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对威尼斯的“总结”很具体
以我对王春辰的观察,策划过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经历在他身上转化为一种“轻松”的释放,人们老说经历过大事儿人就会变得大气,这大气在王春辰身上的表现就是自在了好多。或者严肃点说称之为游刃有余吧!面对提问他的回答机智、风趣,作为当事人他开始用一样的皱眉和不解反问来自外界的疑惑。以前这个人给我的印象是特别闪烁,这一次,“没看过”的他就说没看过,“不了解”的一回来就再了解。
Hi艺术=Hi 王春辰=王
一个月的威尼斯经历
Hi:你瘦了几斤?
王:瘦了四斤,明显瘦了,也黑了。等下我送你双年展的名片做纪念。
Hi:双年展名片还剩下多少张?
王:一共做了八盒,100张/盒,剩下不到一盒。
Hi:你是哪天到威尼斯的?
王:6月11号,回来也是11号,整一个月。在我之前的一天走了一批, 有王庆松、童红生、何云昌和有胡曜麟的运输搭建团队。
Hi:现场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油罐拆除了之后没想到空间感那么开阔。上次双年展我没去看,作方案也是按照有油罐做的,因为之前说要拆但是一直都没定会拆。文化部1月25号通知我方案入选,2月17、18号的时候接到通知说肯定拆,当时我跟缪晓春说了这个消息,他说他的大脑也一片空白。
Hi:所以说拆油罐反倒变成一个问题了?
王:是,困难在于现场无法改动,这对参展的所有人都有影响。比如缪晓春的投影仪原计划就是架在油罐上的。
Hi: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王:小问题总会有的,像突然发现标签没做,漏掉了。要从国内制做好再托人带过去。
Hi:为什么不在当地做?整个展览的花费有多少?
王:一月底公布的方案入选,然后就过年,上哪找钱?当然过程中还是有机构支持,否则做不下来,严格意义上没有我自己可供支配的钱。整体展览花费估计要在400-500万,单个艺术家至少花费20万,缪晓春的花费估计有40万,其中设备就要20万;舒勇的砖做了1500块,光成本就500元/块,材料是进口的。 还有胡曜麟的藻井,运输过去工人就要十个,吃住行要花多少钱你算算。
走马观花的双年展体会
Hi:双年展同期的展览你看了几个?
王:没看成几个,开幕之前都保密,开幕之后的前几天肯定哪里都去不了。4、5、6三天我去了佛罗伦萨和罗马看美术馆,回来之后又有国内代表团。没时间,太分散,哪有时间去找。
Hi:中国的展览你看了几个?
王:河对岸的群展看了,王林、吕澎、喻高和冀少峰的。正好那天下着大雨!没带伞出不来,只好待着看了,转了一圈不停,又转一圈还不停?!最后冒着雨走了。
Hi:冀少峰也在那边?
王:对就是那一排,喻高他们的展览再往前。你不注意看都看不到。
Hi:我要是不打听都不知道怎么到对岸,后来是当地人说有摆渡船。
王:还有摆渡船?我是走过去的,绕了好远。你们在哪坐的摆渡船?预展那几天才有吧?喻高我去看的那天关门,可能是因为下雨。
Hi:我去看的时候都18号了,摆渡船一直有,但是只去不回,后来倒了两次船才回主岛。不过那天喻高的展览也关门,肖戈的展览你看了吗?
王:那个在叹息桥的旁边,我去看时候又关门。所以中国展览一共没看到几个。
Hi:国外部分的展览呢?
王:美国馆、英国馆都不错,阿根廷的录像也值得回味,比利时馆蜡做的大树根,我也有印象。西班牙展出的一堆“垃圾”,震撼是一方面,也会刺激你去想一个国家馆也能这样搞。
Hi:这次回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过去只是听说威尼斯双年展,但我本人没去过。这次体会到一种整体氛围,威尼斯双年展确实是热闹,世界上没几个展览能调动起这种创作热情。另外你可以感受到观众如何看待艺术,那种态度很真诚,并不会上纲上线。相反倒是我们自己更在意,比如讨论国际地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另外就是回归艺术的本质,回归到个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来。
Hi:就是说不较劲对吧?
王:其实就是说像“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这类话语的提炼,容易让人产生误读。
Hi:你去的时候有“WC”字样吗?
王:有啊,我觉得那肯定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谁的作品吧?我说怎么满场WC呢?
Hi:不是吧,那就是指示厕所啊?!我们有团员后来找到了。
王:是找得到厕所了,但也不能满场放啊。还是作品的一部分吧?应该是作品。
Hi:我觉得不是。
王:如果不是,那岂不是很怪?
Hi:就算是作品,那也不能放在别人的作品上面吧?
王:不要说放在作品上面了,旁边也不能放。倒是方便了,一进去就知道找厕所。但是也没那么好找,我寻着指引转了一大圈才找到。说明他是故意的。
遗憾并存的总结和期待
Hi:那这次的遗憾有哪些?
王:第一是油罐拆除没人去现场,等到了现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其次就是有些事情和方案,无法施展。毕竟它是一个国家馆,一个中国国家馆,虽然没人说要做官方展览,但是你会很自觉的去考虑。比如何云昌,只能展出跟水有关的作品,都不用说跟身体有关的行为艺术了,挂上“行为”两个字都不行吧。
Hi:你当初做选择他的时候是想要做行为艺术?
王:不是选择,这是一种姿态。“姿态”的意义都在背后的故事。你看这次双年展的金狮奖获得者,Tino Seghal,他最近在国际上特别火,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了解这个人。到了威尼斯的那个现场, 就算展六个月,你看现场能了解这个人吗?再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威尼斯双年展根本就看不完,都是走马观花,大师作品在你对面也不一定反应得过来。因为了解程度不够。所以反过来想,选择艺术家就不仅是现场的呈现,而是要强调展览本身的整体性,给观众的整体收获,以及非现场呈现的、这个艺术家背后一套的创作系统。
Hi:你能分析下今年大家扎堆儿威尼斯的原因?
王:我要是不做中国馆的策展人,我什么都可以说。现在只能说得平和些,但是不管怎样都要体会和理解别人。我们去之前感觉声音吵的就像是平行展全是中国艺术家的了,但其实去了你会发现,英国的展览也不少啊,俄罗斯也好几个,我碰巧就看了两个,还都是个展,也是租场地。利用出租场地发展当地经济无可厚非。中国艺术家的展览,从艺术家角度就是想让世人看到,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不是一个展览艺术家越多越好?这是个误解。甚至说我自己,中国馆的七个人我都觉得多了。展完之后我就觉得多了。
Hi:所以又多总结出来一个遗憾?
王:希望未来的策展人能把艺术家数量再缩减,如果敢于少到一个人,我们都佩服!当然文化部也得同意。这一定是个改变。
Hi:你现在听到的评价里,好评和差评都有哪些?
王:最早我看的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他在我描述展览的语言里发现了问题,因为我会提到“中国艺术要发展,要在世界上证明优秀;要有跟其他国际艺术家相当的水准”,他觉得这是“民族主义”。这在西方是一种贬义,另外他觉得我在传达官方的意识。很有意思,其实我从来没觉得有这种意识。
Hi:这是你听到的最差的评论吗?
王:不是最差的,最差的肯定来自国内。像什么“你没有想象力”、“你搞那个徽派建筑是要输出文化价值观”,奇怪了我们什么时候有这种表述了?我们真没有。
Hi:收获的最欣慰的评价呢?
王:刚刚昨天看到的,是个美国作者,文章名为“China in Venice”,里面提到中国馆,他说如果从入口处开始走,走到中国馆都走了多久了?那么疲惫谁有精力去细细品味这里的作品?当然他批评了张小涛的作品,可能是想表现的东西过于复杂了。另外他提到我们根本不该用“新媒体”这个词,确实在国外,不是“新”媒体。相反他喜欢王庆松的作品,认为“老媒介”反倒有了新感觉,轻松阅读但能反映问题。我还记住了他美言我的那句:王春辰是一个正直而有才华的策展人⋯⋯。
对中国馆“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Hi:说到张小涛,他一共展出了三件影像作品,加上缪晓春的,你这次为什么这么多影像作品?
王:一开始不是有油罐吗?希望现场有亮光啊。要不多压抑啊,尽量用光来克服。
Hi:童红生的作品怎么被选上的?
王:是有人问过我怎么突然出来一张画?在今天这么物质的一个社会,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或者心灵世界是怎样的?童红生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有信仰,把画画当作修行,很诚恳的对待艺术。所以我考虑的是今天在中国的信仰部分怎么展示?我为什么非要做出名的人?我首先看作品是否符合我的主题,“变位”就是想给出不一样的艺术家类型,他们背景不同,生态不同,作品类型不同,有唯美、有思考、有反叛、也有国家的变化带来的无法挽留的遗憾。
Hi:你是指那个藻井吧?
王:那个藻井,属于一个被拆掉的破房子,有人非说是输出国家文化,房子都拆了还输出什么?看过那个房子的人都说好遗憾。另外我考虑的是怎么展示精神性?真实的比唯美的要震撼。
Hi:藻井的作者胡曜麟我在网上都不怎么能搜得到。
王:他本来就不是艺术家,但我不想证明和强化谁是艺术家,在威尼斯也不是说非要艺术家才能展出。我跟他就是“相遇”,去看过他个人修复的二十多座老房子,有人针对他有会所很有钱,但是人家也不对外、钱是左右腾挪出来的,只有修复才能保留;有人说那干嘛不留在原地?还不是因为在原地不能保留吗?只能等着被拆。再说这次主题不也是百科宫殿么?宫殿给人以空间感,有容器和体积的概念。所以有人一说徽派,我就觉得真吓人。
Hi:还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要讲?
王:14号我去博洛尼亚改画册的路上,其实有一次不小的车祸,气囊都弹出来了,长这么大都没遇过。还好司机和我都没事,这要是出点事儿,展览还没开始,策展人没了,成了展览一部分了,该变成最大新闻了。
一个月的威尼斯经历
Hi:你瘦了几斤?
王:瘦了四斤,明显瘦了,也黑了。等下我送你双年展的名片做纪念。
Hi:双年展名片还剩下多少张?
王:一共做了八盒,100张/盒,剩下不到一盒。
Hi:你是哪天到威尼斯的?
王:6月11号,回来也是11号,整一个月。在我之前的一天走了一批, 有王庆松、童红生、何云昌和有胡曜麟的运输搭建团队。
Hi:现场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油罐拆除了之后没想到空间感那么开阔。上次双年展我没去看,作方案也是按照有油罐做的,因为之前说要拆但是一直都没定会拆。文化部1月25号通知我方案入选,2月17、18号的时候接到通知说肯定拆,当时我跟缪晓春说了这个消息,他说他的大脑也一片空白。
Hi:所以说拆油罐反倒变成一个问题了?
王:是,困难在于现场无法改动,这对参展的所有人都有影响。比如缪晓春的投影仪原计划就是架在油罐上的。
Hi: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王:小问题总会有的,像突然发现标签没做,漏掉了。要从国内制做好再托人带过去。
Hi:为什么不在当地做?整个展览的花费有多少?
王:一月底公布的方案入选,然后就过年,上哪找钱?当然过程中还是有机构支持,否则做不下来,严格意义上没有我自己可供支配的钱。整体展览花费估计要在400-500万,单个艺术家至少花费20万,缪晓春的花费估计有40万,其中设备就要20万;舒勇的砖做了1500块,光成本就500元/块,材料是进口的。 还有胡曜麟的藻井,运输过去工人就要十个,吃住行要花多少钱你算算。
走马观花的双年展体会
Hi:双年展同期的展览你看了几个?
王:没看成几个,开幕之前都保密,开幕之后的前几天肯定哪里都去不了。4、5、6三天我去了佛罗伦萨和罗马看美术馆,回来之后又有国内代表团。没时间,太分散,哪有时间去找。
Hi:中国的展览你看了几个?
王:河对岸的群展看了,王林、吕澎、喻高和冀少峰的。正好那天下着大雨!没带伞出不来,只好待着看了,转了一圈不停,又转一圈还不停?!最后冒着雨走了。
Hi:冀少峰也在那边?
王:对就是那一排,喻高他们的展览再往前。你不注意看都看不到。
Hi:我要是不打听都不知道怎么到对岸,后来是当地人说有摆渡船。
王:还有摆渡船?我是走过去的,绕了好远。你们在哪坐的摆渡船?预展那几天才有吧?喻高我去看的那天关门,可能是因为下雨。
Hi:我去看的时候都18号了,摆渡船一直有,但是只去不回,后来倒了两次船才回主岛。不过那天喻高的展览也关门,肖戈的展览你看了吗?
王:那个在叹息桥的旁边,我去看时候又关门。所以中国展览一共没看到几个。
Hi:国外部分的展览呢?
王:美国馆、英国馆都不错,阿根廷的录像也值得回味,比利时馆蜡做的大树根,我也有印象。西班牙展出的一堆“垃圾”,震撼是一方面,也会刺激你去想一个国家馆也能这样搞。
Hi:这次回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过去只是听说威尼斯双年展,但我本人没去过。这次体会到一种整体氛围,威尼斯双年展确实是热闹,世界上没几个展览能调动起这种创作热情。另外你可以感受到观众如何看待艺术,那种态度很真诚,并不会上纲上线。相反倒是我们自己更在意,比如讨论国际地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另外就是回归艺术的本质,回归到个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来。
Hi:就是说不较劲对吧?
王:其实就是说像“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这类话语的提炼,容易让人产生误读。
Hi:你去的时候有“WC”字样吗?
王:有啊,我觉得那肯定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谁的作品吧?我说怎么满场WC呢?
Hi:不是吧,那就是指示厕所啊?!我们有团员后来找到了。
王:是找得到厕所了,但也不能满场放啊。还是作品的一部分吧?应该是作品。
Hi:我觉得不是。
王:如果不是,那岂不是很怪?
Hi:就算是作品,那也不能放在别人的作品上面吧?
王:不要说放在作品上面了,旁边也不能放。倒是方便了,一进去就知道找厕所。但是也没那么好找,我寻着指引转了一大圈才找到。说明他是故意的。
遗憾并存的总结和期待
Hi:那这次的遗憾有哪些?
王:第一是油罐拆除没人去现场,等到了现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其次就是有些事情和方案,无法施展。毕竟它是一个国家馆,一个中国国家馆,虽然没人说要做官方展览,但是你会很自觉的去考虑。比如何云昌,只能展出跟水有关的作品,都不用说跟身体有关的行为艺术了,挂上“行为”两个字都不行吧。
Hi:你当初做选择他的时候是想要做行为艺术?
王:不是选择,这是一种姿态。“姿态”的意义都在背后的故事。你看这次双年展的金狮奖获得者,Tino Seghal,他最近在国际上特别火,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了解这个人。到了威尼斯的那个现场, 就算展六个月,你看现场能了解这个人吗?再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威尼斯双年展根本就看不完,都是走马观花,大师作品在你对面也不一定反应得过来。因为了解程度不够。所以反过来想,选择艺术家就不仅是现场的呈现,而是要强调展览本身的整体性,给观众的整体收获,以及非现场呈现的、这个艺术家背后一套的创作系统。
Hi:你能分析下今年大家扎堆儿威尼斯的原因?
王:我要是不做中国馆的策展人,我什么都可以说。现在只能说得平和些,但是不管怎样都要体会和理解别人。我们去之前感觉声音吵的就像是平行展全是中国艺术家的了,但其实去了你会发现,英国的展览也不少啊,俄罗斯也好几个,我碰巧就看了两个,还都是个展,也是租场地。利用出租场地发展当地经济无可厚非。中国艺术家的展览,从艺术家角度就是想让世人看到,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不是一个展览艺术家越多越好?这是个误解。甚至说我自己,中国馆的七个人我都觉得多了。展完之后我就觉得多了。
Hi:所以又多总结出来一个遗憾?
王:希望未来的策展人能把艺术家数量再缩减,如果敢于少到一个人,我们都佩服!当然文化部也得同意。这一定是个改变。
Hi:你现在听到的评价里,好评和差评都有哪些?
王:最早我看的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他在我描述展览的语言里发现了问题,因为我会提到“中国艺术要发展,要在世界上证明优秀;要有跟其他国际艺术家相当的水准”,他觉得这是“民族主义”。这在西方是一种贬义,另外他觉得我在传达官方的意识。很有意思,其实我从来没觉得有这种意识。
Hi:这是你听到的最差的评论吗?
王:不是最差的,最差的肯定来自国内。像什么“你没有想象力”、“你搞那个徽派建筑是要输出文化价值观”,奇怪了我们什么时候有这种表述了?我们真没有。
Hi:收获的最欣慰的评价呢?
王:刚刚昨天看到的,是个美国作者,文章名为“China in Venice”,里面提到中国馆,他说如果从入口处开始走,走到中国馆都走了多久了?那么疲惫谁有精力去细细品味这里的作品?当然他批评了张小涛的作品,可能是想表现的东西过于复杂了。另外他提到我们根本不该用“新媒体”这个词,确实在国外,不是“新”媒体。相反他喜欢王庆松的作品,认为“老媒介”反倒有了新感觉,轻松阅读但能反映问题。我还记住了他美言我的那句:王春辰是一个正直而有才华的策展人⋯⋯。
对中国馆“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Hi:说到张小涛,他一共展出了三件影像作品,加上缪晓春的,你这次为什么这么多影像作品?
王:一开始不是有油罐吗?希望现场有亮光啊。要不多压抑啊,尽量用光来克服。
Hi:童红生的作品怎么被选上的?
王:是有人问过我怎么突然出来一张画?在今天这么物质的一个社会,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或者心灵世界是怎样的?童红生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有信仰,把画画当作修行,很诚恳的对待艺术。所以我考虑的是今天在中国的信仰部分怎么展示?我为什么非要做出名的人?我首先看作品是否符合我的主题,“变位”就是想给出不一样的艺术家类型,他们背景不同,生态不同,作品类型不同,有唯美、有思考、有反叛、也有国家的变化带来的无法挽留的遗憾。
Hi:你是指那个藻井吧?
王:那个藻井,属于一个被拆掉的破房子,有人非说是输出国家文化,房子都拆了还输出什么?看过那个房子的人都说好遗憾。另外我考虑的是怎么展示精神性?真实的比唯美的要震撼。
Hi:藻井的作者胡曜麟我在网上都不怎么能搜得到。
王:他本来就不是艺术家,但我不想证明和强化谁是艺术家,在威尼斯也不是说非要艺术家才能展出。我跟他就是“相遇”,去看过他个人修复的二十多座老房子,有人针对他有会所很有钱,但是人家也不对外、钱是左右腾挪出来的,只有修复才能保留;有人说那干嘛不留在原地?还不是因为在原地不能保留吗?只能等着被拆。再说这次主题不也是百科宫殿么?宫殿给人以空间感,有容器和体积的概念。所以有人一说徽派,我就觉得真吓人。
Hi:还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要讲?
王:14号我去博洛尼亚改画册的路上,其实有一次不小的车祸,气囊都弹出来了,长这么大都没遇过。还好司机和我都没事,这要是出点事儿,展览还没开始,策展人没了,成了展览一部分了,该变成最大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