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无窗,胡为一个展亮相HdM画廊
2014年,胡为一以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获得华宇青年奖大奖,也在更大范围内作为艺术家获得关注。然而每次看到他的作品,又总有一种跳跃感。5月11日,胡为一个展“窗外无窗”在HdM画廊开幕。展览呈现了他近期创作的展出10件涉及摄影、录像及装置等媒介的作品。
1990年出生于上海,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获得硕士学位,胡为一的简历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的美术馆中展出。不久前,在《Hi艺术》将目光投向90后职业艺术家时,胡为一已不再是与父亲胡介鸣共用工作室的“新手”,而是一位90后艺术家,甚至连“90后”这个修饰语也可以去掉。
在HdM画廊展厅呈现的10件近作,与五年前那批作品面貌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胡为一将画面的焦点投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景观之中。然而,他的作品之间又是有迹可循的,尽管表达的观念并不相同,但以居民楼为背景的创作让人想起他那件以中国小区名称为切入点的创作。
我是穿过了展览前厅而直接来到HdM画廊里面的展厅之中的。三件由旧木窗框望去的城市影像作品车辆在路上正常行驶,乍看来稀松平常,但事实上楼宇的所有窗户都被水泥统一封堵。间或抗拒着这一标准化的窗户闪现出日常生活的景象,窗帘则随后移动至那些窗前,等窗帘移开之后,窗户被重新封堵上,似乎无始无终,在集体的权力与个体的抗争之间永恒拉扯。
窗帘这一带有遮羞布功能的物体,在中国的城市中并不少见,在作品之中,它则兼具了残酷与诗意的双重含义。若不细看,则要错过那些被遮蔽的细节。而与之相似的另一件作品显然更加直接:晾满衣物的大楼,密集的窗户中泄露着每个家庭生活的秘密,当被象征某种力量的工具清扫过后,那些衣物和生活都消失不见了。
在另外一件影像装置作品中,最稀松平常的夜晚的城市景观呈现出奇幻感。当灯火逐盏亮起,链接影像作品的路灯则渐渐变暗,而当路灯亮起,万家灯火则逐渐熄灭,似乎流向那盏巨大的路灯。在日常的大部分语境中,这往往被美化为“个体力量的高光时刻”,然而由个体力量所组成的高光又无不消耗着个体自身。
胡为一想要探讨的问题,除了社会中的个体与公权的关系,也广泛地指涉了人的存在对于自然本身的影响。在一幅经过后期处理的摄影作品中,启航的飞机外是无数的飞鸟,究竟是飞鸟干涉了飞机,还是飞机干涉了飞鸟?平整的绿地之上,飞机和飞鸟哪个更像是闯入者?其旁边的双屏影像作品更为有趣地呈现了这一思考:当绿灯亮时,视频中的树叶、流水动了起来;而当红灯亮起,树叶和流水则归于静止。
此时我已回到了展览前厅,在最开始的展墙上挂着一幅名为《信仰》的摄影作品,那是胡为一在拍摄作品期间所偶然遇到的一座变电站。变电站看上去铁骨铮铮,极具哥特式的“高尖直”风格让胡为一想起了教堂。教堂曾经作为整座城市的精神驱动力,在如今,都市中一切的驱动力,是否早已易主这座坐落于郊外的神秘变电站呢?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