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华 平庸的工作和庸俗的价值观始终占主流

作者:胡婷婷图片提供:卢迎华 2015年2月15日 专题话题
  卢迎华  批评家及策展人
  卢迎华  批评家及策展人
她是始终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少数女性策展人、批评家,她以一贯的研究性视野的“创作”和思考展开,至少(或参与)为我们贡献了“小运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 年展、“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等展览项目,涉及了中国乃至亚洲当代艺术观念性的创作、艺术史话语机制的审视以及展览与批评理论的多个层面。2015 年,即将在 6 月离开连任三年的深圳 OCT 艺术总监和首席策划人的卢迎华,又将会如何延续她的“创作”?
Hi艺术=Hi 卢迎华=卢

展览也是一种创作

Hi:是什么样的契机,将你引进艺术策展人的领域?
卢:2004 年,我到瑞典伦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学习“批评研究”。参与这个为期一年多的研究生班的学员包括了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史家、机构工作者等,与不同角色的 实践者一起学习,共同讨论艺术和哲学的问题,一起组织展览。这个经验使我从不同的视角来观看和思考实践,并投身其中。

Hi:“展览还是要以艺术家为中心。”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卢: 展览应该是以创作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创作既包括艺术家的创作,也包括策展人的创作。两者都是一个好的展览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一个好的展览也是有可能让两者 的意志和工作都得到呈现。展览也是一种创作,应该具备展览的语言和质量,它不仅仅是指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也不只是作品的罗列,它和作品并不构成互相抵消 的关系。展览的语言包括了构成展览的所有要素,比如展览设计,作品安排,展览里文字如何出现 等等,这些决定都是以展览叙事为基础,是 展览创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Hi:在你实际工作中,如何平衡工作有序展开,在学术思考和工作两者之间怎么协调?
卢:这些工作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每个环节首先是要有充分的意识,还要能落实到实处。
2011年,“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是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构思、发起和组织的一个进行中的研究、讨论、出版和展览计划。
2011年,“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是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构思、发起和组织的一个进行中的研究、讨论、出版和展览计划。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青年OCAT丛书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青年OCAT丛书
2012年,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提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作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题目。
2012年,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提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作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题目。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期间,邀请了十位艺术家对其艺术创作进行交流。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期间,邀请了十位艺术家对其艺术创作进行交流。
创作为核心的艺术价值观

Hi:从你个人的活动经验来看,你认为策展人的工作中心应该在哪里?
卢:对于我个人而言,策展人既要像艺术家一样保持敏锐度和创造力,又要不断地反思既定的工作方式和经验。始终让自己在思考和创作的前沿地带工作并从中获得激发。我希望自己一方面保持开阔的视野,一方面深化对于我所讨论的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Hi:在策展风格上,你坚持什么样的路线?
卢: 到今年6月为止,我将结束深圳OCAT的三年任期。这三年来既有我参与策划的展览和项目,也有我邀请其他策展人和创作者来主导和组织的展览和项目。这些工 作最根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围绕着创作和思考而展开的。我个人发起或参与的展览项目都涉及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展览可以说只是这些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这些 研究项目涉及中国和亚洲的艺术历史,特别是观念性的创作,历史书写的意识形态以及其中所内在的思想史等内容。这些工作的出发点是对于普遍性的价值判断的不 信任,以及对于我们自身历史语境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从“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到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到“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的回想”,以及最近刚刚开展的“‘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个案”等等,这些展览计划是希望对形成艺术史话语的机制进行审视和反 省,揭示多元化的创作线索,并提出一个更平等的,以创作为核心的艺术价值观。
2014年,卢迎华策划“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作为OCAT深圳馆年度项目“新作展”的三个研究性展览之一呈现。
2014年,卢迎华策划“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作为OCAT深圳馆年度项目“新作展”的三个研究性展览之一呈现。
2014年,“新作展一”展出作品郑国谷《我的老师》
2014年,“新作展一”展出作品郑国谷《我的老师》
2014年,“新作展一”展出作品谢南星《三角关系逐渐转移》系列中的油画作品
2014年,“新作展一”展出作品谢南星《三角关系逐渐转移》系列中的油画作品
展览缺乏真实的问题感

Hi:在中国,艺术批评与艺术策展是一个始终处在被讨论中的话题,这两者的关系?
卢:大多数的艺术批评并没有真正的艺术判断,就像大多数的策展工作并不具备展览叙述和逻辑。很多只是停留在一个感觉的层面,这两者既没有真正的对话,也无法彼此促进。

Hi:这是现状还是历史性问题?
卢:这是现状吧,很多展览缺乏真实的问题感,为了组织展览而组织展览;而很多批评也是言之无物,既无法真正讨论展览本身,包括观念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没有抽象层面的思考,只是炫耀语言和摇摆不定的价值观。

Hi:从你在国外策展经验出发,谈一谈国外批评和策展理论方面的发展现状。
卢:我从没有把国内外割裂开来看,在哪里其实都差不多。平庸的工作和庸俗的价值观始终是占主流的。国外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也都各不相同,很难概述。我更感兴趣是看看我们如何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的话语之中,在其中扮演平等的一分子。

Hi:年轻一代策展人在“参与到国际的话语 中”呈现什么样的现状?
卢:有很多狂妄,也有很多不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宽阔的历史视野。
2015年1月,卢迎华带领的策展团队策划的“‘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案例”于OCAT深圳馆展出。
2015年1月,卢迎华带领的策展团队策划的“‘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案例”于OCAT深圳馆展出。
钱喂康 《模仿:白色 面积54㎡》 作品利用电流的传送将铁板、石膏粉、收音机通过裸露的电线串联起来。
钱喂康 《模仿:白色 面积54㎡》 作品利用电流的传送将铁板、石膏粉、收音机通过裸露的电线串联起来。
把专业上的工作做好

Hi: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在你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30多年过程中,是否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卢: 在“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中,我们提出把讨论当代艺术的历史情境延展到上个世纪40年代,也就是新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结 构出现并逐渐强化自身的时期。我们也认为这个意识形态结构始终在影响和塑造着当代艺术的创作和话语。已有对于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过程的梳理是把它独立于, 甚至对立于这个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结构来进行讨论的,将它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反抗和不合作之上。这种论述方式似乎让当代艺术的发展显得非常清 晰,但实际上是为了论述的清晰而放弃了对于个案和历史情境的复杂性的考量,对于创作和实践与社会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竞合关系的忽略。我们忽视了很多细微的、 微弱的信号和线索,将主流的风潮和已经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作为我们建构这个历史脉络的主要叙述对象,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和重访历史中许多还未被充分讨论 的个案,它们将打开我们认识自我的多扇窗口。

Hi:当下,青年艺术家或策展人群雄四起,一派热闹场面,当然也有各种社会“策展人”参与进来,从“参与”角度来说,“策展人”有着怎样的社会性?
卢:策展人的专业性是我们应该焦虑的问题。策展人本来就不是社会名流,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他/她首先应该把专业上的工作做好。

Hi:诗人、作家、学者、哲学家等社会文化名人一直是中国艺术批评不可或缺的成员,这对艺术批评有怎样的影响?
卢:有视野和有洞察力的批评家都是创作者,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应该首先是一位相信创作并有能力创作,认识创作并书写创作,以创作来讨论创作的实践者。
以调研为基础的策展团体,对“新刻度”曾经创作的作品重新梳理和观看。展出作品复制于1988年作品《基本存在——点·基本测量》其二。
以调研为基础的策展团体,对“新刻度”曾经创作的作品重新梳理和观看。展出作品复制于1988年作品《基本存在——点·基本测量》其二。
2015年,“新作展二”在最大限度地复原和呈现一次有关“新刻度”和钱喂康早期艺术创作的推演,并忠实于文献整理和口述史交叉比对的研究方式。
2015年,“新作展二”在最大限度地复原和呈现一次有关“新刻度”和钱喂康早期艺术创作的推演,并忠实于文献整理和口述史交叉比对的研究方式。
独立性是专业素养问题

Hi:面对社会的种种政治、利益等因素,策展人如何保持他的独立性?
卢:策展人的独立性是一个专业素养的问题,与利益无关,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品德的问题。

Hi:OCAT艺术馆也有青年策展人培养的计划,主要倾向于哪些方面的提高?
卢:这过去的三年来,我邀请年轻策展人来策划他们的项目,邀请中心年轻的工作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之中,委以重任,我想对于任何人而言,践行和视野是最好的老师。我所能做到的只是为他们提供实践,以及讨论和反思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Hi:2014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展览是什么?
卢: 如果可以谈论自己的展览的话,我会说2014年1月的新作展一(它包括了三个研究性的展览:“各种未来”、“让现代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以及 “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是我仍然时时想起的展览,这三个展览有很多的细节,并开启了数个重要问题的讨论。至于我所看到的 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董希文个展是我花了很多笔墨描述和讨论的一个重要展览。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