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作者:胡婷婷图片提供:凯尚画廊、林东鹏 2016年5月7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 林东鹏
​艺术家 林东鹏
林东鹏,一位香港土生土长的70后艺术家。在我们看来,他是陌生的。而我设想了好多种方式来介绍这位有着诗人般气质的艺术家,但是最终只感受到了落笔的苍白。那么,唯有从2013年开始讲起,这一年林东鹏获得了ACC Award(亚洲文化协会)大奖,并展开了一份为期四个月的驻留之旅。在旅居美国的前两个月的时间里,林东鹏将一间起居室以半公开、半私人化的形式开放给公众,这里面展示着艺术家其日常所见置于其中,例如旅途上搜集的物件、绘画、写作、拍摄、烹煮及游走等等所思所想,并邀请未知的人与未知的事在这个空间相遇。其后,林东鹏把在这个过程里所经历的所有艺术作品都移师至三藩市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展示,从而以“好奇匣”作为这个项目的名称。林东鹏说,“它就像是一件旅行箱,随着旅途的改变而转变箱内的东西。”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2013年,林东鹏在美国旅行数月,并在其起居室里与新老朋友进行绘画、写作、拍摄创作。©林东鹏
2013年,林东鹏在美国旅行数月,并在其起居室里与新老朋友进行绘画、写作、拍摄创作。©林东鹏
Hi艺术=Hi  林东鹏=林
 

以“人”的身份去思考

 
Hi:艺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当你将不同时空所发生的物件进行重组的过程中间,你的个人经验是否占据主要部分?亦或是作品-完成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观众及社会的反馈)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林:不论是个人经验抑或作品完成后的连锁反应,本身也是不同时空的重组与累积。对于我来说,艺术本身亦有这样的特性,也就是,它本身是一个连结的网,问题是将什么东西连结起来。
Hi:艺术家个体是否应该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责任?
林:在我看来,有时艺术家所展现出那所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总是有点呕心。我比较喜欢以“人”的身份去思考这个问题。

2008年创作的北极熊作品是大家认识林东鹏的开始 ©林东鹏
2008年创作的北极熊作品是大家认识林东鹏的开始 ©林东鹏
林东鹏2011年创作的作品《过去进行式》展出于香港艺术中心 ©林东鹏
林东鹏2011年创作的作品《过去进行式》展出于香港艺术中心 ©林东鹏
2012林东鹏尝试将二维的创作立体起来,《Another Life - Ma Shi Po 》©林东鹏
2012林东鹏尝试将二维的创作立体起来,《Another Life - Ma Shi Po 》©林东鹏
2013年林东鹏参与的”消失的香港藝術“所带去的作品
2013年林东鹏参与的”消失的香港藝術“所带去的作品

​审视身处社会

 
Hi:你是一个观念先行的艺术家吗?你的作品是对观念的输出方式?从早期的绘画创作方式到现场创作的转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林:对我来说媒介的转变并非阶段的分野,如果要用几句话来概括经历的转变,我会说是早期对抗权威的反叛期,之后离开香港一段日子,关注自我生活状态所产生的创作,到回港后审视身处社会。
Hi:近两年,对你个人来说最有挑战性的展览项目是哪个?为什么? 
林:近两年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好奇匣》以及它的延伸,包括在美国一间住宅内留驻,将日常所见置于之内,邀请未知的人与未知的事相遇,之后透过策展人陈畅(Abby Chen)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将原本生活空间内的展示以展览空间呈现,最后我也在空间内也住了几天重置而又加入了新创作。回来后一年,我将旅游经历的问题带到自己的家乡,将自己假设成家乡中的异乡人,在个半月的时间住进香港的一间时钟酒店,与陈浩扬(David Chen)合作成“好奇匣作客家乡”,在转化身份与酒店房间上得到的灵感,引伸出改变香港K11的艺术空间,在繁忙的地铁站旁开闢一间任人免费玩乐的玩具店,这些项目都有强烈的连贯性,但同时都不是我熟悉的创作方式,而且很难得在种种未知的情况下得到策展人的信任,当然也包括这个由方敏儿策划的“我曾经在此”。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林东鹏:我曾经在此’不只是一个展览,观众更象是去参与一段旅程。而其作品,则是结合了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手段的互动体验作品。”——策展人方敏儿语  ©凯尚画廊
“‘林东鹏:我曾经在此’不只是一个展览,观众更象是去参与一段旅程。而其作品,则是结合了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手段的互动体验作品。”——策展人方敏儿语  ©凯尚画廊
3月底,林东鹏最新个展于纽约凯尚画廊开幕现场
3月底,林东鹏最新个展于纽约凯尚画廊开幕现场

跨地域文化的共鸣感

 
Hi:作为一名香港本地艺术家,身份问题一定是会被经常提及的,今天你还会在意这个话题吗?他是否已经成为你创作思考的一部分?
林:我在国外的日子,有些朋友问我:“香港有什麽了不起吗?为什麽香港人总是非常明确地表达香港人的身份?”我突然“哦~!”了一下。我想,没有人可以逃离身份的问题,但,我较感兴趣的是,在狭隘的地域身份问题上,所展现的一些跨地域文化的共鸣感。
Hi:2007年至2008年你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林:这经历让我体会在“母体”内感受文化的衝击,也就是,否定了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必然关系,这是一种认知,但并未构成我的创作主题。
“看林东鹏作品的‘现场观众’犹如在美术馆时看经典名画一样,在远处围栏外去观看“观众”在拍摄“观众”在美术馆里看艺术品的视频,构成当前的作品。——策展人方敏儿语  ©凯尚画廊
“看林东鹏作品的‘现场观众’犹如在美术馆时看经典名画一样,在远处围栏外去观看“观众”在拍摄“观众”在美术馆里看艺术品的视频,构成当前的作品。——策展人方敏儿语  ©凯尚画廊
用铅笔手绘的展览标题“林东鹏:我曾经在此”,被擦掉的痕迹就像记忆中消失的片段
用铅笔手绘的展览标题“林东鹏:我曾经在此”,被擦掉的痕迹就像记忆中消失的片段
Hi:你的创作项目是否大多数会受项目的启发,为空间量身定制一件作品呢?亦或是你更倾向于以项目出发,有意识的为特定的空间输出自己的想法?
林:应该这样说,特定的空间会有一种本身的特性,我会以这个特性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这才能完满地呈现整个思考的结构。
Hi:相较于平面的涂抹,为什么你更喜欢用笔线的方式去填满整个画面?
林:基本上我以涂抹的方式处理空间,线条处理造形,而且圆形的笔头(不论是画笔还是炭枝)全方位画出来的变化,配合我随意绘画的创作方式。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林东鹏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连接的网
位于湾仔的新都酒店是林东鹏“好奇匣”第三回的发生空间——“好奇匣•香港之作客家乡”打破了艺术家在博物馆展示艺术作品的常规,把创作活现在旅馆的空间 ©林东鹏
位于湾仔的新都酒店是林东鹏“好奇匣”第三回的发生空间——“好奇匣•香港之作客家乡”打破了艺术家在博物馆展示艺术作品的常规,把创作活现在旅馆的空间 ©林东鹏
Hi:当你的创作方案出来时,你是否会考虑到作品的销售环节呢?
林:我相信好的作品遇上适合的展示及推荐人自然就会达到销售的情况,不过这个“遇上”并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Hi:目前艺术创作占用你生活百分之几的时间?是否会抽出一部分的时间去给自己“充充电”?除了做作品之外,你有哪些其他的兴趣爱好?
林:我并不知道艺术创作的时间是否真的可以计算成生活的百分之几,最近我常提著相机到处乱拍,很放松的感觉。在做作品以外,最大的兴趣是坐在繁忙的咖啡馆看早上赶上班的人,或是当所有店铺关门时逛街。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