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石林 每个阶段都是在找寻自己
颜石林拿出手机给我看他新展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WWW”,意在对高更那个“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他不再甘于之前那种基于经验惯性的创作方式,而想要听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我们按之前约定的时间来到Hi艺术中心的展厅,不久之后,颜石林的新展“WWW”就要在这里开幕。在此之前,我已经见过他的部分新作,它们届时将会分布在眼前展厅的何处?我尚未见到的那部分作品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期待,我们从他最新系列的雕塑作品开始谈起。
在颜石林看来,泥塑的可塑性和灵活性远远胜于其他创作媒介,这也是他热衷于泥塑创作最直接的原因,它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当初做作品时的感觉,保留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原始的触感和冲动。的确,与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颜石林最新系列的雕塑作品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创作时的痕迹,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在形体上去做过多的修饰。少了很多抒情的形体曲线,多了些直抒胸臆的果断和自己对雕塑造型的新理解。
颜石林的作品《少女》(左)、《青春期》(右)可以明显看到他为了快速捕捉心里的感受而在雕塑表面留下挤压、抓捏的指印,在这个过程里颜石林两只手的肌腱都曾受伤。
除了形体细节上的改变之外,新作品还在材质上选用了玻璃钢着色,通过丙烯颜料对玻璃钢作品进行着色,将原本由泥土所制成的雕塑又还原为泥土的本色,使其在整体上更接近于本真的状态。其余的作品,颜石林打算翻制为铸铜材质,并提供铜本色和铸铜着色两种呈现方案。
“以前做作品的时候,总想着在形体技法上做得足够到位,那些修饰使雕塑在形体上似乎更完美,但现在越来越发现,不断找寻自我理解的形体感受和保留作品上最初的触感更接近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疑问,新系列作品的呈现手法更接近于颜石林所说的那种“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家园》 260×120×120cm 玻璃钢着色 2016
《家园》作品细节
作品中的“最后一勺水”
至于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颜石林脱口而出:看电影。他坦言这种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颜石林都有所涉猎,他最看重的是一部电影中的节奏布局、隐线伏笔、人物演技、高潮和结局,尤其是前两者,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电影所呈现的画面无疑是一种时间上的线性关系,但在颜石林看来,雕塑正是一帧凝固的画面,好的画面会对自己产生触动,将好的画面进行一次从时间到空间意义上的转变,这对颜石林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他曾经看过的一个男主角给寡妇挑水的电视剧情节,“他趁别人不在家,把人家院子里所有的缸、桶都盛满了水,最后又拎了两桶水进来,左顾右盼不知道该放到哪里,接着导演就给了一个装满水的汤匙的镜头。本来觉得前面已经拍得不错了,但突然出现这一勺堪称神来之笔的水,整个场景都更加饱满而有张力了。”在颜石林2015年的作品《白日焰火》中,就刻画了一个小女孩与一只狼在一段树枝上对峙的场景,虽然看上去没什么毛病,可颜石林总觉得差了一点意思。后来,他在小女孩背后加了一只分不清是真是假的小兔子,用这个小细节巧妙地点缀了整个大布局。
《白日焰火》 365×225×125cm 铸铜化学着色 2015
可以说,颜石林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易于被触动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有着或明显或隐晦的对于生活的反射。2014年的《假想敌》呈现的是一个孩子骑在成人肩上的场景,但二者在形体上却似有冲突。颜石林说这是他初来北京时的一些感受,表达的是现实与自己想法之间的矛盾,以及自己当时的那种对抗的姿态。
2007年,颜石林因展览的机会来到北京,随后定居于此。如今,他保持着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但其余时间与艺术创作也并非完全无关,即使工作停下来,很多想法还是会五十遍、一百遍地在脑子里转圈;即便是看电影的时候,碰到某些触发灵感的情景,他也可能会偶尔跳出来,又跑到创作的状态中去了。
《假想敌》 218×52×45cm 铸铜着色 2012
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
在这些即将展出的新作之中,有两件靠墙角而做的雕塑,塑造的空间感似乎更强。颜石林让助手将泥巴堆到墙角,就开始了徒手创作,他逐渐捏出来几个躲在墙角的人物形象,颇有些“狼来了”的意味,但在这种情景中,颜石林不忘记塑造一头面朝外面世界冲撞的牛,这就是他所想要在作品中埋下的希望。
颜石林曾说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他喜欢悲情的感觉,但却会在悲情中找到希望,这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星空》 147×105×90cm 玻璃钢着色 2016
《孤岛》 280×90×85cm 玻璃钢着色 2016
而另外一件作品描述的则是人们在墙角数星星的情景,人望向的不是夜空,而是逼仄的、空无一物的墙面,颜石林似乎有意在空间中加入这种强烈的矛盾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像贾科梅蒂那样,用独特的方法去呈现人的存在感,那种像西部片里远处热浪中的人物剪影,似乎一直在走却又未走近我们。“这种尖锐的力量感,会让人觉得能冲破美术馆的空间。”正如颜石林新作中所保留的手印和最初的触感,他始终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创作哲学。
或许正是认识到“自我”的意义,颜石林这两年的创作始终想要摆脱掉一种既定的经验惯性。“在之前的创作中,我往往习惯性地从前辈们教授的知识技能出发,但这些看上去行之有效的形体手法和语言真的是自己最本能的冲动吗?”渐渐地,颜石林更想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响,哪怕那是一种不在节拍上的噪音。
还可以更加勇敢一点
从体量上来看,这系列的新作,最大的作品高达三米,最小的为组成一件作品的80个小群雕。这些小雕塑均由树枝和树枝上小小的人脸组成,象征人与自然的结合与共同生长。颜石林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在老家给树木嫁接时裹的小土包令他记忆深刻,他觉得那种形状就像是人们身上包扎的伤口一样。
《生长》 尺寸可变 玻璃钢着色 2016
颜石林提到,在《花落花开》一书中,一位喜爱画画却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佣人,常在自然界中创作,她的画作中的色彩亦均取自大自然。而在颜石林的新作中,玻璃钢翻模、着色之后,树枝上的“泥巴”人脸又显现出自然的泥巴颜色,其作品在形体上似乎越来越归于原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创作最本质的东西。
《青春期》 186×50×45cm 玻璃钢着色 2016
《少女》 180×45×45cm 玻璃钢着色 2016
颜石林的作品曾以刻画充满迷茫感的少年人物见长,如今他似乎已经逐渐摆脱了这种创作模式,从专注于“小我”的状态过渡到一种关注“大我”的情怀:通过反思自己以前的作品,探讨形体表达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就像大家所熟悉的保罗·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哪里去?》,颜石林也试图通过自己的新作来回答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为此,他对即将到来的新展十分期待,就像是一个试图给自己纹个花壁的少年一样,每天都既惶惑又欣喜。颜石林很享受这种在创作中不断找寻自我、认识自我的状态和过程,在这种找寻之中,很多不确定的东西慢慢明朗了起来,内心的“洪荒之力”得到释放。“如果说觉得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我还可以更加勇敢一点,更加接近内心想要达到的状态。”
颜石林个展“WWW”展览现场
颜石林个展“WWW”展览现场
颜石林个展“WWW”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