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青 真正的评判标准,只有时间

采访:胡婷婷图片提供:马树青、亚洲艺术中心 2016年6月11日 专题话题
艺术家 马树青
艺术家 马树青
自1989年开始就读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至今,科班出身的马树青与抽象绘画已经相处了近30年。最近两年,随着大家对抽象艺术的关注度愈加高涨,这股源自西方的抽象语言也渐渐开始渗透在许多国内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之中,从而引起了大家对于“抽象艺术标准在哪里?”的讨论。作为前辈以抽象语言来创作的艺术家,马树青显得尤为冷静并回复到:“标新立异会成就一些艺术家,但同时也会很快让这些艺术家退出大家的视线。今天留给艺术家真正的评判标准,只有时间。”
马树青个展 “粉▪尘” 现场
马树青个展 “粉▪尘” 现场
抽象艺术就是逻辑思考
 
Hi:你是如何定义抽象艺术?在你看来,今天艺术创作最致命的要害在哪里?
马:抽象艺术,当然应该先从抽象说起。首先我不想把“抽象”视作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来谈,实际上抽象本身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绘画方式,它实际上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逻辑思考。很显然抽象绘画在画面上是去形象化的,使画面本身与具象绘画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形象或多或少会存在叙述的因素,而抽象艺术更多的是对“物”本身的思考,为“物”赋予其形式,减少叙事的成分,直接地将艺术家的思考附注于其工作方法。抽象艺术在近百年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众多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今天我们面对的抽象艺术语境也与早年康定斯基,甚至上个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有了非常多的不同。尤其在极简艺术将抽象艺术推向极致之后,今天的抽象艺术不可能再成为任何一个流派,而是会越来越多个人化、风格化。所以它更多地是依赖于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工作方法。换言之,抽象艺术就是逻辑思考,它是与哲学更靠近一些的艺术表达形式。
今天我们身处讯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新鲜的事物,但是转瞬间又会成为旧东西。标新立异会成就一些艺术家,但同时也会很快让这些艺术家退出大家的视线。今天留给艺术家真正的评判标准,只有时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铺天盖地的艺术展,艺术博览会暴露了一个艺术创作很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去分辨什么是创作的点子(Idea),什么又是艺术家的观念(Concept)。
Hi: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是否有方法可寻?
马:当然艺术创作的方法非常重要,方法本身包括了个人的艺术观念和技巧。往往一个艺术家的风格与他的独特工作方法有着密切关联,艺术家是通过方法来表述观念的。但过度使用方法则会让作品呈现太繁杂的手工感和华丽的外表,最后只会成为一件手工艺品或装饰品,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方法不应成为艺术创作的目的。总言之,艺术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它是非常个人化的。
Hi:创作中,你会遵守哪些方法论呢?
马:所谓的方法论对我来说是如何使用平面绘画对时间、空间做出视觉阐述。我们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却只存在而不可视的概念里。绘画是视觉艺术,如何让这些不可视的概念成为可视,这是给平面绘画提出的难题,也让绘画充满乐趣。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可以失去,而我们看不见的部分却无法放弃,就如我们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无法生存。这就像今天早上在微信里看到别人转发保罗·克利的一则语录:其实我们努力在做的就是如何创造让看不见的部分成为可见。这是艺术的核心问题。
马树青个展 “粉▪尘” 现场
马树青个展 “粉▪尘” 现场
绘画的意义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而非他人
 
Hi:抽象艺术是否存在地域上的不同?
马:在我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我越来越相信抽象艺术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我并不认为抽象艺术一定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尤其当我在欧洲生活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背景下,这让我无法再相信今天的艺术创作还有必要划分出明显的东、西方,亦或是创造出一个中国的抽象艺术模式出来。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国际语言,它不同于文字语言,用不着翻译就能被感动。事实上在这之前我也一直在努力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否定今天西方式抽象艺术的存在。但是后来我发现绘画的意义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而非他人。
Hi:在你看来,今天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是否过于的商业化了呢?
马:如果当代艺术能吸引更多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防止艺术和艺术家被过度的“消费”也很重要。在今天如此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应该保留它私密以及个人化的成分。真正的艺术品应该要呈现艺术家的个人语言,而不是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流行符号。过度的商业化会出现作品泛滥、复制,甚至是毁掉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这需要艺术家有一种防止自己被过分商业化的自觉性。本身视觉绘画(不包括其它的观念艺术)是艺术家在自己工作室独立完成的作品,而非他人之手。在国外,我见识过很多画家的工作室,例如像里希特等大师,尽管上了年龄,但他们画画或者是制作都是亲力亲为。
《无题2015zb1》  35x45cm  矿物色粉、手工纸  2015
《无题2015zb1》  35x45cm  矿物色粉、手工纸  2015
当人被限定的时候,才会激发寻求自己出路的激情
 
Hi: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是否有绝对的自由?
马:我觉得艺术创作恰恰需要的是限定,而不是泛泛的自由。绘画的平面,画面的边框,成千上万人都使用的相同画布和同一个牌子的颜料,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当人被限定的时候,才会激发寻求自己出路的激情,才更能体会到自由的意义。太自由,往往会使人找不到北。绘画中的限定恰恰能帮助艺术家区别出你和我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个人风格。
Hi:基于你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你认为西方的艺术市场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呢?
马:我觉得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市场是齐头并进的,它们共同推进当代艺术的发展。缺少严肃的艺术批评,艺术市场一定会混乱,艺术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帮助艺术市场的建立,如果没有艺术市场,恐怕我们今天还在继续讲述着当代艺术家和梵高一样的悲惨故事吧?(笑)在西方当代艺术领域中,包括大型的美术馆以及艺术基金会,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在非常完善的艺术体系与理论指引之下,呈现给我们的艺术展览。这对于全民的艺术教育工作以及对引领当代艺术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些在今天的中国很难达这个程度,但相对的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Hi:在成为一名艺术家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马:从事艺术创作,一开始就应该有一颗坚强的心。因为最终能靠艺术创作生活下来的人仅占极少数,在国外也同样。我旧时德国的同学大部分是为了生活都已经不再画画了,据说每一届毕业生最终能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的平均不会超过5%的比例。有些同学上学也只是作为热爱绘画的原因考入美术学院,上学期间也都在做着别的职业。想成为艺术家和能成为艺术家有着天壤之别。我自己觉得能有作品出售是运气,应该感恩。在今天如此物质的世界里,别人花钱来你这里买一件无用之物,难道不应该感恩吗?
《无题2016D-2》 60x70cm  布面油画  2015-2016 
《无题2016D-2》 60x70cm  布面油画  2015-2016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