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山 如歌行板

作者:朱凡图片提供:桥舍画廊摄影:董林 2015年4月22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 王岱山
艺术家 王岱山
摇晃的,
 
不仅仅是停在窗前的那片树影,更入其画,

以一种极其缓慢的推演,

舒缓地流淌着
《枝蔓》 10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枝蔓》 10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树影绰约的背后

王岱山的绘画中,植物似乎总是在其中恣意滋长着。

在光的折射下,那些枝叶的晃动被以最真实的方式记录在画面之中,遮挡着,视线需要穿过那些树影与植物本身,试图寻找画面中设置的谜题。枝蔓如丛林,有时如生成保护,有时似乎就是为了给那些隐藏在画中的人物,一个躲藏的机会。

光是黑暗,为了照亮黑暗而存在的不可见。那些夜色中、阳光下的光晕,拼凑着,成了王岱山绘画中的安静的存在,那些的光芒,或许是细碎的,但他们穿越枝叶,让遮蔽本身不是生硬的,透着生的气息,释放着。尽管王岱山并不认为,光是作为绘画的重心。
在那些从日常生活中所截取的片段中,动物园、公园,那些原本熙攘的公共场所,在画中褪去了人群的喧嚣,与现实的反差,尽管如此,对于场景既定的记忆依旧被叠加在画面的视觉之中,在看,一片安静,似乎能听到一片喧嚣。

在非常态的空旷和安静的角落中,有着少女如水的身影。我总想象,她们是赤足的,踩着露水,惹上一身青草香,带着怯怯的目光,尽管,在大多数画中,仅留背影。

诗意是会流淌的,王岱山的绘画更像是一首青春期的诗歌,总有着怯怯但总无法按捺的琢磨的冲动,伴随着最初的悸动。
王岱山 《动物园之二》 50×130cm 布面油画 2014
王岱山 《动物园之二》 50×130cm 布面油画 2014
安宁的后窗

面对王岱山的画,后窗或许并非一种明确的想象,却无意生出些许关联。
希区柯克有部著名的片子,就叫做后窗。在那些被窥视的危险之中,紧张和惊恐被拉紧,仿佛神经末梢会随时经不住压力而断裂。与之相似,王岱山的绘画也营造着某些不直接的视角,那些闪躲着的光斑,摇晃的树影,给予画面外原本自由的观者一个确定的视角,却丝毫不带窥探的诡异,相反平静如水。

在他的画面中,也有女孩的背影隐在夜幕之中,或许是远处乌黑的角落,又或者是花丛中,落下的鞋子。他在绘画中埋藏了一种可能导向危险的线索。随着创作的推进,王岱山有意将这些暗示抽离出去,就如同他将人物可能明确的指向抽出,就是将绘画从刻意对叙事情节的渲染归于一种更为安静的氛围之中,不留任何线索。
绿光之一,布面油画,25X100,2014 
绿光之一,布面油画,25X100,2014 
采访王岱山时,他的画室中,有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恰恰是透过窗,向外望去的画面。空白的底稿上有着还没被覆盖的人物,相对于之前绘画中的人物,占据了更多画面的空间,尽管同样是背影,却颇为明确。有一种熟悉的安宁漫过心头。试着想要确认自己的猜测,的确是从家中望出去,不难理解,那种从内释放的熟悉与平静。

从空间外部的环境切换至内部,这不是一次偶然的行为。校园时期的王岱山创作过几张绘画,都是从室外望出去的视线,随着创作的调整,他重新拾起这样的构图方式与视角,回过头重新创作。面对曾经有创作冲动的结构,从技法到对画面的感受早已不同,王岱山希望在过往的唯美之外,寻找一种更为深沉的内敛,剥去色彩的明丽,用灰度在近乎模糊的边缘渲染着。
《绿光之二》 30×20cm 布面油画 2014
《绿光之二》 30×20cm 布面油画 2014
绘画是一种过程

他的画中,总有一种镜头式的推进感,仿佛目光要随着摇臂的运动,落在何处似的。或许,这并非是一种脱离于画面的想象。每一笔,都是以缓慢的方式,在画布生长,恰恰如同画面传递那样,作为过程而存在。

有时,停在某个时间节点的未完成状态,有着自己的轮廓,与空白相对,那些有着爪牙的锋利也会拉扯着王岱山的内心,强烈的形式也会让他有种恍惚,或许就停下来吧。那时的他就需要对自己坚持。
《暮夜之一》 163×255cm 布面油画 2014
《暮夜之一》 163×255cm 布面油画 2014
大的画面更需要极强的控制能力,从预设出发,却选择了一种几乎落成后无法调整的状态,或许,那些微小的细节还有可以再修改的可能,但大的调整是毫无可能的。带着这种无解的遗憾,王岱山一直在敦促自己,越来越好。当陷入局部的刻画之中,偶然的偏差也会让他陷入焦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平静自己,然后再将自己投入安静的绘画之中。

随着色彩的更为控制与内敛,绘画似乎滑入夜色之中,夜却有非夜。在王岱山的新作中,《暮色》蔓延。他也是喜欢在深夜创作的,那种静谧的不被打扰的安静,仿佛也随之创作的时光,沁入画中。
《暮夜之二》 110×280cm 布面油画 2014
《暮夜之二》 110×280cm 布面油画 2014
“在画的时候是一种状态,完成了是另一种状态,回过头看,创作时的焦虑已经过去,尽管留有遗憾。面对预设的目标,总有些差距,我觉得挺好,因为一旦达到目标,或许你就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了。而我总有没有达到的终点。”

在王岱山的工作室,有这样一扇窗,布本色的窗帘掩不住光,更挡不住树影的投射。

摇晃着的,耳边仿若响起那如歌的行板。

或许,迷失在画中的,不仅仅是一种想象。
《暮夜之三》 100 × 70cm 布面油画 2014
《暮夜之三》 100 × 70cm 布面油画 2014
Hi艺术=Hi 王岱山=王

与图像保持距离

Hi: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横向展开的长条形构图反复出现,是你对绘画的一种调整方式吗?
王:的确,近期的创作有几张长构图的作品,其实不是特别刻意的延长,而是这种构图方式可以体现和之前不太一样的感觉, 同一个视角中,能够呈现更多的场景,其中叙事的氛围更为强烈,如同一个片段。

Hi:是否是受到广角方式的影响?
王:在绘画的表面,我没有明显的广角的变形,也并非是单纯摄影的感受,画面更像是一个长卷,但又与中国传统长卷的透视方法不同。我尽可能回避广角图片的感觉,是一种长构图的方式调整,还是从绘画出发。
《暮夜之四》 62×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副本
《暮夜之四》 62×150cm 布面油画 2014 副本
模糊的开放性

Hi:在绘画之中,似乎人物的出现并没有可控的规律可循,是出于怎样的设定?
王:人物的出现更多是根据画面需要做出的选择,包括出现人物的位置,人物的状态,每幅绘画中都不相同。其实,我一直回避画面中的人与某个具体的人保持联系,大多都是模糊的图像,或者是背影,出现在画面中的只是一个人,而不是谁。这样,画面可以更敞开,每个人在绘画中会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会受到具体形象的限制。

Hi:光反复出现在你的绘画之中,作为渲染方式的一部分,你又是如何看待光对画面的意义呢?
王:光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增加画面的气氛,而不是有意在追求这种表达。而光的柔和更多的与绘画的技法相关。
 
《公园之三》50×105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公园之三》50×105cm 布面油画   2014年
Hi:在画面中总有一种模糊的视觉感受渗透出来,你是如何表达的?
王:我在绘画中会寻找一种临界关系,有内容,却又不是那么直接的呈现出来。有一些细节若隐若现,隐藏在其中,走近了是一种状态,离远了又是另外一种。把所有的笔触藏起来,图像的内容更多是含在里面的,有一种书写的感觉。

Hi:画面的图像是与日常场景存在对应关系的,你会如何寻找自己想要的画面?
王:最初是一种对感觉的设定,从这里出发,在生活中寻找这种感觉,会拍很多照片,再反复调整,最终确定了,就开始进入创作。我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公园之四》40×30cm 布面油画 2014
《公园之四》40×30cm 布面油画 2014
趋向内敛

Hi:新作中,似乎在色彩上也做出了调整?色彩的明度有种被抽离的感觉。
王:对,有意的对色彩有一些调整,之前的色彩更明确,而现在的更灰,希望更为内敛,这种调整已经延续了一段时间,一点一点向着内在的方向去寻找。其实是有难度的,颜色很弱,但在这其中,又要做到很充分,本身从技术上也是新的要求。

Hi:之前一直延续的小尺幅的《日记》系列,现在还在创作中吗?作为并行的创作,相对独立的画面与《日记》有哪些不同?
王:还在延续,但相对之前画得可能相对少了,因为大的作品需要占用更多的精力。小尺幅更容易控制,创作的状态也更为轻松,有一些情绪上的细节,能够很快地反应在画布上。而大的画面更多的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的控制。图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越大的画面对细节及内容的要求就更多,而《日记》则更像是一个瞬间,或是模糊的图片片段。
《影子》 35x25cm 布面油画 2012
《影子》 35x25cm 布面油画 2012
内心所在更重

Hi:你自己怎么看待绘画中的情绪?
王: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发生了些什么,又不是那么清晰,更像是一种瞬间的片段。

Hi:你的状态有一种平和的自得,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
王:就是喜欢绘画,既然喜欢,就坚持吧,其实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好。很多东西,不完全体现在外在的形式,有时修养和内在更为重要,而不是一定需要从绘画转向另一种方向,内心的东西,比外部的媒介、方式来得更重要。
王岱山《项链》 30x25cm 布面油画 2014
王岱山《项链》 30x25cm 布面油画 2014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