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作者:张朝贝 2020年2月25日 专题人物
其实在采访曾健勇之前,心里已经大致写好了初稿。从2007年《大队长》开始,他始终保持着频繁的展览亮相,而且那些将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方法、作品中标志性的人物都令他极具个人辨识度。即便已如此先入为主地认识了曾健勇,但此行仍然有令我们吃惊的新发现,比如他在1998年就曾经做过三维动画并影响了今天的创作,比如说他谈到东西方两种传统对今天艺术家的影响,这与水墨艺术家的形象很不相符,但的的确确又是最真实的曾健勇。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绘事后素,素以为绚兮 

曾健勇在广东学有缉熙的最新个展题为“笔居心后”,恰如其分地呼应了他所构造的水墨世界正是以心为指引,以画笔为媒介的随心而为。读到这个题目时,我又想起《论语·八佾》中印象最深刻的“绘事后素”之论,孔子与子夏谈道“绘画之事后素功”,即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
无论是面对桌面上一张喷水变湿的空白画纸,还是在纸浆翻模的儿童头像上进行色彩描绘时,曾健勇画面中或恬淡或脆弱的情感便从素色的底子上铺陈晕染开来。很多时候,这个素色的底子还包括了曾健勇所出生和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健勇是广东潮汕人,如今在北京T3国际艺术区的工作室里好几处桌子上都摆放着茶具。在我们采访正式开始前,他在桌边烧了一壶开水,倒完茶之后和我们聊起了他的创作。曾健勇的家中并无绘画的背景传统,因为他从小喜欢画画,就跟着在县文化馆当馆长的亲戚那里学画画。周末便一起与本地的画家在乡下写生,画草垛、破房子。
1994年毕业于华侨大学中国画专业之后,曾健勇在中央美术馆学院版画助教进修班进修,但并未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了深圳。那时候他做过插画、绘本、动画、多媒体、三维动画,1998年,他已经是中国第一批掌握做有机生命体三维动画的人。这段看似与其专业毫不相干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曾健勇后来的艺术创作。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在纸浆空壳上留一道裂缝 

2007年曾健勇将工作室搬到了北京798艺术区内,彼时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爆发的时刻,工作室大门口对面竖立的是一座隋建国创作的《中山装》。处于历史漩涡的正中心,曾健勇关起门来画了第一张儿童肖像画《大队长》,后来美国人劳伦斯·席勒在展览上看到他的作品,又接着促成了他在美国的首次正式个展。
曾健勇逐渐形成的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总是让人轻易地被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眸所吸引,但是那些纯真、乖巧的小人儿神情却是放空一切的。这种放空不是空洞的,你可以用任何主观的情绪去填满它,它们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些“空”。曾健勇填“空”的方式极其简单,他在我们面前打开自己手机的闪光灯,放在桌子上一个小女孩的雕塑中,被柔化的光从中渗出,在头部的一道裂缝中显得最为明亮。
这些身体中带有裂缝的雕塑,是曾健勇所寻找的符合脆弱、敏感儿童形象的创作形式。在大多数人的观察中,涉及雕塑创作的水墨艺术家并不常见,而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三维动画的水墨艺术家则更少,但是这些标签却和谐地存在于曾健勇的身上。正是因为做三维动画时常用到电脑建模,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经验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曾健勇开始时尝试过木雕、铸铜,但最钟爱的仍然是看上去碰都不敢碰的纸浆空壳。空壳上裂缝的形成,是他在用纸浆包裹发泡胶模具时形成并刻意保留下来的。如果说曾健勇想做的是创作内容与形式的一致,那么他已经成功了。在他最新个展中,一些用同样方法创作的石头仍然保留了空壳裂缝。问及此,曾健勇的回答很简单,而没有向我们阐释更多的意义:“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它里面是空的。”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有老虎追,你也可以爬上喜马拉雅

在形成个人辨识度的同时,艺术家又往往容易过分囿于自我。曾健勇并不回避这种矛盾,不回避创作的惯性。就像他所操的一口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这大概是中国最难改变的口音之一,他的创作同样如此,只能够将这种惯性保持下去。因此他的创作始终更加像他,或者说正是他本身。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王绍强所说,“曾健勇画面中所渗透出的情绪上的忧伤,似乎并不属于画中人,而是属于作者本身。他借这些角色,表达出一种少年心性般的诗意感。”
曾健勇水墨世界中的这种少年诗性,是我初次见到便印象深刻的原因,但或许在另一些人眼中,这更像一些并不似水墨的水墨画。我喜欢直接问艺术家,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的东方性与西方性,曾健勇说道:“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东方和西方都是我们所面临的传统,在我们的教育和生活中,西方文明已经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采访过程中的曾健勇话不多,面对很多问题时都会停顿一会儿,我有时甚至无法判断他已经说完了,还是要思考片刻再继续说下去。他创作上的勤奋与交谈中的寡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2010年至今的简历上,每年都保持着一个以上的个展频率,他告诉我们这已经是删减之后的展览记录。
在工作室的二楼的创作房间里,墙上挂着曾健勇平时写的书法作品,这些日常练习从未明确地显露在他的绘画之中。桌子上是两张正在创作中的绘画,它们只是36张中最开始的两张,他打算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画完,并组成一整幅巨大的作品。“有时候也想偷懒,但要是有老虎追,你也可以爬上喜马拉雅。”曾健勇这样说道。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每个展览都希望有新的突破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次在学有缉熙的个展是你第一次在广东的个展,在家乡做展览的感受有何不同?
曾健勇(以下简写为曾):
我在读大学之前没有离开过广东,这些年一直在各地参加展览,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但真正回来的时候,心里又有些忐忑。其实在外面做得好坏都无所谓,但回家还是会有些“近乡情怯”。
Hi:这些年你的展览的确很多,从2010年到现在每年都保持着个展的频率,你是一个勤奋的人吗?
曾:
其实有时候我也想偷懒,但要是有老虎追,你也可以爬上喜马拉雅。这几年的个展都是围绕展览设定计划,做出新的作品,最好是有新的突破。我明白有些事情是逼出来的,自己倒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被事情推着走反而容易出成果。
Hi:你的作品市场在新水墨板块里是比较稳定的,藏家的欢迎度是不是也会对展览的推动有影响?
曾:
肯定有关系,展览除了艺术家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外部也有很多推动的因素。
Hi:那在美术馆做展览和在画廊做展览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吗?
曾:
我更喜欢画廊的空间,或者说小型美术馆的空间,而不是那种有隆重开幕式的展览。我觉得无论是画廊还是美术馆,小的展厅、空间反而可以做更多尝试。
Hi:2008年你最早的几次个展并不在国内而是在美国,是怎么促成的?
曾:
2007年,我从深圳来到北京,工作室就在798里面。那时候798来的大多都是行内人,一到晚上都是黑的。我当时画了第一批《大队长》,美国人劳伦斯·席勒看到后找到我,在美国的展览就定了下来。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从平面到立体,再不断完善它 

Hi:来北京798之前,你那时在做什么?
曾:
当时在深圳待了12年,做过插画、绘本、动画、多媒体、三维动画。因为做儿童绘本的原因,跟一些基金会合作的活动,到过青海和北京。我跟太太来了北京之后发现挺好的,正好有同学在798有个地方没怎么用,我就过来了。
Hi:其实中国很缺这种好的儿童绘本。
曾: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什么艺术市场,我们就想把画画的理想投射到这样一种方式上。但还是太早了,那时中国绘本多是引进的是国外的,一本精装的卖得很贵,没几页,很多父母觉得不值。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对中国本土原创绘本还是挺支持的。
Hi:你如何看待自己做三维动画、儿童绘本的阶段?会把这些看作自己的艺术创作吗?
曾:
那时候的经历对我后来创作影响挺大的,但不一样。那个阶段应该也可以叫创作,但考虑的更多是外部因素或受众,它们区别于绘画创作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注入了实用性,成为读物、影片。其实去掉这种实用性,就是后来的创作了。
Hi:从2007年《大队长》开始到现在12年的时间里,你的创作脉络或者线索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划分?
曾:
《大队长》是一个节点,逐渐延伸到跟宗教和小时候体验的结合。后来的立体空间又是另外一个节点。开始时的系列特别清晰,从“大队长”“少年时代”一直往下走,中间画山水,这些系列同时进行地时候觉得自己有点乱了,好像天天做选择。当几条线索同时都在发生,就需要取舍,怎么把它们勾连在一起。后来形成了平面到立体和空间,这个闭环已经完成了,我就应该去想怎样去完善它。
Hi:你在材料上的探索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中国画出身的艺术家在雕塑的摸索,和学雕塑出身的人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曾:
我开始尝试做的是木雕,后来变成铸铜,当时用水墨进行空间探索,这种一次性的、脆弱的方式是为了一种表达,不是成为一种商品。我觉得在薄薄的空壳上留下一些裂痕,这种都不敢碰的感觉和表达的内容特别准确,确定之后就把它继续应用和放大。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真实的东西,才是有力量的 

Hi:你每天创作会有很严格的时间表,还是比较随意?
曾:
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做这个事。
Hi:你觉得自己的创作跟传统水墨之间的关系或者最大的突破在哪?
曾:
在大学到时候我开始这种创作方法,就是把纸喷湿了在上面画画。我们传统的水墨画法都是在干燥的纸上,湿的时候原来那套方法都不适用了,需要解决墨留不住、宣纸容易破的问题。但是也会出来一些特别神奇的地方,比如说画面更加温润、通透、朦胧,有很多不同的特点。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时间久了,就形成自己的面貌。
Hi:到现在你的创作仍然在湿纸上画吗?
曾:
对,我现在用的是工厂定制的纸,有一定的厚度和透明度,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都画,中间隔了一层像毛玻璃一样,有种层次和通透感,有可以去发挥的余地。
Hi: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你有突破水墨的创作方式的野心吗?
曾:
应该是有的,我找到的新的方式和新的内容不就是突破吗?但如果说更宏大的东西,比如动了美术史定位的念头,我觉得是不好的,需要警惕的。
Hi:更注重解决具体的问题。
曾:
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从材料、方法上面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反而更有意思。更宏大的方面,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有力量的。
 
曾健勇 非典型水墨艺术家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