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飞研究展第二部分开幕,社会记忆被消解为日常化元素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将艺术家仇晓飞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把四个月的展期分成两个展示阶段:第一阶段为艺术家2020年7月最新完成的作品——“赤”(2020.9.12-10.21);第二阶段——“托洛茨基基长成了一棵树”,呈现艺术家过去二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9组作品。10月31日,众所期待的第二阶段展览终于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拉开帷幕。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仇晓飞的创作不断变化,很难总结出一条规律以概括其作品丰富的面貌。但是通过对艺术家创作的梳理会发现,总有一些主题得到了仇晓飞的反复阐释和不断回溯,例如儿童肖像、建筑等。此次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新展就为观众带来了与建筑相关的作品。
展厅中间搭建的纵向巨大展墙将展厅一分为二,左侧空间的作品描绘的景象与外在世界相关,右侧空间的作品描绘的景象与室内、内心世界相关。
如果说仇晓飞早期作品中的建筑还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样式(来自艺术家的哈尔滨童年烙印),那么他近年来的创作则抹去了几乎所有的所谓“样式”和政治隐喻,变得可爱而梦幻,甚至超现实,更具日常性和普世性。在一组名为《托洛茨基基树》的小尺幅作品中,仇晓飞将苏联著名政治家、十月革命领导者托洛茨基(1879-1940)的身体幻化到一棵树中,意图非常明显——将时代背景和政治隐喻处理得更加日常化。
走到展厅尽头,会发现三个木质支架中间立着一张画,而画中也恰好有三个木质支架,画里画外的结构完美呼应,这是艺术家在2012年前后试图突破绘画图像对其限制的一种尝试方式——将图像变作一种纯粹的物质;而另一种尝试方式则更为人所知:2014年出乎大众意料的佩斯北京“南柯解酲”个展——艺术家近乎完全运用了抽象表达,以摆脱具体图像的限制。
转过一个弯后墙上的作品仿佛令观众从室外走向了室内,桌椅台灯、猫、盆栽等元素兼具日常感和超现实性,温馨和梦幻并存。
到了二楼,观众可以透过艺术家父亲仇伟绘于20世纪70年代的舞美手稿看出父子间艺术基因的传承,也可以看到一组舞台感极强的绘画装置,一灯、一画、一板构成《光中影中光》,画中光影与现实光影巧妙呼应,与一楼的《山前木后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展览标题“托洛茨基基长成了一棵树”所暗示的那样,政治隐喻和时代烙印逐渐在仇晓飞的作品中被消解为更加日常化、接地气、有生命力的元素。二十年过去,仇晓飞不仅从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画家转变为签约国际大画廊的知名艺术家,其间也经历了离家、成家、亲人离去和孩子出生,他的艺术创作因而随着人生经历的累积而变得愈发温和、厚重、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