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作者:曹丝玉 2014年11月4日 专题人物
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知道于彭此人并了解到他的创作,是这位从未谋面的先生羽化归去的那天。在他的山水里,没有可以通天的路,也没有岸边待去的船。“身临其境”不是南宋山水“以小见大”的格局,而是用铺天盖地的山山水水,呈现出无数条向上升腾的路,搅荡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山大水中。
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于彭此人
 
1955年,于彭生于台湾台北士林外双溪,原名巫坤任,祖上属客家人。清代到了台湾,士林外双溪的农田有一大片都是祖上的财产,家里世代务农为生。后来这片地卖给了宋美龄兴建卫理女中,才搬去了现在的桂荫庐。在于彭的记忆里,他的童年都是在溪涧戏水和抓鱼摸虾中度过的。
 
高二的时候,于彭决定不念大学,做一名画家。他的美术老师陈亦耕毕业于师大美术系,是刘国松的同班同学。她视于彭为奇才,并亲自指导。于彭曾说,作为一个从小在眷村旁长大,混迹于土台客的痞子环境里的孩子,最后连一个脏字都不会说,都是这个老师修理出来的结果。1977年至1980年间,他在路边写生,并出售自己的水彩、素描,成了台北有名的街头画家。于彭写生的人都是运动的,这样的观察方式延续到后来的创作。据说有一段时间,无论他画与不画,模特都要住在家中的,他在人的运动中提炼形体的美感,这也是画面中仙女形象的来源。
 
于彭四季都光脚穿布鞋,冬天零下好几度时依旧如此。在朋友的印象中,他每次都背着布包,手上戴着念珠蜜蜡,把玩着着两个胡桃,看起来仙风道骨的感觉。1989年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于彭说自己的心胸大了,以前看海会害怕它大的无限,之后看海就像小水池。当然,放于胸间的,还有山水和天地。
 
但他嗜酒如命,每夜都喝到半夜,没有酒就没有画里的于彭。当我怀疑他只是个依赖激情创作的艺术家时,2007年“草堂计划之于彭家宴”的现场,他的一句话便告诉了世人一切,“我从昨天中午画到今天凌晨,还没完成,准备挂在一楼展厅。昨天中午又喝了很多酒,越喝越清醒,不清醒如何作画……”
 
他的性情决定了画里的笔墨,笔墨决定了画的品格。此人就是于彭。
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画里见天地
 
 
1981年,于彭去往雅典参加展览,在街头偶遇了一位中国领事。此后,于彭决定前往大陆游历山川,他拿着中国领事开的路条开始了108天的旅程。所有想得到的风景名胜全都去了,因为那时大陆刚对外开放,许多地方都没有正常的交通,旅途相当艰辛,期间他还考察了民间的木刻年画和地方戏。在台湾,于彭是皮影戏专家,手下管理着几个皮影戏剧团,皮影和他画里面的人物的形象也与有关。
 
回到台湾后他被管制了六年,在这六年中都不得出境,他失眠也痛苦万分,大陆的山水和台湾的山水不同,所有在传统文化里积淀的东西太庞大了,需要慢慢消化。如何把眼里的山水化为胸中丘壑,这需要心胸,也需要境界。对他来说,在水墨画里有有所作为,一定要去思考和传统、和山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找源头,再进入山水之间,最后触及到的是真正的山水精神,而不是水墨精神。
 
从那时起,于彭开始专心地研习水墨和书法。他选择自修,而不是拜师学艺。对待古人的成就,也有自成一统的理解。他喜欢宋画,只观却不临摹;喜欢怀素,只读却不摹写。他学习传统,但不走传统的学习路数,他选择在更日常、更自然、更真实的体验中面对山水和传统。于彭说,他的职业就是游山玩水。进入大自然和它们搅荡在一起,形成胸中丘壑。

于彭画里的生生不息,是“用笔”的力量。线通常围绕着山体的造型展开,比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山体里线条的方向会从下向上慢慢堆砌,在处理具体山石的结构时,用笔的方向会发生细微的改变,以提示出山石间的关系和结构;而线的稀疏浓密产生的层次变化,则呈现出墨的形态。当然,于彭在画面的处理中,对笔法和墨法的运用远比这般描述丰富的多。
 
1992年,“万壑神游”系列出现,于彭开始构建起他的大山大水。画面中所有的植物是可识别的,用笔的方式和线的形状,都依附在真实的山石树林上。立轴的作品中,有了从下而上层层堆积的结构。看这些山水的视角是在山水之外的,就一眼,你已进入山水间,是站在高点俯视全貌的视角,所以身在其中的时候,又有置身世外的超脱。山水里的一切都清晰可变,游在其中,但视野更广阔高远。
 
此后,随着笔墨的精进,于彭也开始提纯自己的语言。他在上海画出了《欲望山水》,2004年有了作品《神游向外心境远》,直到2010年的“神游者”系列,于彭说就是在画自己了。在“神游者”的展览上,于彭准备了20张对开的手卷,横批的,在开幕时将所有的墙面置空,画作全部完成的时候展览也同时闭幕。整个展览里,有游山玩水时的运动和时间,也有看山看水的路径和提示,当山水生成形象的时候,观看也随之结束了。
 
在于彭的世界,看山间的生生不息,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郑在东悼念于彭
 
于彭,交往三十多年的好友昨晚走了,
也完成了他的一個傳奇。
相識時我們都二十幾歲,對於繪畫充滿了激情與幻想,在那個封閉的年代,我們都受到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宣洩青春的苦悶。八十年代初于彭有機會去了剛開放的大陸,此行改變了他的一生,開始對於傳統水墨產生了興趣,自此以探索中國傳統為己任,創造出于彭風格的新文人水墨,相信在未來的時日  他的影響會與日俱增。
年初我去探望病中的于彭    作詩一首
今夕是何夕   共歡君子堂
相知三十年   遊歷八千里
朝看敬亭雲   暮飲虎跑茶
夜夜笙歌滿   杯杯酒莫停
日月轉双球   壯年不復來
窗外夜色重   相對兩老翁
于彭  看天地间生生不息
车前子悼念于彭

我和于彭一起玩的时候,两个人常常会写字,状态可说疯狂。一次,他流着鼻血,洒溅宣纸。我们好像能把很多人都调动起来——那天,在北京,几十个人同时写字,贴满墙头。海上雅臣来了,他要其中一幅,于彭说:这个不能给你,是车前子写给我的。我给于彭写了一副嵌名对,现在只记得横批:管他娘的

于彭的慷慨有时让我吃惊。我曾对他说:你能不能吝啬一点?什么场合他都抢着付钱,搞得我在台北不敢购物。

记得我第一次到台北,于彭塞一大把台币在我口袋里。我几次还他,他都不要。有次在酒吧,他突然想画画了,就掏出一段老墨,在茶垫上慢慢磨着。酒吧小姐过来要画,他把刚画好的一张给她。过一会儿,小姐又来要画,于彭有点为难。我趁机还钱,把那一大把台币放到桌上,说:这张画归我,先付定金。小姐说:哦,他的画这么贵啊!不好意思走了。后来去红酒吧,于彭把这些钱全买了酒,本来两个人对饮,结果聚拢十几个人一起喝酒。

昨晚哭一场,醉一场,于彭老兄,人间不好玩,你回你的神仙世界了。上次醇丽大嫂说起我的《草堂计划》一书台湾有一出版社想出版,我现在决定,此书版权与稿酬等均捐赠于彭基金会。朋友一场,烟水渺茫。于彭不朽!

​2014-10-15,傍晚,苏州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