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作者:吕晓晨 2018年1月28日 专题话题
在深圳蛇口港,隔海眺望香港元朗区的地方,一座筹备七年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拔地而起。这是深圳招商蛇口和英国V&A博物馆共同运营催生的结晶,是中国首个专注于设计的综合创新文化机构,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设计聚合力平台。虽然当代艺术领域没有北京、上海走得快,但是作为“设计之都”,深圳几乎可以代表全国最领先的设计面貌。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也可以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因此设计的发展可以催生当代艺术在深圳的成熟,甚至也可以在未来引领艺术市场的发展。作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主办方——设计互联,究竟会在深圳如何运营一座设计博物馆?又能给“设计之都”甚至全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面貌呢?
招商蛇口+V&A=设计互联
 
 
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今天的经济特区,并且还是华为、富士康、腾讯等超级企业的“主场”,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在2017年上半年,深圳以1100亿元的GDP增量位列全国第二。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之都”称号,这座GDP跑在前面的城市,也在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也慢慢提升了进程。随着香港巴塞尔的影响、华侨城旗下美术馆的耕耘,以及艺术深圳博览会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深圳或许将成为当代艺术第三极的可能。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日本建筑大师槇文彦担纲设计的首件中国力作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日本建筑大师槇文彦担纲设计的首件中国力作
 
由具有145年历史的招商局旗下的招商蛇口,与165年历史的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共同合作的设计互联,也在12月1日于深圳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这是中国首个专注于设计的综合创新文化机构,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设计聚合力平台。这座与香港元朗区隔海相望的建筑,是建筑大师槇文彦主持的槇综合计画事务所在中国担纲建筑设计的首个项目,占地2.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1万余平方米,建筑的主体空间分别面向山、海、城市三重视野。据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在设计互联开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蛇口最核心的地段,建筑用地大部分为商业用地,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深圳市对发展文化设施的决心。
V&A展馆,一次关于“设计的价值”的普及
 
 
设计互联以三大首展亮相:分别是主展馆的“数字之维”、V&A展馆的“设计的价值”园景展厅的“筑 · 梦——槇文彦与槇综合计画事务所设计展”。“设计的价值”由山姆·贾科布工作室(Sam Jacob Studio)担纲展览设计,展出了V&A的近300件馆藏展品,形式包含时装、摄影、结局、产品和平面设计。这一部分的展览意在探索探索了“价值”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大众入门级的设计教育。“设计的价值”分为七大主题:性能(Performance),如何根据性能判定不同时期的设计价值;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如何通过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沟通(Communication),比方说人们是如何通过图像进行交流的;新材料(New Material),革新性的材料的发明和使用;成本(Cost),最典型的例子是快时尚通过对生产链的改造大大降低了衣服的制造成本;身份(Identity),公司的logo、通过衣着表明喜好,这些都是展示身份的途径;奇迹(Wonder),将关注未来和未知的一切。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V&A展馆“设计的价值”展览现场,该展览向观众解释了“设计”和“价值”之间的互相关系,同时展出的作品也是对观众进行基础的设计教育
V&A展馆“设计的价值”展览现场,该展览向观众解释了“设计”和“价值”之间的互相关系,同时展出的作品也是对观众进行基础的设计教育
“数字之维”,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前沿对接
 
在主展馆展出的“数字之维”由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MVRDV担纲设计,汇集了50位(组)国内外资深与新锐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实践者的跨领域创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既驱动了以科技主导的跨界构想、创新和制造,也革新了全球设计行业。“数字之维”通过设计彰显数字化在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影响,探索了设计如何融合科技革新与人文价值。同时,通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数字化可以增强我们与自身、他人、传统及社区的连结。展览分三个板块,逐层深入地展示数字化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简妮 ·莎宾 《多重穿梭》 混合材料 2016©Bill Staffeld(“数字之维”展览现场)

简妮·莎宾2016年设计的这个亭子由细胞网络程序生成,它的结构轻便易拆,可以在白天吸收太阳光并在夜间发光,是造型优美的自适应建筑。它预示着未来将会有更多对环境敏感的互动建筑出现

 
简妮 ·莎宾 《多重穿梭》 混合材料 2016©Bill Staffeld(“数字之维”展览现场)
简妮·莎宾2016年设计的这个亭子由细胞网络程序生成,它的结构轻便易拆,可以在白天吸收太阳光并在夜间发光,是造型优美的自适应建筑。它预示着未来将会有更多对环境敏感的互动建筑出现
 
尼克·弗斯坦德 《ANIMA》 混合材料 2014-2017©onformative(“数字之维”展览)

尼克·弗斯坦德同onformative工作室合作,探究了未来的机器如何能够更理解人类。 使用了高端配置的球形投影,ANIMA能够像人一样以声光回应现场观众的动作和情绪。 这个装置让我们看到,在未来界面设计发展方向中,人工智能将应用于提高机器对人类情绪的识别度及反馈度
尼克·弗斯坦德 《ANIMA》 混合材料 2014-2017©onformative(“数字之维”展览)
尼克·弗斯坦德同onformative工作室合作,探究了未来的机器如何能够更理解人类。 使用了高端配置的球形投影,ANIMA能够像人一样以声光回应现场观众的动作和情绪。 这个装置让我们看到,在未来界面设计发展方向中,人工智能将应用于提高机器对人类情绪的识别度及反馈度
铃木尤理 《Sharevari》 ©Swarovski (“数字之维”展览)

这是一件由铃木尤理创作的互动声音装置。它能够感应人体动作并发出相应声音,观众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创作即兴乐曲

 
铃木尤理 《Sharevari》 ©Swarovski (“数字之维”展览)
这是一件由铃木尤理创作的互动声音装置。它能够感应人体动作并发出相应声音,观众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创作即兴乐曲
 
铃木尤理 《追色者》 2013

“追色者”是一组沿着黑色线条移动的小型机器人,它们能够辨识观者画下的彩色线条,并将色彩转译为音乐,降低了初学者演奏和享受音乐的门槛

 
铃木尤理 《追色者》 2013
“追色者”是一组沿着黑色线条移动的小型机器人,它们能够辨识观者画下的彩色线条,并将色彩转译为音乐,降低了初学者演奏和享受音乐的门槛
 
林妙玲 《交互2.0》 2017(“数字之维”展览)

观者可以通过触摸雾气与其交流互动

 
林妙玲 《交互2.0》 2017(“数字之维”展览)
观者可以通过触摸雾气与其交流互动
 
LAAB 《漫花丛》 2014-2015(“数字之维”展览)

《漫花丛》是由242个不锈钢结构所组成的半球体装置,每个形态不一的结构均由计算机生成,能与其他单元无缝镶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利用计算机生成不规则形态的设计手法多用于建筑领域,一般被称为参数化设计
LAAB 《漫花丛》 2014-2015(“数字之维”展览)
《漫花丛》是由242个不锈钢结构所组成的半球体装置,每个形态不一的结构均由计算机生成,能与其他单元无缝镶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利用计算机生成不规则形态的设计手法多用于建筑领域,一般被称为参数化设计
迈克尔·杨 《Super Clover 灯具》 手工吹制 玻璃 2017©Lasvit (“数字之维”展览)

知名英国工业设计师迈克尔 ·杨为捷克奢侈品品牌Lasvit创造了款灯具。这款灯具由数字算法生成,大小和造型随模块组合变化而变化。迈克尔·杨和Lasvit 强强联合,通过数字化科技的应用革新了玻璃制作的传统工艺
迈克尔·杨 《Super Clover 灯具》 手工吹制 玻璃 2017©Lasvit (“数字之维”展览)
知名英国工业设计师迈克尔 ·杨为捷克奢侈品品牌Lasvit创造了款灯具。这款灯具由数字算法生成,大小和造型随模块组合变化而变化。迈克尔·杨和Lasvit 强强联合,通过数字化科技的应用革新了玻璃制作的传统工艺
设计互联是文化和商业相融合的综合平台
 
此次,我们采访了设计互联项目总监、馆长助理总监赵蓉,她也是设计互联的第一位员工。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赵蓉在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经时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介绍,赵蓉于2012年加入招商蛇口,协助招商蛇口与V&A建立合作,负责统筹成立综合创新文化平台“设计互联”,主持展览项目策划及运营。
 
赵蓉 (设计互联馆长助理)

 
赵蓉 (设计互联馆长助理)
 
Hi艺术=Hi  赵蓉=赵
 
 
Hi:据悉在筹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时候,面临了是做艺术博物馆还是做设计博物馆的选择。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座专注设计的公共文化机构,这一点是如何考虑的?
赵:设计互联是由招商蛇口创立的中国首座专注于设计的综合创新文化机构,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设计聚合力平台。深圳是设计之都,此前还没有成规模的设计博物馆。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过程中,通过调研深圳本地和珠三角文化情况,我们选择以创意设计为主题,将它定位于一家以创意设计为主题的文化场馆。我们希望提升大家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让设计更接近生活。同时,深圳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珠三角地区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创业团队和创新人才。我们也希望定位于设计,能为创新人才提供生长平台,催生创新机遇,助推行业变革。
 
Hi:运营资金如何解决?
赵:设计互联是将文化与商业相融合的综合平台,其中设计互联基金会与商业机构相互协作,通过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和文化项目,这一独特定位与运营结构赋予了它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并实现永续运营。作为一个创意平台,我们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捐助人和支持者网络。我们计划的收益渠道包括捐赠、扶植资金、赞助、会员、票务、场地租赁、广告销售、停车、设计互联商店、伙伴关系、顾问咨询、培训项目和受委托的研究项目等,以实现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Sky Yutaka 《借景》 2017(“数字之维”展览)

灵感源自于传统庭院设计和“借景”概念——将美景组织到园林图景中。设计师希望通过机械花与人的互动,表达对城市庭院的想象,反思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Sky Yutaka 《借景》 2017(“数字之维”展览)
灵感源自于传统庭院设计和“借景”概念——将美景组织到园林图景中。设计师希望通过机械花与人的互动,表达对城市庭院的想象,反思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Hi: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还配备哪些生活服务设施?
赵:我们精选和融合了一系列市场与创意的特色商铺,包括设计互联商店、精品购物商店、餐馆、咖啡厅,希望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欣赏设计、参与设计甚至品尝设计,我们也期待与更多优质的机构和个人展开合作。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吴燕玲 《毛毡台》 2015-2016(“数字之维”展览)

吴燕玲受食肉植物启发而创作的音感互动作品。结合传感技术和机械设计,手工编织而成的结构能够回应环境中不同的声音

 
吴燕玲 《毛毡台》 2015-2016(“数字之维”展览)
吴燕玲受食肉植物启发而创作的音感互动作品。结合传感技术和机械设计,手工编织而成的结构能够回应环境中不同的声音
 
设计互联的辐射面应该是全国甚至国际性的
 
 
Hi:北京有“北京设计周”,上海有“设计上海”,深圳之前有哪些设计类的相关活动么?今后是否也会考虑城市之间的合作?
赵:深圳是设计之都,在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印刷设计等领域都拥有顶尖的技术和人才,深圳今年也有了首届深圳设计周,地点就在蛇口。我们空间里二楼的展厅就是和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合作,这个展厅名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交流中心”,其开幕展是GDC17(平面设计在中国)。接下来我们还会频繁举办更多国际与中国、深圳的设计交流展览与活动。深圳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方面和香港有特别多的互动,包括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七届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还有其他好几个深港联动的大型展览。设计互联的开办也将促进深圳与其他城市就设计与文创产业的交流与互动。其实“设计上海”也刚刚在深圳举办了媒体活动。我相信深圳在设计方面的活力一定会越来越突出。
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研究所:卡罗拉·迪瑞希斯和阿希姆·门格斯 《聚合墙》 2017(“数字之维”展览)

基于对沙子和碎石等自然颗粒的研究,其设计过程首先计算出每个颗粒单元的几何形状,再由机械臂堆砌构成稳固的聚集体

 
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研究所:卡罗拉·迪瑞希斯和阿希姆·门格斯 《聚合墙》 2017(“数字之维”展览)
基于对沙子和碎石等自然颗粒的研究,其设计过程首先计算出每个颗粒单元的几何形状,再由机械臂堆砌构成稳固的聚集体
 
Hi:深圳的当代艺术近几年也在发展,毗邻香港受到香港巴塞尔辐射、艺术深圳博览会发展。那么今后设计互联会对当代艺术进行关注、合作吗?是否可以成为“深圳的M+”?
赵:“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我一直认为“设计”和“艺术”是共通的,并不矛盾。至于“深圳的M+”这个说法,我们倒没想那么多(笑)。设计互联专注于创造力的创造性对谈与合作,我们希望提升观众对设计的认识,鼓励更多的设计从业者、教育者,以设计成就一个更好的社会。
Hi:期待设计互联能为深圳带来什么?
赵:刚刚也提到,设计互联中国首座综合创新文化机构,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设计聚合力平台。除了这次的三个展馆,这里还拥有深圳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交流中心、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深圳观复博物馆等多个展馆,境山剧场、视界厅等多功能活动厅。我们今后也会实行会员制度,深圳对文化的需求很高,我们也希望更多层次地培养起观众的文化消费。另外,在产业聚合方面,我们也希望能扮演链接者、推动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发生在深圳以及珠三角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去,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变革,提升原创设计的品质与品牌。设计互联的辐射面不止于深圳,我期待它的影响应该是全国的、甚至是国际性的。
 
Stickyline 《彻夜难》(“数字之维”展览)

《彻夜难》是一个关于光污染的纸质装置。设计师组合Stickyline受珠三角的环境数据启发,通过程序计算生成作品形状
Stickyline 《彻夜难》(“数字之维”展览)
《彻夜难》是一个关于光污染的纸质装置。设计师组合Stickyline受珠三角的环境数据启发,通过程序计算生成作品形状

他们眼中的设计互联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许永军(招商蛇口总经理)
 
“招商蛇口是百年招商局集团旗下城市与园区运营服务商。通过设计互联这个项目,我们希望继续支持创新和创意发展,为深圳居民创造更好的文化体验机会和生活质量,回馈居住在这座城市的社群和居民。”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奥雷·伯曼先生(Ole Bouman,设计互联馆长)
 
“今天,我们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向世界展现创造性的动力。我们致力于将设计互联打造成为深圳及中国设计生态的主场,为全球同行提供优质的交流与展示平台。通过与志趣相投的文化机构和合作伙伴建立广泛的网络,策划并举办多元的创意项目、展览和活动,我们将持续拓展并深化以设计互联,创造更美好的社会与生活的愿景。”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蒂姆·里夫(Tim Reeve,V&A副馆长兼首席执行官)
 
“设计互联的开幕是中国深圳和全球设计界的一个重要时刻。令我深感自豪的是,作为设计互联基金会的创始合作伙伴,V&A与招商局集团以及设计互联的同仁们精诚携手,构建了这一重要的文化目的地,通过专业的V&A展馆和精彩的巡回展览,为大众展示国际设计的典范。我们拥有众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策展和教育专家,作为交流的一部分,他们也为设计互联团队及志愿者们提供了精心策划的培训服务,分享他们的经验、技能,并深入地开展在地研究,这些都将通过展览与活动惠及广大公众。”
深圳“巨无霸”文化艺术中心,如何拓展设计之都软实力?
张周捷(设计师、艺术家)
 
“设计互联还是很专业的,“数字之维”的展览带来了很多著名的数字化的作品和案例,给中国的观众很大的启发性。这个展览也具有学术性,很多作品曾经在书上或网上都看见过,这次能看到实物,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中国的同行来讲也有借鉴、交流等积极意义。
设计互联给深圳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深圳是一个很前卫的城市,以前我们的设计都是比较现代的,如今关注未来和前沿,这就是设计互联的积极影响。我也希望国内能有更多这样的展览:更专业的、定期举办的、不断对前沿进行探索的设计展。今后设计互联也能继续维持高水准、高学术的姿态,举办更多的、更好的展览。”
深圳崛起,艺术和设计如何影响设计之都的下一步
 
 
2011年北京拥有了北京国际设计周,而沪上的“上海设计周”和“设计上海展会”也已深耕多年。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深圳今年迎来了首届设计周;12月5-11日,2017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在深圳宝安区拉开帷幕;12月中旬,深圳也将迎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这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城市建筑”双年展……在工业设计领域,深圳获得过IF、红点等国际工业设计大奖,并且已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遥遥领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据悉华为、飞亚达、光启研究院、创新设计研究院、大疆创新、嘉兰图等龙头企业已设立了具备较大规模的设计中心,通过设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设计之都正在崛起,虽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领域,深圳还没有跟上北京、上海的步伐,但是在设计领域,已是一片欣欣向荣。
张周捷 《SQN系列》 2011-2013(“数字之维”展览)

这组结合了计算机算法和特殊焊接技术的家具,造型独特,舒适轻巧。设计师受自然、道教思想与进化论的启发,编写出核心算法,使作品自动生成。有次设计师不在掌控创作的主要控制权,从而挑战了设计师的角色,并促进了科技与手工艺之间的融合。

张周捷在2011年伦敦100%设计和2012年木兰设计周崭露头角。2012年,他被评为Elle Deco年度年轻设计师。他的作品已被香港M+西九龙视觉文化博物馆收藏
张周捷 《SQN系列》 2011-2013(“数字之维”展览)
这组结合了计算机算法和特殊焊接技术的家具,造型独特,舒适轻巧。设计师受自然、道教思想与进化论的启发,编写出核心算法,使作品自动生成。有次设计师不在掌控创作的主要控制权,从而挑战了设计师的角色,并促进了科技与手工艺之间的融合。
张周捷在2011年伦敦100%设计和2012年木兰设计周崭露头角。2012年,他被评为Elle Deco年度年轻设计师。他的作品已被香港M+西九龙视觉文化博物馆收藏
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张周捷今年3月在hiart space(上海)做了一场名为“网格状态”的展览,6月他在参加某财经周刊组织的线下沙龙时曾提到一个观点:“我们今年开始在美术馆做一些艺术展览,发现艺术圈对技术的理解其实非常有限,我觉得这个挺可悲的。因为艺术家是启迪、引领整个人类前进的一盏灯,如果他不够远、不够超前,我觉得艺术就失去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艺术领域,没有太多艺术家对技术作出展望,这个让我们困惑。”的确,当艺术圈的我们对埃利亚松、詹姆斯·特瑞尔惊叹不已、当我们大呼teamLab的神奇时,其实科技圈早可以平静地以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他们的探索步伐早已走在了艺术圈的前面。每一个设计师其实都是一名艺术家。谈到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互联项目、馆长助理总监赵蓉提到:“‘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设计’和‘艺术’是共通的。”那么反观,深圳能否以设计引领当代艺术呢?
 
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的城市特征和它的人口一样年轻化年轻。高科技的公司落户和高学历的人才,也让这里的文化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深圳正在兴起的消费升级也让这座城市蕴藏着大量的文化消费人群。在今年的艺术深圳博览会现场,不少画廊主都表示所带来的抽象作品非常受到本地藏家欢迎,有一批设计届的藏家正在崛起,他们会是非常有潜力的当代艺术客户群体,华氏画廊更是直接透露:华为公司总部已对自己的代理艺术家抛出了橄榄枝……对于深圳来说,购买力从来不是问题,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能对当地艺术生态进行有效撬动,才是最主要的。而设计互联以及未来将会出现的此类机构,正是设计之都在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上的关键点。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