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玉兰堂再展金浩钒
金浩钒(右)在他的个展现场
汪峰在《花火》中描述着喧闹背后的寂寞与恐惧,金浩钒如是。从2011年的《取悦谁》,到2013年的《花火花火》,看上去1987年出生于广东的金浩钒,经历过了作为一名艺术家所需要经历的残酷。
7月6日挂满玉兰堂的金浩钒新作,少了些冲突激烈、冲击视觉的色彩搭配,多了些小幽默与大从容。从画面上看,金浩钒不再借助于让人亢奋的色彩与激烈醒目的图形吸引观众,而是更多的使用自己更成熟的技巧与暗藏其间的缜密思维,如果说之前的“金浩钒”代表的是一种不羁与洒脱,那么现在则对画面拥有更为缓和的平衡以及完整的控制。艺术家说,最初的激烈色彩与现在的平静缓和都是自我状态的表达,两年沉淀,让他可以走出对画面效果与层次冲突的迷恋,而是用一种更为自信的状态,借助于对技术手法的迷恋,通过表达自我,回避在“取悦谁”中泄露的属于青春的急切躁动。
在新作中,金浩钒表现的更为耐心。他笔下吐露的细琐的碎片,拼接着一个又一个不同时空下的生命际遇。在他慢条斯理的自言自语中,观众很容易坠入他在画面中设置的“陷阱”,在文字的协助下完成与画面的“对话”,而这种入戏的“对话”抵消着艺术家画面中那些或许会引起不适的怪异形象,而将每个人的外皮抹去,与画中人进入一场共同的“游戏”。与间或出现的文字交流相映成趣的是金浩钒笔下人物的眼镜,对于他来说,刻画人物从来不辞辛苦,搜索金浩钒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观众都可以找到与他或她的眼神交流,那些惊恐、冷漠、诡异的眼神透露着他每一张作品的主题,并在与各种或惨烈、或暴戾的姿态中产生着一种属于绘画语言的共振,让他的画面在远观的淡定中暗藏着永恒不变的金氏激烈,那些奇思妙想与超凡想象力,在他的笔下服帖着,却从未散去。
展望未来,金浩钒说他想在更大的画室里,创作他更大的作品,而在那些作品中,属于金浩钒的记忆碎片将呈现怎样的视觉冲击,莫不是属于他的观众最神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