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千 不合时宜与逼仄之路

作者:朱赫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摄影:董林 2016年5月18日 专题人物
孔千
孔千
“我有一只西方的眼睛,中国传统是另一只眼,最后杂糅起来,这是第三只眼睛。”这三只眼睛,让孔千的作品具备了复杂的特征。他不会只用一只眼睛来看事物,这或许是专属于孔千的多点观测法吧。
不合时宜
初见孔千,是在天津,一个平常的下午。天津美术学院局促的小路上,我看见皮肤黝黑且衣不在意的孔千,在一顶简单的棒球帽下,结结实实的向我走来,这是我第一次察觉到这个人竟是这么的不合时宜。 孔千的工作室就在美院里,空间不算大,在旧沙发上坐定后,他无意间掏出手机,这竟然是一款黑白屏的老式诺基亚。他解释,这手机只是为了和卧病在床的母亲联络方便,原本他是不使用手机的,更不明白如何使用微信和手机软件。这次我更真实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合时宜的人。
《十梦寒食帖》 155×193cm 布面油画 2008
《十梦寒食帖》 155×193cm 布面油画 2008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 展览占据了蜂巢几间最主要的展厅 呈现了孔千近30年90余件作品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 展览占据了蜂巢几间最主要的展厅 呈现了孔千近30年90余件作品
展览现场作品《原谅我长成这样 》 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展览现场作品《原谅我长成这样 》 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展览现场作品《骨架 》184×150cm 布面油画 2005 这件作品是由两幅油画组合而成,但故意将两幅作品错开放置
展览现场作品《骨架 》184×150cm 布面油画 2005 这件作品是由两幅油画组合而成,但故意将两幅作品错开放置
孔千1956年生于天津,70年代末考入天津美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1982年毕业后,他任教于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四年后回到母校天津美院,在美院教书的日子,他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边缘的人,一个身在学院又远离学院派中心的人。学生时代他要求自己每个月画五十张纸,毕业后则每天必须至少画三个小时,就这样,他把自己钉在艺术创作上。
《麦田无陇》186×150cm 布面油画 2006
《麦田无陇》186×150cm 布面油画 2006
《放飞图》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05
《放飞图》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05
《顶风车》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顶风车》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孔千的从艺之路,也并不平坦。他从没有参与任何一场前沿的艺术运动,在主流的话语选择用暴力对抗暴力的时候,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当时代转变为用消极对抗暴力,他还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书写自己的个人美术史。可以说,这个人,真的是不合时宜。
《拜见梁惠王》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拜见梁惠王》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拜见梁惠王》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拜见梁惠王》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展出的孔千天津系列作品 从左至右依次是《玉皇阁与仁慈堂》、《一路去商场一路去银行》与《劝业场》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展出的孔千天津系列作品 从左至右依次是《玉皇阁与仁慈堂》、《一路去商场一路去银行》与《劝业场》
天津,一座城
孔千几乎没有离开过天津,除了几次短暂的学习和外出的经历,他将自己的时光都托付给这座城市。天津对于孔千来说,像是高密之于莫言,博洛尼亚之于莫兰迪。在少有汽车的年代,孔千每天都要骑自行车穿过这座城市。 他说,一过海河就是老城,穿过老城是日本区,然后是法国区,英国区、意大利区……最后才到以前住的地方。那些场景就在眼前,自然不自然都会有一些影响,天津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天津市政府大楼是盖在一个戈登堂的旧址上,戈登是八国联军中的一个重要将领,重要的殖民者,参与策划了很多战役,戈登堂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后来天津政府把这个殖民的象征拆除了,盖了一座政府大楼。十几年前,在政府大楼上面竖起一个摩托罗拉的广告,似乎是殖民主义又回来了。对这种事件,孔千充满了反思和疑问。他说,“我想这恐怕是天津仅有的,等于说我在白宫上来一个广告,在罗马的万神庙那儿来一个广告,天安门上来一个广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资本的欢迎,对新世界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对权力的屈辱,这都能折射出来,这个东西就发生在我身边,你就有话要说,就要把这个东西画下来,但是会用其他的方式,把他曲折的表现出来。
《火烧望海楼 》216×162cm 布面油画 2009
《火烧望海楼 》216×162cm 布面油画 2009
《走天丝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走天丝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天再旦》 175×150cm 布面油画 2005
《天再旦》 175×150cm 布面油画 2005
《火烧望海楼》让人想起梵高对教堂的描绘,那座扭曲的教堂让人一眼看出神性的痛苦,这种神性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格列柯。但在孔千的画中,没有丝毫的神性,他更像是一个导演,静静的在幕后安排所有的场景。这座扭曲的教堂在火焰中随时准备坍塌,而更诡异的是教堂周围布满了升天的人和文字。孔千使用清末天津教案时火烧望海楼这一事件的公共记忆,表达出一种新的时空和历史的特殊性。 天津是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踝,它过于接近中央权力的核心。从清末到如今亦是如此,我和孔千说今天我走了一条和八国联军进京背道而驰的路,来到天津。孔千纠正说,那些士兵来到天津,由大船换了小船,一路向京城驶去,在通州登上了陆地。对孔千来说,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在天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史本身的脉络,个人性和集体主义,多种因素都作用在这座城市,可以说天津就是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 作品《走天丝》中,孔千把各种西式建筑混杂放在图像左侧,公路对面的是清一色的中式建筑,而连接在这两种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是远处两个在云彩上走天丝的人。“我想描绘的是天津这个城市,这里充满了纠缠、缠绕。我有一只西方的眼睛,中国传统是另一只眼,最后杂糅起来,我喜欢用杂糅这两个字,这是第三只眼睛,也是协调或者是妥协的一个认知方式。”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 近处是孔千作品2005年《快速路》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展览现场 近处是孔千作品2005年《快速路》
素描与黑白
是孔千的素描作品让艺术界开始逐渐熟悉他的创作,1998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孔千素描》,2000年湖北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孔千的素描作品集。近年孔千的素描展览也举办多次,最近的一次是在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一个人的素描”。孔千说,素描对于他而言是一件独立的绘画。黑白色的素描本身,已经具备独立的特性,有时候不需要再用油彩去补充。因为是黑白色,素描显得格外单纯,并且笼罩着一种怀旧的气氛,它看重的是黑笔与白纸间的关系。在《被吹气的人》、《抽烟男子像》,《沙发上的女人》中的人物都弥漫在精神性的氛围之中。《掉落的彗星》左半部分是马萨乔的作品《逐出伊甸园》亚当正痛苦的掩面而泣,夏娃则被穿长袍的儒生拉住,背后是掉落的彗星。孔千的素描作品擅长抓住人物的特点和内心世界,看似变形实为抛弃传统的造型观念,直接真实的描绘所观所感。而这些作品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都有自己完整的独立性。
《被吹气的人》 59.5×44.5cm 纸本素描 2014
《被吹气的人》 59.5×44.5cm 纸本素描 2014
《抽烟男子像》 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抽烟男子像》 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游泳池》 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游泳池》 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中国人墨分五色的时候,从来不让你加颜色,中国绘画里面青绿色彩,其实不是主流,他主要是墨色,他的勾法、墨法都是黑白的,都是浓淡、干湿,他就是能表达,西方也有一段这样的时候,比如说卓别林放弃黑白电影的时候,他就特别不愿意,他觉得黑白电影是一种白玉无暇的那么一块玉,很有诗意的,就是你一加颜色以后,太世俗了。素描就有他独特的地方,就是那种单纯,那种气息,可能一加上颜色,倒未必有他的说服力。”
《掉落的彗星 》44.3×55.5cm 纸本素描 2015
《掉落的彗星 》44.3×55.5cm 纸本素描 2015
《要倒的香台》 59.5×44.3cm 纸本素描 2014
《要倒的香台》 59.5×44.3cm 纸本素描 2014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 展览细致的树立了孔千近30年的艺术创作 孔千近30年创作年表以及珍贵照片、物件都被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仔细梳理,贴在这三面墙上
孔千个展”不合时宜“ 展览细致的树立了孔千近30年的艺术创作 孔千近30年创作年表以及珍贵照片、物件都被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仔细梳理,贴在这三面墙上
蚂蚱,孔子及其他
孔千的画中经常出现蚂蚱的形象,蚂蚱有时单独构成一幅画,有时候他也会画成群的蚂蚱,或者穿着蚂蚱外套的人。他说,有一年秋天,在公园里面湖上面有好多蚂蚱,包括知了,他就捡起来挂在那儿,之后就开始了对蚂蚱的描绘。蚂蚱对于他来说,象征着黄祸论,这是一种自我矮化和自嘲,蝗虫也意味着那些饿着肚子的童年阴影和生存困境。更是因为喜欢齐白石画的小虫,这些小虫意味着人生的态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切都是自然和本性。 这些蚂蚱的形象也透露着人性的和世俗的成分。有些蚂蚱就像一个人一样自负,有钱有势,就可以稍微的炫耀一下,也可能像人一样,冷酷无助。作品《鲁国梦》中,成群结队的蚂蚁站在一辆车上,远处是悬崖峭壁,汽车前后连成一个整体,司机背后紧紧站立的是成千上万的蚂蚱,题目叫做《鲁国梦》指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建立理想中的国家而付出的努力,但画面在一片萧索中展看,似乎又影射了这场鲁国梦的破灭。
《鲁国梦》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05
《鲁国梦》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05
《穿蝗虫衣的人》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穿蝗虫衣的人》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戴着龙面具的人》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戴着龙面具的人》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07
孔千喜欢读书和思考,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2009年的作品《思凡君的标准化手枪》,作品里孔子的前方有一个西方的女人拿着牛奶,更远处,是一艘战舰。穿着满族马褂的孔子和西洋女人疑似是一对夫妻,在夫妻之间有一场战争。但那这不是家庭的争吵,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或者说这是西方文明用坚船利炮取得了中国的爱情。“这个思凡君在试标准化手枪,也就是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的,或者是在接受工业化、标准化的过程中”。中外与古今这些概念都只是徒有其表,各种文化之间都失去了其边界,真正的杂糅到了一起。
《杀死自己的影子 》 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杀死自己的影子 》 193×155cm 布面油画 2008
《思凡君的标准化手枪》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思凡君的标准化手枪》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辫人》 100×80cm 布面油画 2001
《辫人》 100×80cm 布面油画 2001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一个诗人/艺术家,到了二十五岁之后,历史意识是绝不可少的。历史意识包括一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也要感觉到它的现在性。 在九十年代中期,孔千便意识到,艺术对于政治可能是无效的,从来没有一副画可以去阻挡一辆坦克,而对历史和当下的思考,才是绘画的一个出路。用绘画去思考油画来到中国之后,它给中国艺术带来了哪些变化,而我们又能赋予油画什么新的价值。孔千说:“我尽量将中国传统和对西方的学习两者不断渗透,使两者慢慢的融合,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 作品《与老马同行》里,马克思被四个中国人包围裹挟,光膀子的中国人背后还别了一把匕首。上方的三个人拉出三条线指向BANK CHINA ,而马克思肥胖的身体却摇摇欲坠。这些都表达出孔千独特的思考,他说建构东西可以来源认知,或者是来源于传统的图像,互联网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用。但最重要的是个人要消化的这些,更需要建构,不能拿一个外国的形式,来说自个儿的诉求。
《辫人》 100×80cm 布面油画 2001
《辫人》 100×80cm 布面油画 2001
《四色城》 200×200cm 布面油画 2011
《四色城》 200×200cm 布面油画 2011
《升平雅乐图》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升平雅乐图》 162×216cm 布面油画 2009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需要的可能已经不再是解构和破坏。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如今都已经逐渐积累了对西方的理解,这已经不再是靠一些从西方来的时髦新鲜词汇、知识就可以扬名立万的时代,可以说今天中国已经和欧美处在一个世界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内看,梳理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梳理从欧美传来的知识。以中国的方式介入艺术,而这种方式必然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内在,不否认艺术的当代性,运用东方与西方的技法进行创作。既不民粹,也不盲目。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说,“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孔千绝对算是一个不哭的人,他的艺术实践专注于画面的复杂程度和精神指涉。王鹏杰博士认为孔千是一位被遮蔽的画家,以其艺术成就而言,他获得的关注实在太少。而这正是与他选择的艺术道路息息相关相关。“中国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具有复杂性的画家,大家还都很不适应。” 采访结束之后,我们在美院后门吃了一碗面。从面馆出来之后,天色已暗了下来,路灯初映,我上车离开的时候,看见孔千又走上了那条狭窄逼仄的小路。
也许多少年之后在某个地
我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餍 》150×186cm 布面油画 2006
《餍 》150×186cm 布面油画 2006
《尼伯龙根的指环》 162×219cm 布面油画 2009
《尼伯龙根的指环》 162×219cm 布面油画 2009
《五指山》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五指山》44.5×59.5cm 纸本素描 2015
《大楼盘》 59.5×44.5cm纸本素描 2015
《大楼盘》 59.5×44.5cm纸本素描 2015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