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作者:静竹图片提供:林冠艺术基金会 2014年11月26日 专题人物

比尔·维奥拉“嬗变”展览现场图片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
2014.图片拍摄:雷坛坛 @林冠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比尔·维奥拉“嬗变”展览现场图片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
2014.图片拍摄:雷坛坛 @林冠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我觉得不用采访他,只要好好看作品就都明白了。”我这个朋友的观点,倒正好对应艺术家说的“大脑不重要,心灵才重要”。林冠艺术基金会的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个展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逆生》。在高达五米的视频中,男人默默承受着流过的液体。
比尔·维奥拉。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比尔·维奥拉。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湖面之下
 
比尔·维奥拉小的时候,是个很内向害羞的孩子。他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纽约,放学后会跟小伙伴谎称自己要陪家人去买东西,好躲开集体游戏,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画画。
6岁那年,他掉进了河里。
还是个孩子的维奥拉“咕咚咚”向湖心沉没,平静地反射阳光倒映树枝的湖面之下,水流裹挟着气泡,把周围的一切颜色和物体变得不一样了。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感觉自己是在天堂,又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段经历,给维奥拉的创作打上鲜明的烙印。从6岁起,他就看到了流动的图像的美好,了解到我们眼前所见世界只是表面,有无数完全不同的事物隐藏在表层之下。“6岁的时候,你的生活里有太多新事物,有太多信息需要处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其实都忘了这件事。”直到30出头时,维奥拉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起这个故事。“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你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水。”听了故事之后,那个采访者说道。维奥拉恍然大悟,甚至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年掉进河里的那一刻起,维奥拉已经成为一个艺术家。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逆生》(局部), 2014年

演员: Norman Scott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逆生》(局部), 2014年
演员: Norman Scott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人类最基本的命题
 
维奥拉的创作特色鲜明,常使用极慢速镜头,表现生存、死亡、痛苦、喜悦、激情、牺牲等关于人类存在最基本的命题,总带着近乎宗教仪式般的肃穆。在林冠艺术基金会的个展“嬗变”中展示的四联视频装置《殉难者之土、空气、火、水》,今年年中开始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长期展示,这是英国第一次在大教堂中长期展示视频艺术。如果说常被认为是保守的天主教都乐意在主教座堂中接纳视频艺术,这无疑说明视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和1972年维奥拉刚刚开始创作时的情形可太不一样了!
和许多报道中的说法不同,维奥拉否认说自己并非基督徒。这种认为他是基督徒的误解,也许并不单纯是因为他有一些作品——比如《沉默的高山》和《惊讶五重奏》——的灵感直接来源于基督教绘画,而是因为他作品中常带有博爱和悲悯,面对痛苦的坚毅和隐忍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令人联想起“替罪羔羊”基督。其实,维奥拉特别愿意从迥异的渠道吸取灵感: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他拜在日本禅宗大师达安慎二门下;他的足迹遍布所罗门、爪哇、巴厘岛;他在圣迭戈的动物园呆了好几个月,研究动物意识。“人体的极限一定在于意识,感情、精神的张力一定胜于肉体的张力。”他反复强调深入,突破外在深入本质,他要看人的感情和感情流露的源头:“七十年代,我在上艺术学院的时候,这是一个不可涉足的禁区。今天依然如此。”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殉难者之水》, 2014年 


演员: John Hay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殉难者之水》, 2014年 
演员: John Hay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这是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妻子。”
 
到林冠艺术基金会采访维奥拉时,进门和维奥拉握手后,他马上把身边的吉拉·派罗芙(Kira Perov)介绍给我:“这是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妻子。我们一起接受采访。”落座后,他还不放心,强调道:“你知道,吉拉和我一起工作,所以我们是平等的。她很多地方比我强。”吉拉在旁边笑。
一见到维奥拉,我就立刻明白了他作品的气质从何而来。他语速缓慢,像视频中的超慢速镜头一般,认真地描述那些触动他心灵,因此他想要借此触动他人心灵的事物。而派罗芙,就坚实地在他旁边,帮他回忆具体事件的日期,在他犹豫时接过话头。展览开幕式上,维奥拉讲述眼见母鸟教小鸟飞翔时的感人场景,派罗芙感谢林冠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维奥拉灵感迸发,滔滔不绝阐述创作理念:“艺术家的灵感来自星辰。”派罗芙瞅准时机小声提醒:“翻译,先让人家翻译。”维奥拉讲话时,背后的台子上摆了两排空的高脚杯,他晃动身体,碰到高脚杯发出微弱的声音,派罗芙赶紧回头,把高脚杯挪得稍微远一点——这个时候,维奥拉正在阐述新作《逆生》:“这件作品是关于‘诞生’。‘诞生’来自于女性。我们,这些强壮的男人,没有女人就无法完成这件事。女性是如此强大,她们体内涌动着强大的力量。”
名义上,派罗芙是“比尔·维奥拉工作室”的执行总监。我在网上搜索她的名字Kira Perov,几乎所有信息都和维奥拉联系在一起,甚至查不到她的出生年份。狭隘理解女权主义的人可以先不要急着抗议——艺术是打造个人品牌的产业,势必突出艺术家本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泯灭其他人的工作。然而维奥拉用这样的体贴,尽量弥补这种缺失。
真让人觉得美好。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

《殉难者之风》, 2014年


演员: Sarah Steben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殉难者之风》, 2014年
演员: Sarah Steben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Hi艺术=Hi  比尔·维奥拉=BV 吉拉·派罗芙=KP
 
视频艺术的发展
 
Hi:七十年代视频艺术刚刚开始起步,那时候你为什么决定致力于这种材质?
BV:我很幸运,进入艺术学院的同时出现了这种新技术,我们又多了一种创作艺术的新形式。我创作初期,英国和亚洲也出现了视频艺术,全世界都刚起步,没多少人真的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做各种实验,试着看用视频能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来。
KP:还有,比尔画画不是特别好。
BV:哈哈,这倒是真的。
Hi:你们是怎么相识的?平时在一起怎么分工?
KP:我是澳大利亚人,当时我在墨尔本一家大学,负责一切文化相关事务,包括展览、电影放映、音乐会等等。1977年,我们组织了一个影像展览,邀请比尔放映他的作品。大约一年以后,我决定去纽约找他,开始在一起工作。差不多有20年时间,基本上只有我们俩一起合作,之后我们开始做一些大型作品,也开始雇佣助手。那时候视频的装备很重,比如我记得我们去突尼斯拍海市蜃楼,一共要拿六个箱子。作品的灵感都来自比尔,或者像他说的“来自星辰”,我的角色是处理拍摄相关事务,也负责一切展览、出版、资料等方面的事,工作挺多的。所以说,比尔跟星辰对话,我跟航空公司对话。

《殉难者之火》, 2014年

演员: Darrow Igus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殉难者之火》, 2014年
演员: Darrow Igus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Hi:据你们观察,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流艺术界开始大规模将视频艺术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
BV:视频艺术开始有一定地位用了差不多20年时间。
KP:1985年我们在LA MOCA举行了一个展览,不过不大。1987年,纽约的MoMA举行了他的个展,展出两三个装置作品,和一系列视频。那是我们第一次感觉视频艺术被接纳,被认同。我们也有很多其他展览,但MoMA的这个展览是最具标志性的一个。
BV:在那之前,MoMA的正式展览只会关注绘画、雕塑之类的。那次展览真的是个突破性的时刻。
Hi:那次展览之后,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变化吗?
KP :1989年,比尔得到了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资助,终于可以把很多之前酝酿,没办法拍出来的作品完成了。MoMA展览之后,画廊也开始对他产生兴趣,慢慢地也销售了一些他的装置作品。在那之前,根本没有藏家会买影像装置,我们只能尽量找到一点资金来维持创作,有的时候还只够买设备的。和画廊合作,就轻松很多了。

比尔·维奥拉

演员: Darrow Igus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比尔·维奥拉
演员: Darrow Igus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表象之下才是我创作的源头
 
Hi:现在,你认为视频艺术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突破?
BV:不能太过于依赖技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脑子里想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讲话,这些不过是信息而已。创作不能来自大脑,而应该来自心灵,要真正地去感知,去触摸,去吸收。艺术创作有三个关键点。首先是灵感,灵感来自星星,来自我们深深的内在;第二是创造力,创造力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力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神秘性。神秘性也就未知,是那些我们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我们不知道花朵从哪里来,山丘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借着神秘性,我们才能进入未来。
Hi:我听说你是基督徒?
BV:不是。我本人对所有类型的宗教都感兴趣。我希望能抽离出那些教义、规定和争端,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世界,不能一味批评别人,学会彼此共处。我们的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
Hi:我们看到你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非常肃穆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从哪里来的?
BV: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严肃的地方。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透过玻璃看到外面人们走来走去,他们不是在电视里,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好的艺术家能够揭开表层,看到内在。他们不关心视觉上的东西,墙壁、玻璃等等。他们会深入去感受内心的东西,这样才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美好的场景,内里还有一层一层的层次,在表象之下,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这才是我创作的源头。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比尔·维奥拉 来自星辰,通向未来

《救生筏》, 2004年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救生筏》, 2004年
图片拍摄:吉拉·派罗芙
由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 提供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