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打造的“亚美尼亚” 登陆唐人
4月12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推出开年首个展——何岸“亚美尼亚”。暌违四年再次回到唐人举办个展的何岸,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展厅中仍在调整中的作品,刺鼻待干的油漆味无不在挑战着观众的视觉与嗅觉,当然,常规的展览形式也从来不是何岸所擅长的。与四年前在唐人举办的首个展“好奇之黄,好奇之蓝”相似的就只有相人气高涨的现场气氛。不少艺术家好友相继到场,如曾梵志、白宜洛、计洲、陈劭雄、胡向前以及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舒可文等。
艺术家何岸(左四)与到场好友交流
4月12日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的何岸大型个展“亚美尼亚”
对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负责人郑林来说,与何岸的合作无疑也是一场具有学术价值的高难度展览。同时他在采访中也讲到:“何岸的创作在我看来,既包含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性也兼备实验性,而且走在许多人的前面。对于收藏何岸作品的藏家来说,也是颇具挑战性的。无疑收藏他的作品是需要类似美术馆、具备一定规模的展示空间的藏家才会考虑的。对于画廊来说,选择与何岸合作已经代表了我们的学术高度。这也是作为一个好的画廊应该去做和推广的当代艺术。”
作品《新娘》
《新娘》局部
网上搜索“亚美尼亚”一词时,方知这是一个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的内陆国,90%多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和以往大多数展览文本一样,我们很难在展览作品与文字之间发现其内在联系。更多的悬念就像大家称呼艺术家本人为“道长”一致,讲究的是那份“道可道,非常道”。带着这份悬而未决的心走进展厅,展现在眼前的七件大型装置作品:《序言》、《夜晚或者和它的白天》、《何桃源》、《“零”号机》、《新娘》和《私生子》。
作品《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细节 物与物之间距5厘米
作品《夜晚或者和它的白天》
继续按图索骥的回到早已准备好的展览介绍:展览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全部提问都围绕着西方艺术史图像再现的经典方法——透视法展开。在透视中物体近大远小,这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运用透视法思考世界时,空间与时间的远和近不仅仅是平行或纵深的远和近,而是透视的远和近。这一段的简介正好回应了何岸在采访时所介绍的每件作品之间的最小间距都保持在5厘米的法则中,在理性的透视中,重新寻找视觉的真实性。
作品《私生子》 自动开关的门 仅能装进一人的行走空间
《私生子》局部
此次展览不同于何岸近几年的实验项目,无疑是展览空间的增大。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不断调整的空间结构,都在刺激着艺术家和工作人员的心跳。这样的气氛直到展览开幕还能从何岸不断行走于展厅,维持展览秩序的提醒中感受到。这次展览也是继2014年何岸于没顶画廊举办的“硬汉不跳舞”后的新项目,但是作品之间依稀能感受到物理空间与内在感受的冲突性。厚度仅12厘米的作品《私生子》,自动开启着的门,只能放进一位侧向行走的人。唯一与作品名称想接近的概念恐怕就是门上红黑垂直的十字架。何岸作品与名称之间的关联,就如同一句失去所指的谎言,只是它们被赋予了诗性,这就是何岸对艺术最美好的判断。
作品《“零”号机》
作品《何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