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起头发飞翔 新世纪当代基金会开启北京空间
踩着2018年的尾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即将迈过第五个年头。为了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做出更深入的贡献,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入驻798艺术区,在此开设实体空间。有别于画廊或者美术馆的定位,北京空间定位于小型但具有针对性主题的展览,同期配以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着眼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梳理工作。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首展“拔起头发飞翔”
策展人鲍栋在导览
开幕现场
12月9日,新世界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开幕首展呈现了由鲍栋策展的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王兵和薛冰的收藏展“拔起头发飞翔”。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内部的复杂性和现代性,一部分艺术家在不认同西方国际标准的同时,却难以拿得出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自己的标准。在鲍栋看来,这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得不去面对的情景。借用鲁迅先生“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的比喻,鲍栋从王兵和薛冰的藏品中选择了八件作品,讲述了现代性经验在中国展开时磕磕碰碰的过程。
王音《小说月报、坟》180×140cm 布面油画 1993
耿建翌《永放光芒》195×133cm×5 布面油画 1992
好比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的文艺青年只愿意谈论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国外大师,但到了90年代在民国文学又在中国重新卷土而来一样,王音对于民国油画的重新面对属于异曲同工。《小说月报、坟》中“土油画”的色调和新表现主义风格的画面是王音对于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经验的结合。而耿建翌的《永放光芒》则是挪用当时五元人民币上的人物群像,精心设计配以红光亮的背景,群像仿佛在作品中逐格移动,形成五帧的视觉游戏,回归视觉效果本源。王兴伟的《济公》和段建宇的《艺术女神刚刚醒来No.3》用油画表现中国本土的喜剧性。无论是巴洛克风格构图下的济公或乡村环境中颜色俗气的敦煌飞天,无不传递着一种急速发展中难以回避的“矫饰主义”。马秋莎和陶辉的影像作品则将艺术回归人生和自我的母题。仇晓飞从物的角度出发,使用外部因素影响内部艺术,引用了真实的环境色,校准了形象、色彩和灯管的关系。汪建伟的影像作品《生产》好似对整场展览的总结,是20世纪90年代对于西方设定下当代艺术统一标准的拒绝。
王兴伟《济公》24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段建宇《艺术女神刚刚醒来No.3》181×217cm 布面油画 2011
左:陶辉《德黑兰的黄昏》4‘14“ 彩色、有声、单频录像 2014
右:马秋莎《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7’54” 单频录像 2007
开幕式上,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楠楠还透露北京空间即将于明年3月呈现庄辉的个展。
仇晓飞《奥特莱斯的维纳斯》480×470×358cm 布面油画、灯光、布 2013
汪建伟《生产》 60‘ 单频录像、彩色、立体声 1996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