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烨 用“感受”接近画面,建构群岛式的疏离与联系

作者:刘娜娜图片提供: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2018年8月10日 专题人物
很多人在面对绘画时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叙事性元素,搞清楚艺术家“到底画了什么”。但在朱烨的抽象绘画中,这种做法徒劳且不得要领。如其性格一般,那些作品的初衷在于“感受”而非“言说”。但沉默内省不代表不会表达,这也是朱烨独有的风格和武器,让他的“触角”可以在不被打扰的世界里探察的更广泛。所以,在画布上,他着迷于成千上万堆积在我们周围的信息碎片,以观众看不太懂的抽象画营造神秘的潘塔纳尔水域、纳利亚、暖层、群岛......
朱烨 《暖层》 270×155cm 布面丙烯 2017
朱烨 《暖层》 270×155cm 布面丙烯 2017
▶ 不负艺术不负卿
1985年出生的朱烨始终保持“佛系”的工作心态。不知情的人大概会说他太“懒”,但毕业至今的十几年时光,朱烨一直在切切实实地创作,从未间断过。他只是想把最高水准的作品呈现出来,有点儿“不负艺术不负卿”的意味。
朱烨本科虽然跟随导师杨参军主攻具象绘画,但抽象画的自由观念依然让他痴迷,在毕业之后毅然以此为方向,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朱烨喜欢观察生活,从电影、新闻、照片中都能获得素材,他将这些信息碎片压缩、重构,整合在平面中,消解现代人面临的焦虑与孤独感。就像基因整合排序,表面“杂乱”,实则每一个“DNA”都有它独立的职责,不可或缺。他想构建一个电影一样的体系,让观众有着连续的视觉体验,能体验到某种剧情的发展。
朱烨 《冶炼》 70×58cm 布面丙烯 2018
朱烨 《冶炼》 70×58cm 布面丙烯 2018
不要试图从朱烨的作品中寻找“熟悉感”与叙事性,他的画如同他的性格,不可言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创作方式上获得另外一种心理满足。朱烨就像工匠,严格地为自己制定日程计划,草图创作出来之后,每一天在画布上涂绘被划分的特定区域,一幅作品的完成大概需要一个月。这种安稳的方式同样符合他的创作理念,要慢,要精细,哪怕是在节奏疯狂前进的当下。
朱烨 《雕像》 180×116cm 布面丙烯 2017
朱烨 《雕像》 180×116cm 布面丙烯 2017
▶ “生物性”一直存在于画面中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一直到本科毕业,你算是练过“童子功”的艺术家,当时对艺术的理解是怎样的?
朱烨(以下简写为朱):附中基础的练习,主要练就观察能力。刚开始可能是关注对象、描绘对象,后来到大学发现应该观察的不仅仅是具体事物,还包括环境、社会等方面。当剥离开视觉的观察,发现艺术的方式是打开式的,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切入点。
 
Hi:这些切入点在创作上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朱:应该是视野上的打开吧,虽然我主攻平面类型的创作,但发起点可能是和绘画无关的,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方式非常贴合自己的表达。
朱烨 《Y-0-1》 170×125cm 布面丙烯 2013
朱烨 《Y-0-1》 170×125cm 布面丙烯 2013
Hi:为什么选择抽象绘画形式?
朱:抽象绘画可以让我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其实我没有明显地想要在创作中区分具象或者抽象。于我而言,即使看不到任何叙事的抽象作品中可能也会有叙事性的表达,这和视觉上的体验不同,能够以专业分析、品评一幅作品,其中的快感无法与外人道。但现实是大部分观众都是用固有的经验来区分这种差别。
 
Hi:你在2015年之前的抽象画面中还能看出“人”的影子,是想表达一种异化的生物吗?
朱:生物性一直存在我的画面里,只不过变得无法识别了。在现实中,物体都有着强烈的特征性: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考古标本,每件东西都像完美的雕塑,区别于其他。这些特征也释放出信号:危险,喜悦,麻痹等,也可以说我在制造一种信号,令人不安的信号。
朱烨 《风盾》 100×95cm 布面丙烯 2013
朱烨 《风盾》 100×95cm 布面丙烯 2013
▶ 用信息碎片制造分裂和联系
Hi:比起以前,如今的作品你更新了哪些东西?
朱:这次在尺幅上加大了,有些新的技术的尝试,加强了些系统性的东西。创作过程中,我不只去在意一张画的形成,而是需要控制画之间的联系。
 
Hi:这次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集中在2016-2018年,它们是不是代表你近几年作品的最高水准?
朱:这两年的作品应该是我之前到现在研究的一个总结。如果说之前的创作是片段式的,这次集中展示的系列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
 
Hi:策展人杨鉴给你的个展主题定为“塔、群岛、舷梯”,听起来像是在画面中物化了这些形象?
朱:你可以理解成我在制造一种分裂和联系。画面中的区块依附于某种自建的微型生态系统,堆积、汇聚的形式类似于群岛式的结构关系,它们非常刻意的被并置在一起,但又有着很强的疏离感。就像我们生活的城市,虽然喧嚣和流动,但人们还是时常会感觉到孤独。
朱烨 《环形装饰》 220×135cm 布面丙烯 2016
朱烨 《环形装饰》 220×135cm 布面丙烯 2016
Hi:你给作品命名的标题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朱:举几个例子来说:“潘塔纳尔”是全球最大的湿地,有着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它有着生物的多样性,这是种比喻,这张画在其中有类似仓库的概念,或是中转站;“暖层”是大气层的一种类型,我想画面的内容不是现实的直接展示,不是依附于地表上的,而是向两端延伸,保持足够的距离感;“纳利亚”取名来自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种面具雕像。他们在群岛中定居发展自己的文化,由于各岛之间的居民经常相互交往,使得整个波利尼西亚在语言,文化上有些相似,但由于各岛屿间远隔汪洋大海,又使得基本相似的艺术发展为多种分格,这和我的语境有些相似,你可以把纳利亚看做我的绘画中的一个型号。
朱烨 《潘塔纳尔水域》 200×300cm 布面丙烯 2017
朱烨 《潘塔纳尔水域》 200×300cm 布面丙烯 2017
Hi:作品中“碎片”之间的边缘线非常明显,这也造成了画面中的切割感,是你刻意为之吗?
朱:这和我独特的绘画方式有关,你不是马上能找到要的答案,需要在加入和删减图像中探索要的信息;也可以理解成画面的新陈代谢,有点像当下信息的复制和残留。
 
Hi: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朱:在制作过程中,我往往要寻找不和谐的部分并且试图保留下来,每次覆盖和筛选会形成新的区域,让正常的视点消失。应该说这些空间都是非正常化的,这样的处理可以解释从摧毁空间到再造,再被融合的循环关系。
朱烨 《重复光源》 200×138cm 布面丙烯 2017
朱烨 《重复光源》 200×138cm 布面丙烯 2017
▶ “看不懂”正是我要释放的信号
Hi:你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哪?
朱:现实生活的图片,包括改造后的物体、躯干、动植物、还有新闻类图片诸如此类,我每天会随机调取素材加入到画面里。
 
Hi:很多人会下意识在作品中寻找某种能够看懂的东西,你会担心观众看不懂你的画吗?
朱:这种看不懂正是我想释放的信号,因为这些是在观众视觉经验之外的元素和观念,能感觉到这种情绪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平心而论,什么是看得懂的画?我觉得一幅作品即使能够识别但也不代表能够被完全理解。我想去除掉先前的经验,用“感受” 接近画面。
朱烨 《附着》 220×135cm 布面丙烯 2016 
朱烨 《附着》 220×135cm 布面丙烯 2016 
Hi:你最想突出哪些点?
朱:特征性。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对物的识别是简化的,抽象性的。特别当3D技术比如手机,电影,电视,和各种传媒越来越介入我们的生活,你接受的图像信息是种虚拟的立体和不在场的假象,真实物的特征带来的快感被削弱了。所以我觉得展示出模糊的不易识别的方式是种反思,可能会放大焦虑也可能激起新的兴奋感。
 
Hi:完成一幅作品大概需要多久?
朱:一星期到一个多月不等。先是准备些材料,在画面中分割出几个区域,这时候还是二维的;然后把材料依次放到上面,有点像盖房子,先有个地基再慢慢往上盖。通常困难的是要推倒重来,所以会形成前文提到的边缘切割感。这些反复我觉得是必要的,是画面必须经历的过程。
朱烨 《桅杆》 70×57cm 布面丙烯 2015
朱烨 《桅杆》 70×57cm 布面丙烯 2015
Hi:你的创作方式听起来比较“规矩”,每天执着于画布的某一特定部分,为什么选择这么“慢”的创作方式?
朱:可能是个人习惯吧,我不太适合快速地完成一幅画。
 
Hi:你最终想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创作体系?
朱:每张画都像基因编码一样有序排列,它有自己的特征、位置。
 
Hi: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也在做抽象,不乏有相似的风格,你怎么突出个人性?
朱:我想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即使可能他们某些画看起来相似。你需要回顾他全部的作品,才能完全地了解他。我觉得个人化是种语言,超越了画面的形式。
朱烨 《塔》 230×155cm 布面丙烯 2016
朱烨 《塔》 230×155cm 布面丙烯 2016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