除了再次呼应博览会的选择,还能让人有什么期待?到底一个双年展可以做些什么,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而参与策划过201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评论家唐克扬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威尼斯双年展似乎并不必然是国家主导的艺术展事,个人的和商业机构的参与本来也很重要。但商业活动在近年的双年展中逐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以至于全球艺术经营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以为这样的变化利弊参半,毕竟商业对于艺术而言是第二位的。”
卢迎华还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一些细节。比如,“在参与金狮奖评选的过程中,评委可以在展览开幕前的专业预览中优先观看作品。但评委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在预览期间,展场中最活跃的人,除了艺术家以外,不是批评家,也不是美术馆的策展人,而是画廊老板们和他们的潜在客户。不少画廊主紧紧地守候在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前面,唯恐人们看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联。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家的重要性几乎让位于画廊主,威尼斯双年展成为画廊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人数来展示实力和腕力、争夺买家的战场。”无怪乎美国藏家亚当•林德曼(Adam Lindemann)在看完展览后,会变得如此愤怒:“威尼斯双年展也许不是一场艺博会,因为它的作品还是由策展人进行选择,但所有的作品都是等待出售的。尽管我讨厌因为那些美好的往昔而怀旧。但我发现在这次的双年展上,经销商和收藏家泛滥成灾,铺天盖地的一股商业气息。”
实际上,这些抱怨也并非全是吹毛求疵,而就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这与威尼斯双年展的生财之道恰恰是一以贯之的。今年的双年展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参展国家出奇的多,二是平行展数不胜数。其实这里面都有门道。首先,对那些首次进入威尼斯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沙特阿拉伯、巴林、卢旺达、孟加拉、马来西亚等,主办方会主动为他们在“军械库”开辟一块展览空间,但条件是他们愿意支付215万美元;而对那些希望使用双年展的logo,并且出现在双年展官方目录上的“平行展”,主办方只收他们2万9千美金就可以。如果这些做法尚可理解为双年展自谋出路的无奈之举,那么另一项举措的推出则彻底给了画廊钻空子的机会,并将双年展自动降级为博览会水平。这一举措是,主办方在今年大量削减了主题展中装置作品的预算,而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及作品时,又大量选择了装置影像类的作品。这就使得艺术家要么去找画廊要钱,要么寻求外部资金的帮助。于是,卢迎华看到的“画廊主紧紧地守候在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前面,唯恐人们看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