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未来在路上
8月5日,一场名为“未来的美术馆:策展与机构”的活动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开了为期7天的“国际青年策展人工作坊北京精训项目”。为应对艺术家、新兴艺术大众持续变化的展览需求,策展人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从单一的小型展览到复合型的大型展览,策展人角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基于此,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纽约独立策展人国际(ICI)共同举办了这一项目,以期通过研究个案对新兴策展实验做出指导和方向。
策展人精训项目始于2010年的纽约,曾经在美国、巴西、印度等地举行过,如今在中国的第一次举办已是第9届。
由泽丹卡•鲍多维娜克(卢布尔亚那现代美术馆馆长)、托比亚斯•伯格(M+策展人)、佐伊•巴特(San Art执行总监及策展人项目发展负责人)、郑道炼(MoMA绘画及雕塑部助理策展人)、片冈真美(森美术馆总策展人)、凯特•福勒(ICI执行总监)、特里•史密斯(匹兹堡大学当代艺术史论教授)、秦思源(策展人及艺术家)、罗德里戈•莫拉(Inhotim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文化项目副总监)、王璜生(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证大现代艺术馆前任馆长)及田霏宇(UCCA馆长)组成的培训嘉宾在8月5日至8月11日期间与参与培训学员共同通过研讨会、实地参观、单独会谈与圆桌讨论共同完成最终策展方案的提出与实施。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介绍,这批嘉宾是由田霏宇及ICI共同参与挑选的,在能够展示各自特点和能力的基础上又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和互补,除此之外,前几届策展人精训项目的合作也使得他们对于年轻策展人的优势和劣势更加了解,讨论也更有针对性。
按照UCCA官方给出的学员申请标准是:需具备至少三年以上的策展经验,并各自提供其希望通过这次项目提升的策展计划以及一份近期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展览描述。培训申请从4月份便已开始开始,至6月中旬申请结束时,精训项目共收到超过50份申请。最终,包括米盖尔•阿玛多(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葡萄牙馆策展人)、史冉•艾尔丹姆(美国Court Square画廊创始人及策展人)、厄兹盖•艾素尔(策展人及作家)、后藤旺光(前《隐形人》编辑)、蒋岳红(偏锋新艺术空间策展人)、阿弥达•克里帕拉尼(澳大利亚Gertrude当代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及推广经理)、蒂埃里•莱文(法国图卢兹当代创作节艺术总监)、康俐(中央美院策展研究硕士)、马真正(上海艺术基金首席执行官艺术助理)、王莉莉(广东时代美术馆公众教育部主管)、安卡•米胡雷特(艺术批评家)、塞布丽娜•莫拉(独立编辑)、玛莎•苏曼特里(艺术文化研究者)、蔡秉桥(UCCA策展人)共14位脱颖而出接受了此次培训。50人选14人,入选门槛着实高了些。对此,田霏宇说:“在学员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方案,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一、其中一些学员是由国家政府选送的;二、一些还有机会参加其他策展人项目的学员我们就不再选择进来,将机会留给很难有机会得到国际交流的学员们。”偏锋新艺术空间策展人蒋岳红介绍了自己的申请过程:“在ICI官网看到信息之后,完成并提交了为此次培训而专门构思的方案,不久便得到ICI反馈的通过的消息。”
1900美元是本次培训的基本费用。为了支持和培养中国青年策展人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WIFA)也在8月5日正式启动,5位通过培训申请的中国年轻策展人的基本费用都由WIFA来承担。田霏宇对于WIFA的加入很是高兴,“我们的这次精训项目也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支持年轻策展人的第一步,作为董事的余丁老师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这之后,他们也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支持项目。”
“培训行程十分紧凑”,蒋岳红说道:“田霏宇关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秦思源关于如何策展等演讲构成了我们的研讨会内容,而实地考察则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长征空间、艾未未工作室等地。”除此之外,一系列的会谈、讨论等最终将学员最初所提交的策展方案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丰富和完善,“8月11日再次提交的策展方案已经拥有了即时的可操作性,在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其中的一些方案会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实施”,蒋岳红补充道。田霏宇对于这批学员的方案颇有感触,他说:“最开始的一些方案极具理想主义,甚至是脱离现实的。我们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资金来源、空间使用等更加具体的因素,以能够实施为目的对方案进行调整。这也算是一种自我施压的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迅速的进步。”
持续一周,看似极为短暂的时间,却承载了巨大的学术意义;策展精训项目在纽约及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合作伙伴所在地每年举办两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数量,却代表了艺术能否进步的关键。艺术的未来、美术馆的未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以策展思维检验构建当代艺术基础设施创新的策略正在被大家所意识到,当然,也逐渐在完善和成熟。
虽然此次策展人精训项目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王璜生认为:“这一精训项目中的中国学员都来自于民间策展人,而没有官方策展人,是否可以加大宣传范围和对官方的推广也是一个完善方向”,但是其表现出的意义却已不容忽视,“这一项目的好处可以使国外策展人深入了解中国的策展状态,中国年轻策展人可以参与国外相关策展活动”。类似于此的项目或培训并不仅限于少数机构或人群,更多的策展人、艺术人或机构完全可以随时交流并互相促进,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所匮乏、所需要增强的。
由泽丹卡•鲍多维娜克(卢布尔亚那现代美术馆馆长)、托比亚斯•伯格(M+策展人)、佐伊•巴特(San Art执行总监及策展人项目发展负责人)、郑道炼(MoMA绘画及雕塑部助理策展人)、片冈真美(森美术馆总策展人)、凯特•福勒(ICI执行总监)、特里•史密斯(匹兹堡大学当代艺术史论教授)、秦思源(策展人及艺术家)、罗德里戈•莫拉(Inhotim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文化项目副总监)、王璜生(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证大现代艺术馆前任馆长)及田霏宇(UCCA馆长)组成的培训嘉宾在8月5日至8月11日期间与参与培训学员共同通过研讨会、实地参观、单独会谈与圆桌讨论共同完成最终策展方案的提出与实施。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介绍,这批嘉宾是由田霏宇及ICI共同参与挑选的,在能够展示各自特点和能力的基础上又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和互补,除此之外,前几届策展人精训项目的合作也使得他们对于年轻策展人的优势和劣势更加了解,讨论也更有针对性。
按照UCCA官方给出的学员申请标准是:需具备至少三年以上的策展经验,并各自提供其希望通过这次项目提升的策展计划以及一份近期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展览描述。培训申请从4月份便已开始开始,至6月中旬申请结束时,精训项目共收到超过50份申请。最终,包括米盖尔•阿玛多(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葡萄牙馆策展人)、史冉•艾尔丹姆(美国Court Square画廊创始人及策展人)、厄兹盖•艾素尔(策展人及作家)、后藤旺光(前《隐形人》编辑)、蒋岳红(偏锋新艺术空间策展人)、阿弥达•克里帕拉尼(澳大利亚Gertrude当代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及推广经理)、蒂埃里•莱文(法国图卢兹当代创作节艺术总监)、康俐(中央美院策展研究硕士)、马真正(上海艺术基金首席执行官艺术助理)、王莉莉(广东时代美术馆公众教育部主管)、安卡•米胡雷特(艺术批评家)、塞布丽娜•莫拉(独立编辑)、玛莎•苏曼特里(艺术文化研究者)、蔡秉桥(UCCA策展人)共14位脱颖而出接受了此次培训。50人选14人,入选门槛着实高了些。对此,田霏宇说:“在学员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方案,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一、其中一些学员是由国家政府选送的;二、一些还有机会参加其他策展人项目的学员我们就不再选择进来,将机会留给很难有机会得到国际交流的学员们。”偏锋新艺术空间策展人蒋岳红介绍了自己的申请过程:“在ICI官网看到信息之后,完成并提交了为此次培训而专门构思的方案,不久便得到ICI反馈的通过的消息。”
1900美元是本次培训的基本费用。为了支持和培养中国青年策展人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WIFA)也在8月5日正式启动,5位通过培训申请的中国年轻策展人的基本费用都由WIFA来承担。田霏宇对于WIFA的加入很是高兴,“我们的这次精训项目也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支持年轻策展人的第一步,作为董事的余丁老师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这之后,他们也将会有更加丰富的支持项目。”
“培训行程十分紧凑”,蒋岳红说道:“田霏宇关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秦思源关于如何策展等演讲构成了我们的研讨会内容,而实地考察则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长征空间、艾未未工作室等地。”除此之外,一系列的会谈、讨论等最终将学员最初所提交的策展方案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丰富和完善,“8月11日再次提交的策展方案已经拥有了即时的可操作性,在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其中的一些方案会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实施”,蒋岳红补充道。田霏宇对于这批学员的方案颇有感触,他说:“最开始的一些方案极具理想主义,甚至是脱离现实的。我们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资金来源、空间使用等更加具体的因素,以能够实施为目的对方案进行调整。这也算是一种自我施压的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迅速的进步。”
持续一周,看似极为短暂的时间,却承载了巨大的学术意义;策展精训项目在纽约及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合作伙伴所在地每年举办两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数量,却代表了艺术能否进步的关键。艺术的未来、美术馆的未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以策展思维检验构建当代艺术基础设施创新的策略正在被大家所意识到,当然,也逐渐在完善和成熟。
虽然此次策展人精训项目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王璜生认为:“这一精训项目中的中国学员都来自于民间策展人,而没有官方策展人,是否可以加大宣传范围和对官方的推广也是一个完善方向”,但是其表现出的意义却已不容忽视,“这一项目的好处可以使国外策展人深入了解中国的策展状态,中国年轻策展人可以参与国外相关策展活动”。类似于此的项目或培训并不仅限于少数机构或人群,更多的策展人、艺术人或机构完全可以随时交流并互相促进,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所匮乏、所需要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