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 站在现实的边界向理念世界眺望

作者:罗颖 来源: hiart.cn 2012年10月24日 专题人物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是王广义初中时读过的小说,这是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且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本书。“可以说它奠定了我一生的某种基础”,书中的主角马丁•伊登早年经历过一段如灾难般的贫穷和失望的日子,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从王广义合上这本书开始,他就立志要以主人公为榜样,自己将来也一定要混出个模样。四十年过去,昔日的梦想已然成真。与马丁不同的是,王广义不用像他那样在名利双收时,为再也无法回到曾经最单纯快乐的日子而痛苦不堪,他可以用5000余袋大米或者500卷油毡去追溯曾经的记忆和体验,在超验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矛盾中寻找到自我存在。
真实被某一阶段平面作品的光辉遮蔽掉

历史给了王广义他们这一代人非比寻常的机会,在一个敢于创造历史的时期,王广义被思想启蒙浪潮裹挟。从85’新潮到89现代艺术大展,再到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他缔造了一个艺术传奇。“大批判”成为他的一面旗帜,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神话”。然而,正如王广义在解构“毛时代”的神话一样,他也在用《温度计》、《冷战美学》、《基础教育》、《圣物》、《自在之物》等装置作品冷静地解构着自己的“神话”。而观众对渎神后的王广义发出了种种质疑,有人说“王广义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屈服于市场,沦落为对成功作品的‘自我复制’”,也有人说他的新作“形式大于一切,视觉效果侵蚀艺术之思考”,对这一问题的回应,王广义说要让公众满意其实很容易。“我更看重的是自己精神的发展脉络,这才是最核心的。艺术家的工作是极其自我的一件事情,只是人们在讨论艺术的时候夸大了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公众的判断可以存在,但是艺术家本身不能在意它,如果在意的话可能会导致自身精神意义上的下降”。
经历了广受推崇后的王广义,他的人生从快车道骤然减速,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不仅在各种艺术派对上难见其身影,就连新作的个展也很少在国内举办,以至有人怀疑他是否对作品缺乏自信。在时代现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想清楚,思想的锋芒也不会因是否在场所掩盖。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10月13日,55岁的王广义才在北京首次举办了他从艺生涯中的第一次个展。30年的回顾展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观众在重温了“大批判”的精彩章节后,能在更多的字里行间细细品读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王广义”,而并非被某一阶段的平面作品的光辉遮蔽掉的真实。王广义并不是一位妙笔生花的艺术家,他的绘画看不到任何华丽的技巧,雕塑也并不具备任何造型的趣味,装置作品有些晦涩,让人有所触动但并不深刻。王广义是一位实实在在思考问题的人,坚韧地从事着艺术的工作,笨拙地追求着那点化腐朽为神奇的神秘力量。

让自己满意是绝对的高度

“艺术这件事情令人着迷的力量就是在这儿,它会让你把一生放进去,而且永远不会讨厌它。它所呈现的目的的模糊性,超验的可能性品质极其不确定,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神秘和超验感,或许从他小时候看到母亲剪窗花开始就已埋下了那颗种子,并始终贯穿在王广义的艺术中。从1984年的毕业创作《雪》到最新的作品《自在之物》和《圣物》,这个精神疑团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大。就像英国作家毛姆所说的“如果事情做到结尾还能同刚开头一样有趣,杯底残酒还能像第一口那样甘美,那生活该有多么美好”。
回顾展上能看到王广义的过去和现在。展厅中一张王广义坐在他创作的《易燃易爆》作品后面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89年,他说那是自己唯一的一张短发照。我惊讶于二十多年间他一如既往地留着一头散逸的长发和浓密的胡须,目光依旧深邃,只是几缕银丝浓缩了岁月的痕迹。王广义称自己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就像他那部用了六年的手机、抽了一辈子的烟,好与不好已不重要。他已然也习惯了把艺术视为自己的工作,三十年来保持着他对艺术的想象和践行。对大多数以艺术为生的人而言,对“职业”、“工作”之类的词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它们意味着不得已而为之,但王广义却坚信“如果把艺术当作生活方式的话,人便很容易原谅自己。”他不允许任何因素成为降低标准的借口,而他现在所要追求的绝对高度就是要让自己满意。
王广义在观察着自己,历史也在观察着他的创造者,现在我们也无法预知再过二三十年,王广义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和历史相关。如果当人有意识地创造历史时,往往历史和他无缘,但当你在不经意间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可能就真成了历史。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