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蜂巢对当代水墨的“第一回梳理”

作者:朱凡 来源: hiart.cn 2013年7月6日 专题人物
在众多展览争先恐后地追赶当代水墨热潮之时,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正式推出了“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Ⅰ”,这也应证了自蜂巢更名以来要做水墨大展的传闻。展览以学术研究和梳理为切入点,由沈揆一担任策展人,邀请了梁铨、李华弌、刘丹、李津、刘庆和、徐累、季云飞、武艺、雷子人、潘汶汛、刘琦、黄丹、郝量、肖旭14位艺术家参加,这一展览阵容从40年代生人跨越至80后艺术家,集中了中国当代水墨创作中的三代人。策展人沈揆一以“幻象”总结了这14位艺术家作品中叙事方式的共同点。
关于“幻象”的众多选择

Hi: 为什么要做“幻象”这样一个梳理性的当代水墨展览?

沈: 多年来,我一直在美国进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主要被关注的样式多是油画、装置、影像、摄影等作品,水墨长期被忽视。我认为,有必要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画面。而798艺术区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有意愿以梳理性展览的形式呈现对当代水墨的关注,正好是个很好的机会。

夏: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机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同样需要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可以理解为气质。我看到国内的很多机构,更多地是推出的艺术家与西方主流的批评意识是一致的,比如实验性及装置性的作品比较多。我希望把水墨变成蜂巢身份构成的一部分,一是在东方美学中将传统媒介整合进来,二是希望把具有传统精神的水墨艺术置于当下语境中思考,在梳理中寻找未来新的方向。

Hi: 为什么要选择沈揆一作为“幻象”展览的策展人?

沈:我自己做了多年的水墨研究,2007年策划的“成都双年展”也与当代水墨相关。基于这样共同的关注,与蜂巢的合作非常自然。

夏: 2009年我们就开始关注当代水墨,曾经一度希望邀请徐累来策划展览,最终选择了沈揆一作为水墨系列展览首展的策展人。其一,沈揆一是美国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界非常重要的华裔学者。八十年代时,沈揆一曾担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组组长,他对中国传统美术非常了解,有清晰的美术史学线索。其二,他作为重要的华裔策展人,曾策划由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匹兹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中华五千年”,还曾策划2007年的“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其三,沈揆一一直在西方主流的艺术研究的语境中,我们希望通过他的思考看中国当代水墨,可以得到更加碰撞的结果。

Hi: 基于什么标准完成对艺术家的选择?

沈: 当代水墨是一个大概念,并不是一个展览足以囊括的。而蜂巢做“幻象”是系列展览计划中的第一个,所以我在艺术家中寻找共通性,通过“幻象”这一主题令艺术家之间产生关联。

夏: 因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定位之一就是关注当代性,于是我们与策展人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希望可以从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上体现蜂巢对于水墨的当代性的关注。

Hi: 为什么选择“幻象”作为展览的题目?

沈: “幻象”是从“幻”和“象”两个角度来讲,也就是“Fantasy”和“Image”。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作品中多有“象”的存在,但很多是与“幻”——梦幻的、超现实的世界相联系的。其实“幻象”这一关系,也是当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由于技术的不断飞升正走向虚拟的方向,艺术家也开始用艺术手段创造与虚拟世界有关的作品,特别是对更年轻的一代而言,虚拟世界变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幻象”这一主题不仅可以将艺术家串联起来,同时也希望让大家了解当代水墨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不要一谈到当代就自然把水墨这种传统媒介排除在外。

Hi: 这次参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很大,如何看待这一关系?

沈: “幻象”这个展览已经划定了当代水墨这一明确的范畴,并且我认为年龄不是界定划分艺术家的最好方式。我们这次以“幻象”这个有趣的点来切入。艺术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但他们仍旧共享了很多,但画面中的相似性并不能掩盖艺术家话语的差异性,他们图像挪用中呈现的变化就非常值得注意。图像挪用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点。艺术家由于知识传播方式的不同,在图像挪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刘丹、徐累这一辈艺术家,他们的图像中更多地呈现一种文学性,而像郝量、肖旭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具图像性,也更加鲜活。这是展览中产生碰撞且最具趣味性的部分。

夏: 实际上,直到出版画册,我们才意识到这次艺术家的年龄段跨度很大。但这恰恰说明,这批水墨艺术家在思考上拥有相似的倾向性,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水墨艺术家的地方。

关于当代水墨的众多难题

Hi: 如何看待当代水墨概念的界定?

沈: 这真的是一个大难题,而我也一直在试图找到一个很好的词来界定水墨的相关概念,但不容易。这次展览我们最终选择了“当代水墨”这个词,虽然用的有些勉强。其实“当代”这个词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是从“contemporary”直译过来的,指的是当下,甚至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同样,也不能使用用“新水墨”,“新”是针对“旧”而言的,“新水墨”过一段时间是否就成旧的?这中间存在矛盾性。但是“当代”这个词很直接地链接到当代性的问题。其实在西方的哲学研究中,也一直没有对当代性的明确阐释。只能模糊地表述为,当代性是与当代发生最敏感、最有代表性且带有预示性的关联。所以,不是所有在当代发生的都是都具有当代性。那么回到当代水墨,不是当代人画的水墨都可以被称为当代水墨。

夏: 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选择同样很为难,最终选择当代水墨,也是与当代性相关而决定的,这也与蜂巢其他的当代艺术的展览产生了气质上的关联。并且“幻象”这批艺术家很符合并且可以担当起“当代”这个概念。他们的作品与传统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不同,并且带有一种未来的敞开式。

Hi: 如何看待当代水墨缺乏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

沈: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当代水墨还没又成为历史,仍然属于艺术品评范围之内。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批评的建构,并不是史的建构。其实批评本身也具有导向性,于是有意识的导向性自然需要更好的理论背景。当然存在一种影响。

夏:从蜂巢机构的学术方向来看,未来我们希望邀请不同的学者,如巫鸿、方文、石守谦等来策划接下来的水墨系列展览。希望这些在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水墨领域非常有建树的学者通过讨论及梳理,构建关于当代水墨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变化,关于水墨的美学标准也应该随之变化,蜂巢希望通过展览来进行努力。

Hi: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中国当代水墨理解的通道应该如何被建立?

沈: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近年来,我发现这个过程在加快。在2007年成都双年展的时候,美国的一个艺术专栏编辑做过长篇报道,那是第一次在美国专业的艺术杂志上对中国当代水墨详尽的报道。近几年,美国的Artinfo、Artnewspaper等艺术媒体,也有过一些关于中国当代水墨的报道。而在今年,西方最重要的一些大众媒体都来就中国当代水墨的问题采访我,比如CNN、英国的《经济学人》等。这说明中国当代水墨正在进入国际大众媒体的关注中,而不再仅仅是艺术圈的小众事件。在美国,至少有200多所高校有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至少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课程。我去年编撰的《现代中国艺术》是由加州大学出版的,是为美国高校相关专业提供的教材。这本书刚刚在今年的国际亚洲学者年会上获奖。这也说明,这么多研究亚洲的学者对中国现当代艺术感兴趣,我觉得对当代水墨而言,是个好现象。

Hi: 大众媒体,如《经济学人》这种与金融经济关系更为紧密的媒体,它们关注中国当代水墨的动因在哪里?这是否与国际大型拍卖行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推动与关注相关?如何看待这种二级市场的推动?

沈: 《经济学人》这类杂志是看重各个领域的趋势与变化,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动因。但对于拍卖公司这种资本的推动,我很担忧。我希望推动力可以缓慢一点。因为当代水墨的部分其实刚刚开始发展,需要一定的养成,不要变成一个纯粹的资本投资。这样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当然,这不是我一个做研究的人可以左右的,但我仍然希望可以更温和,使得当代水墨可以更平和、健康的发展,如果投机太多,反而会扼杀它。

夏: 我有相同的担忧在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大的资本在推动。中国的艺术市场本身就存在一、二级市场本末倒置的现象。而拍卖公司的推动方式以及展览和艺术家的选择一定是以其客户需求为主的,它们没有展览结构,缺少标准,这种故意混杂的方式会误导很多人。这也是我们开始尝试做严谨学术梳理的原因之一。

Hi: 当下如何看待实验水墨与当代水墨的关系?

沈: 我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实验水墨,其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抽象水墨。而抽象,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精神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陈师曾在上世纪20年代时就曾著文《文人画的价值》。陈师曾认为,文人画的时代价值在于个人表现以及其中的抽象因素,还特别提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的象征主义,他指出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文人画在当时得以继续存在。而齐白石则是他选择的一个重要论据。很可惜,他没有完成。而在当下,抽象水墨的发展,实际上延续了这样的线索。

Hi: 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载体之一,近年来,“当代水墨热”引发的舆论关注中常与民族主义相关。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夏: 从广义的角度探讨当代水墨,实际上存在两个类型的艺术家。一是我们展览所涉及的狭义的当代水墨的范畴,他们的创作具有开放性。另一类艺术家在创作上延续了拟古的图式,甚至在品评标准上也遵循传统,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在当下,如果艺术创作与时代毫无关联,那么作品是毫无生命力的,对所谓“民粹”的模拟是非常狭隘的。

沈: 不管是民族主义,还是民粹主义,我个人认为都是非常危险的。民粹主义很多时候是非常禁锢的,艺术需要在横纵向的对比中发展,如果只看到传统,这就会将传统窄化,失去了横向比较的过程。而我个人认为民族主义非常糟糕。中国文化每次的大发展都是处于开放的阶段,如六朝、唐代、改革开放等。而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开放。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