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作者:吕晓晨图片提供:本刊资料室 2016年7月19日 专题话题

当地时间6月28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龙美术馆以595万(加佣金681.3万)英镑竞得英国70后女艺术家珍妮·莎维尔的油画《转变》,该作品同时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摄影:郑姝)
当地时间6月28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龙美术馆以595万(加佣金681.3万)英镑竞得英国70后女艺术家珍妮·莎维尔的油画《转变》,该作品同时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摄影:郑姝)
珍妮·莎维尔 《转变》 330.2×330.2cm 油彩画布 1996–1997 
珍妮·莎维尔 《转变》 330.2×330.2cm 油彩画布 1996–1997 
英国70后女艺术家珍妮·莎维尔创作于1996-1997年的油画《转变》以595万(加佣金681.3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515.6万元在伦敦苏富比落槌,花落龙美术馆。
相比于国内,目前中国70后女艺术家的作品纪录尚未超过50万美元。而此前国内年轻艺术家创下百万纪录时,却有过很多关于中国年轻艺术家价格过高的声音。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是否是一个讽刺、无奈的对比?
珍妮·萨维尔
珍妮·萨维尔
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 1970-),出生于英国剑桥,是英国当代最出色的年轻女画家之一。1992年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at Glasgow School of Art)毕业,任教于英国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她的绘画是以照片为蓝本,从而描绘巨硕的躯体,作品多为大尺幅;萨维尔曾在英法德美举办过画展,引起轰动。她画笔下的女性裸体,显现出巨人般的体量和强健的肌肉,笔触明确有力,但因画中人体的构图与动作过于任人摆布与无奈,而予人无力之感。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珍妮·萨维尔的人物肖像画
珍妮·萨维尔的人物肖像画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宋琨(艺术家):
 
莎维尔有些人体画的确实不错,在英国具象绘画史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绘画语言独特又当代,应该是最棒的当代女画家之一。
 
和其他国际男艺术家比她的价格不高,同样英国具象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作品是她的3-10倍左右,和中国同样品质的女性画家比是高,要看参照物是什么。莎维尔的价格是英国整个当代艺术行业,民族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有深厚传统的欧洲国家英国,因为有这样的艺术家可以和美国抗衡,彰显魅力。
弗洛伊德《怀孕的少女》,2016年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中,以1605万英镑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弗洛伊德《怀孕的少女》,2016年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中,以1605万英镑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我国当代艺术更多还是在“山寨”、“媚外”或“泥古”的模糊探索阶段。现在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莎维尔背后的文化来源还是更理智得多:比如她的具象绘画语言的传承关系,题材的当代性和英国的社会现实的关系,和我国的区别是什么?同样画肉,她和老弗洛伊德为什么这么画?大多数中国具象画家隔空山寨有什么意义?我们自己的绘画传统和当代语境是什么?国际化和自己的特性是什么?这些我会想更多。
宋琨《冰河世纪》,2014年北京苏富比以88.5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宋琨《冰河世纪》,2014年北京苏富比以88.5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关于女性艺术家现状,同样的品质、工作量和敬业程度,女性艺术家得到的回报可能不到男性的一半甚至更少,这是国内也是世界很多国家普遍的问题。中国毕竟还是半农半封建社会的底子,但现在女性艺术家比过去还是多多了,可以不只是生育相夫教子,职业女艺术家也越来越多了,但艺术行业离国际化成熟的专业度还是差挺多的。从各个链条艺术圈如果还是表面赞同心里猎奇,主菜需要个甜品装饰的思路,中国没什么女性艺术能拿出去放到国际平台上抗衡的。
 
另外华人藏家可以继续买国际大牌,但自己民族的艺术和文化还得自己团结做起来,变成“LV买手”应该不是大家的初衷。
 
最近听说国外有明文立法群展或双年展女性艺术家不得少于30%,不然就是不合法的,不会能被执行通过,这是有创造力的规矩,够酷。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高瑀(艺术家):
 
我觉得这个问题几方面讲,一是女艺术家的问题。特意这么讲其实容易政治不正确,但女艺术家的成就反映的其实是一个社会女性地位的问题,是社会个体的自由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抛开个体天才灵光一现外,这还是说明我们的社会开放与文明还有很大的课要补。

高瑀《打虎》,2008年北京瀚海春拍中以112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高瑀《打虎》,2008年北京瀚海春拍中以112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另外提到的那种对国内年轻艺术家价格问题的异议,一种是心态不健康的游戏边缘人的酸葡萄心理与“西方的就是对的,我们就是乱来的”价值观混乱者的自然反应,没啥好聊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当代艺术市场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这不比其他行业市场更多,有负责任的异议是对这个市场有益的。不关起门来妄自尊大玩圈子游戏,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把游戏权交出去,行业需要的还是实打实的步步为营。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陈可(艺术家):
 
一:对于未经过时间检验的当代艺术作品来说,价格是一种暂时的市场反应,也受制于不同市场和经济情况,跟艺术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希望大家还是不要太敏感于价格,特别是拍卖价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对艺术家的持续关注,对艺术史的研究上。

陈可《植树》,2014北京匡时秋拍中以212.75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陈可《植树》,2014北京匡时秋拍中以212.75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二:女艺术家在中国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性别上的歧视,莎维尔的作品拍卖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在欧美,当代女艺术家的作品被严肃对待的程度和男艺术家不相伯仲,希望大家脱离开那种女艺术家就是来玩玩票,或者是一种无病呻吟的闺阁艺术的想法,还是有很多非常有力量和思考度的作品。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尹朝阳(艺术家):
 
莎维尔近十年我感觉她停滞了,除了感官刺激和轻度的恶心,她的绘画再难唤起我头脑和身体上那种见到伟大绘画的智性震憾。就近的杜玛斯和弗洛伊德仍是好的参照,更不用说天才型的培根。说到底,造型是她的短板。任何时代,仅靠荷尔蒙工作都会失之于鲁莽。另外,此类拿人类自身做菜的作品远非小清新和性冷淡可以梦见,除了诱人的价格,那种对自我的解剖和关照在此地似乎越来越没有土壤,要不然艺术圈也用不着集体怀念九十年代了,至少那时还有生猛和不羁。
尹朝阳《天安门广场组画》,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1097.6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尹朝阳《天安门广场组画》,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1097.6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伍劲(资深艺术市场专家):
 
我算了下,珍妮·莎维尔这件作品折成人民币要超过6000万元,这是一个梦幻的价格,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这件作品是珍妮·莎维尔最好的作品之一,肯定有很强的竞争,龙美术馆买下这件作品,显示了中国收藏家的实力。但这个纪录对很多人都是有刺激的,包括我自己。
 
同样的中国70后艺术家,不要说6000万人民币,600万人民币都是非常出色的价格了。对于70后一代女艺术家来说, 200万就是天花板的价格了,折成美金30万、英镑20万左右, 这和萨维尔更是有30倍以上的差异。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和英国的同龄人就是这样的关系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距离?我认为是西方有十个龙馆,但中国只有一个。这是由收藏力量的单薄导致的距离。
 
要改变这个现状,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整个艺术行业,包括收藏家、画廊、艺术家等不同环节要做出很多努力才能改变的。现在有很多声音是悲观的,包括藏家的视线转向欧美。我们只有努力一条路,因为再怎么改也改变不了我们的身份和中国面孔。
 
我想十年之内也应该能有萨维尔这个价格吧,仅以国力的对比,中国早就把英国抛下很远了。我对中国的艺术家还是有信心的,至少我们期待这样的一结果。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王从卉(艺术品收藏顾问、独立艺术评论人):
 
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远超大师作品的事在艺术市场早已不是新闻,是当下资本和艺术机构积极参与市场运作的结果,也是市场大浪淘沙的博弈过程进行中。然而即使在西方市场,70后艺术家参与全球化拍场的时间却不长,在较为成熟的西方艺术市场也引起很多争议。珍妮的个案没有细致研究过,不好妄议;作品而言,确实令人过目不忘,具备重要作品的特质;但是近600万英镑的冲浪价格依旧只能按特例来看待,我个人觉得这个价格不具备可持续性。
 
此次的成交价由于藏家身份的因素,以及整体市场低迷,具备很强新闻性,因而价格本身兼带广告成本的考量;藏家愿意为一件作品付出高溢价一定有综合的需求考虑。广泛地看,西方70后艺术家(mid-career职业发展中)的普遍价格,20万美金已属高价,相比之下,中国70后艺术家上百万就遭泡沫论攻击论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每个艺术家都是个案,每件作品都是个案,不能一概而论。
 
不是买电器,总谈国货没意义,重要的是在买每一件作品的时候,藏家要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收藏这一件的动机(纯粹喜欢?符合收藏线索?投资?需要新闻效应……)动机不同,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不同的。人云亦云,不做作功课,必然买贵。因为你从各种新闻里看到的艺术家名字,已经包含各个环节的广而告之的成本。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唐丽丽(艺术品经纪人、前拍卖公司主管):
 
这个采访的标题立意有些情绪化,中西方同时代同类艺术家在价格和知名度上的对比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我觉得对于艺术品的价值或者价格来说,这种对比意义并不大。首先这件作品是艺术家的力作,而又赶上了收藏家非常喜欢,志在必得,在拍卖上达到一个高价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并不是说她的画廊是这样定价的。我的注意力不在于对比中西方女艺术家的价格,而是中国的收藏家对于西方当代的进一步关注,这可能也是一个未来的趋势,但这并不等于本土艺术市场就会被分掉资金,肯定是整体都会增长的。国货也好西货也好我并没有这样的情结,如果艺术家或者艺术从业者总被这样的事情“刺痛”,那还搞什么艺术啊,那太脆弱了,呵呵。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汪海涛(收藏家、哈哈当代美术馆创始人):
 
这个命题混淆了概念。人们通常说的价格贵是指的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整个群体,这和英国著名70后女艺术家珍妮·莎维尔以及她的代表作《转变》毫无可比性。一方是在刚刚发动的起跑线上,另一方是在遥遥领先的高速道中。其实,随着4.0时代和我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国际的当代艺术作品价格大家都是绝对门儿清的。这里有个现象,与欧美同年龄段中青年艺术家相比,我们十万美金以下作品的价格要高出很多。而十万美金特别是几十万美金以上的作品,中国艺术家的表现鲜有亮色,既便一时有上佳表现也难以为继,高价位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缺乏成熟和公平的商业环境和秩序还是主因。这也难怪,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历史只有十年出头,这十年里,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虽然嘴上都说价格系统重要,但只要可能,管它是揠苗助长还是杀鸡取卵总之能赚先赚了再说。至于代理艺术家长期的价值规划谁还管那许多。长此以往,自然就把中国艺术家的市场绑定在了本土,导致他们很难“真的”走出去,最终只能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专卖”。不是么?很多中国当红艺术家在国外做个展的时候,一定要把价格下调一半到三分之二,因为他们知道原来的价格国外藏家绝不会买账。同理,我们的画廊在欧美著名艺博会上的销售业绩历来是让人十分沮丧的。这就使大家对未来产生了太多的不确定感。这个问题不解决,往小说,势必影响到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往大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只能是扯蛋。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二姐(常驻伦敦的艺术经纪人,北京妞):
 
欧洲这边对此事的关注点和兴趣度,与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幅作品在欧洲引起关注的原因是:
 
第一,这个成交价格被代理画廊高古轩顶得高得没谱了,到了有点可笑的地步,而且高古轩老板Larry(拉里)就在现场举牌。拍卖前就有风声传出来说这件作品中国某个大客户要下手,拉里当然也会知道,也曾有人问我:“你觉得这件作品中国人会买吗”,我说:“可能性很小,但也可能会有一个姓王的买”。我当时猜想的是王中军而不是王薇,毕竟150万英镑对他来说也不贵。结果真的是一个姓王的中国人买下的。
“没有龙美术馆的时候,莎维尔的市场步履蹒跚。”(图片提供:二姐)
“没有龙美术馆的时候,莎维尔的市场步履蹒跚。”(图片提供:二姐)
第二,珍妮·莎维尔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家,她以前热过一阵,是有一定市场地位的,不过680万英镑的价格真实的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这件作品按伦敦当地人来说卖150—200万英镑是没问题的。当然即便是在200万镑这个合理的价格下,依然可以甩开中国同龄艺术家的市场价格好几条街。
 
第三,珍妮·莎维尔最早是萨奇推出的艺术家,高古轩后来接盘,并推向一个新的价格高度。但这些年她的作品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虽然她一年只画不到10张画。这次当然高古轩会很开心,没有付出任何成本,就把行情推高了。欧洲真的有收藏家最近找到我,问中国人还要不要萨维尔的画,他们是认真的。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李抗(艺术市场专家):
 
国货更应该放在世界的语境下去审视和回望。莎维尔作为70后杰出的女画家,高价的出现一定是艺术价值和商业逻辑的有效结合。刺激我们的是对当下国内女性绘画关注度的思考。但作为商业现象的出现,我们除了关注这件优秀的作品之外,欧美艺术市场与当代画家的商业性链接关系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借鉴,毕竟资本也不会贸然发力。
珍妮·莎维尔的价格刺痛了谁?
夏季风(蜂巢当代艺术负责人):
 
如果感觉没错的话,当代艺术市场的确存在着某种价格伦理或者价格秩序:当英国YBA一代艺术家如达明·赫斯特、翠西·艾敏等人早在若干年前,他们的作品价格就达到了甚至远超于珍妮·莎维尔现在的价格,那么这位紧跟其后的70后艺术家的价格,显然是合乎艺术市场逻辑的。作为萨奇曾经推崇的英国当代艺术的一代“超级明星”,艺术家之间的代际关系,多少也意味着他们作品之间的价格存在着递进与参照关系,珍妮·莎维尔的巨幅油画《转变》以595万英镑落槌,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2007年,达明·赫斯特《春天摇篮曲》以1920万美金的价格被拍下,打破了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成为在世身家最高的艺术家
2007年,达明·赫斯特《春天摇篮曲》以1920万美金的价格被拍下,打破了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成为在世身家最高的艺术家
2014年,翠西·艾敏《我的床》在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得2714.74万元人民币,创下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2014年,翠西·艾敏《我的床》在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得2714.74万元人民币,创下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因为艺术价格秩序的构成各不相同,中国与英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价格,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可比性。但恰恰在这种不可对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年轻艺术家身上拥有难以置信的性价比。而且,个别艺术家的个别作品达到莎维尔的价格,相信并不会花去太多的时间。当然,这么说并不能因此就有理由去忽略、原谅多数艺术家本身存在的创作问题。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