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青亚洲艺术中心“山出”,山水之间“若隐若显”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卞青个展“山出”展览现场
8月12日,由鲍栋策展的艺术家卞青个展“山出”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幕,作为艺术家在亚洲艺术中心的首次个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一直持续创作的“隐山集”和“显山集”两个系列作品三十余件,其中多为2017新作。
艺术家 卞青(右)
出生于1983年的艺术家卞青,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最初的创作以表现为主绘画为主,从2012年今日美术馆个展“无中生有”之后,他绘画中更多了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和“禅意”,而这或许或多或少都和其“道教协会”成员的身份背景有关。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卞青个展“山出”展览现场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卞青个展“山出”展览现场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卞青个展“山出”展览现场
在亚洲艺术中心的开幕现场,卞青扎着道士头,一席青衣着装,许多同他相同装束的道教协会同好也在展览现场进进出出,联想到展览开幕前画廊的宣传小视频里的一溜笛声,卞青作品中的“山”若隐若显,而作为观众的我,则不自觉多了些“入山”的轻快。
《隐山集-四月十六》 48x3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隐山集-六月十九》(局部) 48x3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隐山集-五月初六》 48x3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隐山集-五月初六》(局部)
“山水”是卞青绘画中的主要形象,这种形象在“隐山”系列中,以传统中国山水长卷中山水的样子出现,但在艺术家油画、丙烯,以及色粉笔等丰富的西画媒介之下,山水的形象被简化、被抽离。成为艺术家绘画的历史性资源的同时,也成为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原型。正如策展人鲍栋在展览前言中说到的那样:“‘山水’成为精神的层面上,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一种超越实相的理念,可谓之‘道’或“意境”等传统哲学、美学概念。”
《隐山集-二月初十》 48x360cm 2017
“隐山集”系列
也正是对油画绘画中除了写实描绘和技法追求之外的“意境”这一抽象的精神因素存在的必要性的讨论,让卞青将绘画 主题回到传统的“山水”之间。所以在卞青那些一眼望去是中国传统长卷的绘画上,实则是艺术家用油画颜料这一媒介借助中国绘画中的“皴法”等绘画技法,在画布上的实验。艺术家用非常薄的黑色颜料,在未进处理的油画布上,一遍一遍的皴染,随着山水慢慢显现,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精神修行。这在鲍栋看来,是与古人是相通的艺术实现,“都在诉求着一种超出眼前具体现实与个体主观感觉的艺术。因此,即使他的作品早已超出传统绘画媒介的界限,但依然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与传统共同的感性状态与趣味指向。”而对画布不加修饰,保留肌理,也为画面中的具象增加的厚重,与抽象的空白之间的对比也在此被进一步拉大,而凸显了画面传达的“气韵”之感。
《隐山集-六月十九》 100x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隐山集-五月初六》 8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隐山集-六月十九》 56x83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如果说“隐山”在创作中是一种如同修行般的从无到有,艺术家将自己的精神内核一层层注入其中。那么“显山”则是一种从身体出发的,先涂抹后撕扯的减法,在这里艺术家安放自身肉体的修行。
《隐山集-六月十四》 140x24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显山集”系列
在“显山集”中,除了依稀可辨的“山”的形象,画面的整体更加抽象,更加模糊不清。艺术家先是在一张画布上将颜料反复涂抹,层层堆积,形成色块或者图象。在画面干了之后,艺术家再将这些堆积的色彩和形象用无意识的、随机的行动撕扯下来,这些碎片在另一张空白画布上,被艺术家在随机无意识的进行粘贴,转化成新的图像。
《显山集 03781702》 10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显山集 03781704》 10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无论是“隐山”抑或是“显山”,在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看来“这种通过‘繁复的手工过程’的工作方法,艺术家将一种绘画与思考——都需要用意志来控制的有效行动结合起来,让艺术之思和做在一种虚无中产生一种微妙的自由。”
《显山集 03781706》 10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显山集 03781708》 10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而这正是东方精神的精髓,就如同在非常火的电视剧《欢乐颂2》中,包奕凡选择了卞青的“显山”系列挂在自己的办公室,而谭宗明则选择了“隐山”系列。在一隐一显之间,正是人生两种状态的切换。
《隐山集-六月十九》 48x25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隐山集-四月初十》 8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展览将持续至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