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蓬皮杜 延展智慧,走出美术馆

作者:郑啸川 2018年11月12日 资讯展览
提到三千年城名未改,地址未迁的古都成都,除了火锅、麻将和熊猫,也许下一个关键词会是“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此次双年展突破性地挑战艺术展只能在美术馆的限制,走进城市,关注边缘。
左:毛继鸿 右:宁琤
左:毛继鸿 右:宁琤
企业家与设计师毛继鸿于2012年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结缘,成为蓬皮杜之友,自此开启将时尚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探索。2016年成立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后,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宁琤开拓了基金会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深度合作,在2017年于巴黎开启“全球都市”双年展的启航展,关注在特定本土语境下进行艺术实践,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文化转译以及新知识共享的艺术实践方式。
位于东郊记忆的主展场曾是中国第一个显像管厂
位于东郊记忆的主展场曾是中国第一个显像管厂
今年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在首届主题“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升级为“延展智慧”。“延展”首先体现在突破了美术馆的围墙。除了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长改建而成的主展场东郊记忆之外,双年展也在锦城湖、方所成都店、乐山夹江县及梵木创艺区同步发声,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观看路径。
宁琤认为,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在保持自身非营利性质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造血功能。谈及世界上各大双年展的运营模式,宁琤以威尼斯双年展给威尼斯带来的巨大游客流量厂商赞助为例,表示希望在今年的试水之后,跟成都展开可持续性讨论。
希尔帕·古普塔《无题(影子3)》
希尔帕·古普塔《无题(影子3)》
位于东郊记忆的主展场曾是中国第一个显像管厂,是中国科技的代表性产物。展场本身的背景与本次展览关键词之一“技术”不谋而合。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之下对于“技术”的认知和使用各有千秋。艺术家刘窗的装置作品《比特币挖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涉及了一种在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体化家庭娱乐设施。在黑暗的封闭空间内,由过剩工业产能组装而成的家庭卡拉OK系统兀自播放着一些经典科幻电影片段,五颜六色的指示灯光以蹦迪的频率闪烁得很刺眼。在都市衡量标准下的落后产物在都市以外焕发第二春,但当这个“春天”再次回到都市,在镜面且黑暗的展陈空间下愈发生成一种怪异的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成都·蓬皮杜 延展智慧,走出美术馆
昆勒·阿德耶米《MFS IIIx3》
昆勒·阿德耶米《MFS IIIx3》
艺术家希尔帕·古普塔用技术表达情绪与观念。他的互动作品《无题(影子3)》捕捉观众的影子,随机从天而将降的物体与人影互动,最终将其淹没,直至消失殆尽。与希尔帕对于技术充满暧昧的态度相比,艺术家佩恩恩的立场则鲜明了不少。他的作品《坏数据表演》展示了数台重新编程下不断展示看似随机、实则暗藏联系的搜索页面。在这个“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大数据时代,人类浏览各类网站留下的痕迹在后台被网络公司收集使用,通过针对性推送获利。佩恩恩开发的程序则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定义着算法分析下的用户,屏幕上不断弹出的窗口像是对大数据的嘲弄。佩恩恩也提供了“坏数据”软件的下载地址,鼓励观众一起运用这种象征意义与实用意义兼具的坏数据产生器,逆流而上,转身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破坏者。其中的警醒意味跟艺术家徐冰的《蜻蜓之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数据,区别在于一个是虚拟冰冷,另一个是真实存在。如果说《蜻蜓之眼》令大众感受到侵犯肖像权的恐慌,也许《坏数据表演》的理念会让互联网公司感到一丝如鲠在喉。
另一件与技术相关但令人如沐春风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昆勒·阿德耶米。他将2013年的项目“马科科漂浮学校MFS”进行升级改造,在锦城湖上搭建出可持续生态建筑“MFS IIIx3”。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贫富两极分化极重,穷人无力支付高昂的陆地使用费用而在水面上用浮筒等材料搭建简易房屋。昆勒由此得到灵感,为拉各斯的马科科社区建造了一座漂浮学校,同时也开拓了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此次的MFS IIIx3是一组纯手工打造的群岛。三处空间分别服务于展示空间、音乐厅和服务处,结构相同,等比放大,节约了设计成本。所有的搭建、安装和装饰都由本地工人与昆勒协作完成。MFS IIIx3可以承载30吨的重量,在平静的湖面偶有波澜也仅能感受到吹皱一池春水的荡漾,技术在建筑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居所:他乡计划》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居所:他乡计划》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居所:他乡计划》内部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居所:他乡计划》内部
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的《居所:他乡计划》同样与社区密切相关。童年从菲律宾移民到澳大利亚时,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的父母给予五个孩子一人一只纸盒用以装载个人的零碎用品,从此开始了在他乡的移民生活。艺术家邀请人们用可回收的硬纸板搭建自己梦想的寓所,再将这些“梦想的房子”收集并组装成巨大的卫星天线状装置《居所:他乡计划》。此件装置也成为主展场最吸睛的作品之一。鳞次栉比的硬纸板房子密密麻麻地布满极具未来性的碟型结构,反向穹顶一样的社区在旁观者的视角内极具极具震撼。除此之外,艺术家还在装置下方搭建出一条通道,可供观众走进碟型装置的中心一隅,更加真切地融入“社区”,与空间互动。这也是本次双年展一大亮点,尽管展出大量的影像作品,同时又以纯手工的装置或建筑在内容上起到丰富作用,不至于像很多令人诟病的声光电展览,热闹散去一场空。
崔洁 建筑绘画
崔洁 建筑绘画
悬挂于《居所:他乡计划》两侧展墙的是本次双年展为数不多的架上作品。艺术家崔洁选取了40栋建于2000以前的重要建筑拍摄并绘制。建筑本身带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感,跟崔洁笔下极具科技未来行的画风交杂在一起,同时呈现出想象中超现实的过去和未来两幅光景。
索伦·林德《他们覆盖了天空,直至它变成黑色》
索伦·林德《他们覆盖了天空,直至它变成黑色》
同样充满未来性的是拉瑞莎·桑索尔和索伦·林德的系列作品。《他们覆盖了天空,直至它变成黑色》是一件从名字上所见即所得的装置作品。1500艘宇宙飞船聚集在一起,犹如科幻电影中末日逃亡的场景再现,又好似太空战役一触即发的备战前夕。不管哪种情形都十分令人不安,圣经故事中的出走埃及就是记载的大举迁徙大故事。在技术上的迭代更新使得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早就超出了“五饼二鱼”或是“摩西分红海”的神迹方向。越来越多的反乌托邦情绪也在艺术创作上大肆蔓延。
成都·蓬皮杜 延展智慧,走出美术馆
成都·蓬皮杜 延展智慧,走出美术馆
十堰村驻地创作
十堰村驻地创作
而与此相反的现实则是本次双年展在夹江县十堰村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吸引了一大群人“挺进十堰”。建筑延伸合作社小组在十堰村与村民们深入相处几周后发现,这个老龄化严重的空巢村几乎没有公共空间,老人们时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坐在街头巷尾的长凳上聊天,这就是村里的社交方式。建筑延伸合作社改良了原有的长凳,使其更加细长,刷上醒目的装饰漆,并在一边安上便于移动的轮滑。无形中扩大了老人们的社交圈,给予他们一个可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这些长椅也为令一组驻地艺术家Gudskul的艺术项目提供了便利。Gudskul在驻地期间利用印尼当地常见的路边流动食物车零部件,为村民建造了一个移动电影放映车。他们还在当地组织卡拉OK大赛,成立电台邀请村民讲故事和地图标记等一系列参与性活动,持续呈现了知识是如何产生,并通过非正式社交途径传播分享的过程。
村民载歌载舞感谢驻地艺术家的造访,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艺术家叶甫纳在主展馆的作品《炸金花》。作品包含多种媒介和过度装饰的视觉语言,挪用了常见于农村地区的声光电效果和图案元。艺术家对于“低品味”审美和“低科技”产品充满兴趣,这是她对于乡村文化中幸福安康之家的想象,似乎相较于现实并没有太大差异。
叶甫纳《炸金花》
叶甫纳《炸金花》
同期在梵木创意区开启的无定义艺术节,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吟唱着幽远悠长的民谣。与十堰村朴素到简陋的民俗表演形成巨大的反差。尽管本次双年展将城乡化的议题摆上台面,但之于村里研讨会上懵懂的村民而言,一次温情且热闹的驻地项目远远不够。成都·蓬皮杜希望在成都展开可持续性讨论,延展的智慧希望可以突破点到即止,真正在文化艺术上做到实用和具体。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