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下的闲云野鹤和布尔乔亚
Art Basel,Photo:Daniela & Tonatiuh
与香港和迈阿密不同,巴塞尔这座没有美景也没有美食的城市,能逼你摒弃一切享乐,专心看艺术、做生意。虽然艺博会是赤裸裸的生意场,但越来越多中国藏家意识到,巴塞尔艺博会是了解学习并进入西方艺术的绝妙场合。而他们熟悉热爱的中国艺术家们,也悄悄渗透入这座德语区小城。在巴塞尔,既有布尔乔亚,也有闲云野鹤。不逼着自己兼容并包,怎么能雄踞世界呢。
同样的巴塞尔,同样的艺博会
进入巴塞尔艺博会的展场,不禁令人感叹今夕何夕。同样的展商在同样的展位上兜售同样的艺术家作品,同样的游客披着同样的毛衣用同样的姿势和态度讨论购买计划,面色苍白的女孩穿着同样的制服站在同样的VIP牌子下等待问询,各种肤色的艺术圈人士——可能是经纪人,可能是画廊工作者,可能是策展人,也可能是媒体——碰面后露出同样的夸张笑容,用同样夸张的热情彼此拥抱。这是2014年第45届巴塞尔艺博会,也可能是第44届,也可能是第46届。有人潇洒地把左手插在靛蓝色卡其布裤兜里,偏着头对我说:“唉,艺博会这种东西,隔三五年来看一次就好了。每年都来的话,也看不出什么新鲜。”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好事。巴塞尔的巴塞尔艺博会以悠久历史和国际影响力,稳居当代艺术博览会龙头老大位置岿然不动,其能量不容置疑。只有成熟的品牌才有稳定的实力,也只有稳定的水准才给人对成熟品牌的信任。正如现在画廊创始人黄燎原所言:“巴塞尔就是巴塞尔,它有一个基本水准在。无论这一届还是下一届,或者说和上一届,都不会有太大差别。”
David Zwirner画廊展位人来人往,画廊主(中)笑脸相迎 Courtesy:Art Basel
架上回潮 实验性作品迎合美术馆
当然,深窥其中细节,巴塞尔艺博会不可能年年岁岁花相似,至少岁岁年年花间的人们还有些许不同。尽管依然秉承一楼现代经典、二楼当代的整体划分,但由于有些主营大师现代作品的二级市场画廊退出巴塞尔,现在我们可以在一楼看到白立方、Marian Goodman画廊等带来的更加当代的作品。aye画廊负责人晏青告诉我们,她觉得之前巴塞尔艺博会上的装置作品比较多,但现在架上作品重新多了起来,有回潮趋势;站台中国创始人孙宁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今年明显也感觉到绘画回归的趋势,以前基本上看不到绘画性的作品,但现在可以看到一些了。”
在架上作品,尤其是绘画回潮的同时,巴塞尔艺博会又对行为艺术这种大家一般认为与艺术市场关系较弱的形式表现得十分友好。在主展厅二楼,参加Statement板块的PSM画廊用整个展位呈现Christian Falsnaes的行为作品:白色的台子上放几幅耳机,其中两幅由演员佩戴,观众可上前自由佩戴剩下的耳机,按照耳机里的提示互动。作为行为艺术,这件作品也许无甚新意,但出现在布尔乔亚的巴塞尔艺博会中,就显得十分扎眼,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在今年新出现的板块“14个房间”中,巴塞尔艺博会与巴塞尔剧场、贝耶勒基金会合作,由Klaus Biesenbach和Hans Ulrich Obrist策展,集合了14位(组)艺术家的行为艺术或表演类作品,其中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达明·赫斯特、小野洋子、提诺·赛格尔、徐震等知名艺术家。这一极具开创性的举措,直白地表现了巴塞尔艺博会对行为艺术的欢迎态度,吸引了几乎每一位参观者的关注,引起一致的好评。有人评价说,巴塞尔艺博会在商业平台上引入“14个房间”这种与商业不沾边的板块,表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纯粹。笔者却以为,一个商业平台,似乎很难去做什么“与商业不沾边”的事情。
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绘画、雕塑无疑是最容易受到藏家青睐的媒介;摄影作品虽单品均价不高,但知名艺术家作品价格上升空间大,早被西方藏家熟悉;装置和视频虽然不能契合每一位私人藏家的品味,但能够引起一些资金雄厚或对自己品味自信的私人藏家兴趣,也广泛地被美术馆体系接受。所有艺术媒介中,大概只有行为艺术,以及以非实物为载体、尚未确定类型的艺术作品还未被深度市场化。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博会,巴塞尔艺博会自然要占得先机,挖掘行为艺术市场潜力。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人提到,巴塞尔的巴塞尔艺博会能够吸引全世界包括最知名的美术馆负责人和策展人。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直言有没有美术馆工作者和策展人“是来巴塞尔的一个目的”;孙宁说到站台中国参加同期举行的Liste艺博会的原因也是因为参观巴塞尔艺博会的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会去Liste。K11艺术基金会主席郑志刚也提到巴塞尔的参观者中,美术馆、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和策展人会更多,所以整体收藏方向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有差别。巴塞尔艺博会之所以有能力开发Statement板块、14个房间项目及Unlimited板块,就是因为它的买家群不仅包含大批私人藏家,更包含大批机构和美术馆的买手,这部分人群对艺术品的需求方向与私人藏家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他们更乐意关注新兴的创作媒材,感兴趣视角富有前瞻性的行为艺术,也有能力收购体量巨大的装置。
说到体量巨大,去年以不限制作品体积的Unlimited板块大获成功,今年这一板块仍然由Gianni Jetzer策展,共展出78件大型作品。其中,中国艺术家展望和徐震的作品位于展厅中心位置的开放区域,宣传效果上佳。同一板块内还展出了中国艺术家张洹的作品,杨福东的视频装置《新女性》引起了许多人的好评。一个78人的群展,其中有四位中国艺术家,这个比例其实不小了。
Nathalie Obadia画廊展位 Courtesy:Art Basel
徐震在Unlimited中的作品,算得上全场展示效果最好的作品之一
欧美画廊展位中的中国艺术
要讨论巴塞尔艺博会上的亚洲艺术家作品,看起来像个伪命题——巴塞尔的亚洲作品肯定不如香港多啊!黄燎原直言:“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多吧。世界上这些顶级画廊,他们太明白什么是商业了。在亚洲就挣亚洲人的钱,在欧洲就挣欧洲人的钱。”的确。尽管有了迈阿密和香港两地分支后,巴塞尔依然是全球艺术从业者聚集地,但这里的买家和画廊整体品位依然以欧美为主。如此,出现在这里的亚洲艺术家作品,也许不可不说是一种迎合欧美主导品位的选择。
除了中国参展画廊之外,有若干家画廊也带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高古轩的茶桌旁边的墙上挂了一张大尺幅曾梵志的新作,桌子上摆了他的画册;Thaddaeus Ropac画廊带来了严培明的油画;豪斯&沃斯画廊展位里有一张超过两米的张恩利;乐曼慕品画廊外墙上是刘韡的架上;Lisson画廊有刘小东;Unlimited里张洹有一张特别特别大的画,是白立方带去的;Marian Goodman画廊与香格纳画廊一起在Unlimited中展示杨福东的《新女性》,并在主展区展位中挂了一张这组作品中的摄影;Hopkins画廊有赵无极作品,巴黎的Kamel Mennour画廊选了旅居法国的黄永砯和沈远二人的作品。据说,比利时的Zeno X画廊里有季云飞作品,希腊的Bernier/Eliades画廊带了张慧、王音等人的画作……
列举后,我们发现大部分携带中国艺术家作品的画廊是国际大品牌。他们有视野和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搜集优秀艺术家,其中包括中国。劳伦斯提到去年几乎没有西方画廊带来中国艺术家作品,“今年还是蛮多的”。梁中蓝认为亚洲是当代艺术市场中一块重要的区域,“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品味和藏家群体”,加上巴塞尔艺博会落地香港,激发人们联通香港与巴塞尔的热情:“艺博会都是以商业为导向的,欧洲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感兴趣。”
香格纳画廊展位 Courtesy:Art Basel
长征空间的刘韡个展 Courtesy:Art Basel
中国画廊表现:国际范还是中国风?
今年,香格纳画廊、长征空间、维他命艺术空间重新出现在艺博会主展区。香格纳画廊带去了孙逊、杨福东、张恩利等西方藏家熟悉的艺术家外,还首次选择了蒋鹏奕、韩锋和陆垒三位年轻艺术家,得到不错的反响。劳伦斯告诉我,他们一般不会带大家可能不认识的艺术家作品来巴塞尔,这次是第一次,如今西方藏家对中国艺术家的了解比原来宽很多,有些藏家也会跟着去了解新艺术家。长征空间是第三次出现在主展区,今年却一改前两年习惯,带去刘韡的个展项目,前两天展示雕塑,第三天翻台,展示绘画作品。长征空间总监梁中蓝提到,刘韡在欧美反响甚佳,以个展形式整体展示他的整个系列作品,效果更加强烈,也有助于他们“用最好的作品吸引新的藏家”。
梁中蓝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提到,刘韡的作品并非看上去就很“中国”的那种,不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就能够欣赏。乐曼慕品画廊创始人之一乐睿昕(Rachel Lehmann)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没错,他的作品包含很国际化的信息。”他们也带来了刘韡的作品,挂在展厅面向走廊的显眼位置。
相较于上述画廊,维他命艺术空间放在展位入口处的两件郑国谷的作品无疑属于“看上去就很中国的”,郝量的水墨作品和段建宇画的荷塘也遵循中国传统文人审美,但展位上还有视频、装置等各类其他媒材作品,整体效果并不那么古风。
aye画廊首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选择季大纯作品。晏青提到,巴塞尔艺博会的藏家大部分还是来自欧美,应该选择适合国际市场的艺术家。季大纯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国际化的语言,另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在里面,给西方人新鲜的感觉,可以让他们看到没有符号性元素的中国。”
同样首次参展的汉雅轩的选择从外貌上而言,“中国味”要浓郁得多。他们选择邱志杰的“绣像邱注上元灯彩图”,画廊经理林昶汶介绍说,邱志杰是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们希望在巴塞尔展示能够体现中国背景与文化的作品,这与汉雅轩的整体风格相符,西方藏家也对这类“又传统又当代”的东西感兴趣。在我们与林昶汶交流的十几分钟里,的确有不少藏家在展位驻足,仔细观看作品,阅读手册,向画廊工作人员提问。
仅从本届的中国参展画廊看来,有丰富巴塞尔经验的画廊倾向于选择更加“国际范儿”的艺术家,而首次参展者的选择则更加“中国风”。刘韡、杨福东、张恩利是早就走出国门红透欧美的艺术家,但汉雅轩还在努力保持微笑为来宾解释邱志杰和《上元灯彩图》。我们可以猜测,有几百个展位和几十个大装置、行为要看的藏家们,不一定有力气去听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课程。能够打破文化差异壁垒,第一时间吸引藏家的作品,更容易在艺博会上出彩。
然而,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梁中蓝提到:“事实上,艺术家的出身并不应该比他们的作品本身更重要。如今国际间交流更加密集,人们不再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简单的归类。”的确,画廊选择带去艺博会的作品时,只会考虑作品好不好,或者好不好卖。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好(或者好卖),不说明与他同国籍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都好(或者好卖)。乐睿昕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巴塞尔的藏家对好的作品感兴趣,无论亚欧美非。所以我们会保持画廊品牌的一贯水准,选择好的作品。我们和全世界各个国家使用各种媒材的艺术家合作,只要他们的作品包含丰富的当代文化信息。我们更重视作品的品质。”
当然,还是深谙中国当代艺术圈行事风格的劳伦斯更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这个怎么说呢,东方,西方……西方也很大,中国也很大。”
亚洲藏家在佩斯画廊展位 Courtesy:Art Basel
中国藏家积极投身西方艺术
从动身去瑞士之前,我们就感觉到,今年国内去巴塞尔的人多了。除了画廊主、经纪人、艺术家、媒体过去探风头外,去巴塞尔的中国藏家也多了起来。梁中蓝在采访中提到,她听说来的中国藏家超过200人。黄燎原在与《Hi艺术》的采访中细数:“王薇、王兵、张锐、余德耀、乔志兵等都来了,我还碰到一个台湾的35人团,也有一些日本、韩国的熟悉买家。”Marian Goodman画廊巴黎的销售主管Nicolas Nahab明确表示,今年的亚洲藏家的确比往年多,很多人5月在香港碰面后,6月又在巴塞尔看到,“说明这些亚洲藏家会持续他们的艺术之旅”。
Sean Kelly画廊创始人Sean Kelly观察到和Nicolas Nahab同样的现象,很多他们在香港巴塞尔见过的中国藏家也来到巴塞尔。“亚洲藏家的主要兴趣点和市场肯定还是亚洲艺术,但他们对西方艺术的兴趣正在增长。”麦勒画廊创始人乌斯·麦勒算得上场内最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欧美画廊主之一,他也赞同今年看到很多亚洲藏家,其中中国藏家数量最多,“都是一个团一个团地来”。他提到,之前人们认为中国收藏家只喜欢中国的艺术家,现在整体兴趣还是倾向中国当代艺术,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方艺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参展画廊有一半来自亚洲,(中国藏家)他们更愿意来巴塞尔,看看更加国际化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确,巴塞尔更加适合了解欧美画廊和艺术界。Sean Kelly就告诉笔者,他们带了三个艺术家去香港,但可以带十几个艺术家来巴塞尔,更加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画廊。
乐睿昕说,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乐曼慕品画廊香港分馆和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影响下,她现在认识越来越多人,但是她的确看到今年有很多亚洲藏家:“就今天,我至少看到四位非常重要的亚洲藏家。”这些藏家对西方艺术的兴趣全不亚于对亚洲艺术的关注。她还提到之前在乐曼慕品香港画廊举行的Hernan Bas展览,所有的作品都被亚洲藏家收入,“没有回美国的,没有去欧洲的”。亚洲的藏家越来越愿意了解和收藏西方艺术。
乌斯·麦勒试着分析在中国不同代系藏家间的区别。他提到,年轻一代的藏家群体中,很多人不仅知识丰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这“第二代收藏家”会去很多地方看很多东西,更加愿意将西方艺术容纳入自己的收藏。
有些西方画廊抱怨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中,艺术顾问的角色更加重要,他们作为国外画廊难以接近。但是,事实上,中国的藏家们自发地在香港巴塞尔后积极跑去欧洲看艺博会、看展览。笔者参观Thaddaeus Ropac画廊展位时,就看到两位30多岁夫妇模样的中国人在向画廊工作人员认真地征询乔治·巴塞利兹一张不小尺寸的绘画价格。代表多姆斯收藏前来的吴华说:“我们收获还不错,有买到好几个画廊比较有意思的年轻人的作品,都是西方的。”郑志刚在艺博会现场提到,自己马上要在上海K11举行新媒体展,集合法国和中国若干位艺术家作品,让观众看到不同地区艺术家“新鲜创意的东西”。中国的藏家们看的越来越多,懂的越来越多,收藏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大。这可以给西方画廊带来更多机会,更可以给中国本土画廊带来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