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尘土 仍要归于尘土 董大为个展“尘归尘”亮相HDM画廊
何为尘,何为归,尘又如何回归自我本体?在读懂董大为《尘归尘》系列作品之前,我们似乎要先阐释他命题的诸多可能性。
董大为个展现场,两件作品反而让展览的关注点变得更加集中
董大为个展“尘归尘”展览现场
“尘归尘”典故的出处为《圣经创世纪》中的篇章:“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在圣经中的宏大叙事结构中,尘土被当作是构成人的基本元素,在创世纪更早的篇章中,写到“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而尘土本身也作为守恒的事物,在宇宙秩序中循环往复。董大为的“尘”是在绘画过程中产生的人造附加物,在粉笔的涂绘过程中粉末会因为不能完全附着于所画之物上,最终通过重力而累积于画面下方。但面对具体的相对物,尘与人又因为短暂的时间性,展现出生命脆弱、流变的特质。“我捣碎他们,如同地上的灰尘。”人的生命易逝,而尘也易飘散。面对董大为的作品,最轻易的产生的困惑是:如何保存?作为灰尘它本身便拥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轻易的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董大为的“尘”是在绘画过程中产生的人造附加物,在粉笔的涂绘过程中粉末会因为不能完全附着于所画之物上,最终通过重力而累积于画面下方
如何保存不是展览所要思考的问题,甚至也不应该成为问题
但作品的保存是否构成问题本身仍然值得探讨,选择使用“尘”作为创作的一部分,也接受“尘”所具备的物理与精神属性。作品从二维呈现为三维立体,在空间占有更多的位置,用空间暗示创作的过程,强调了“有”。而“尘”的飘散也暗示着作品的“无”,在“无”中主题也获得无限的可能。”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
“尘”的飘散也暗示着作品的“无”,在“无”中主题也获得无限的可能
HDM画廊的董大为个展,“尘”作为基础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人作为宇宙的能量基质也永恒存在的。尘即人,人亦尘,人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
《Dust to Dust D》 245x330x100cm pastel on paper 2017
《Dust to Dust H》 245x632x90cm pastel on paper 2017
在董大为的作品中“尘”即是创作的本体,也是喻体,“言语的微细出于尘埃”在物质的多重转化中,“尘”构成了绘画,也构成了关于绘画的绘画,更构成了空无——心外无物,因为尘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