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淳风 体制内的温和改良派

采访:罗颖图片提供:柳淳风 2015年2月10日 专题话题
“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很小,但是每一步都是必须且有效的。”柳淳风以温和其表、尖锐其里的方式,回应那些对中国美术馆展览独立性和学术判断质疑的声音。2007年硕士一毕业,柳淳风就进入中国美术馆工作。七年来,这位根正苗红的curator带着“运用国家美术馆平台把中国当代艺术有效的传播出去”的理想,在“国家单位”里朝着将当代艺术展览做得有真正学术高度的方向而努力。
柳淳风 中国美术馆策展人
柳淳风 中国美术馆策展人
Hi艺术=Hi 柳淳风=柳

在“国家单位”里把展览做得有学术高度

Hi:和其他同龄策展人不同的是,你几乎没有经历江湖漂泊,2007年硕士一毕业就进入中国美术馆工作,成为了“职业策展人”,这个身份给你带来的优势是什么?
柳:作为一个在国家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来说,一方面,我的附加工作没有那么多,因为我知道在民间工作的很多策展人需要做很多妥协。当然,我们在国家体制内美术馆策划展览,特别是当代艺术的项目,也会有很多的局限,但我想这些限制都不是在学术范畴以内的;另外,在国家美术馆工作所面对合作伙伴一般都是同样具有国家背景的机构或是美术馆。在国家美术馆里面工作,你只要把自己的策划理念充分地实施好就OK,展览的预算等各方面准备都是比较充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展览的学术性思考和艺术家选择等艺术本体方面的事务上都有更多的空间、时间来严谨的处理,这是非常奢侈和幸福的事情。

Hi:当时的理想是什么?
柳:理想就是运用国家美术馆的平台把中国当代艺术有效的传播出去。尽管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国家美术馆的学术唯一性已经被削弱了太多,但是我认为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品牌基础还是很实在且夯实的。因此关键的point就是要把所谓在“国家单位”里面的当代艺术展览做得有真正的学术高度,并且真实有效的传播出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同行和公众的尊重!

Hi:似乎刚毕业那几年你很活跃,为什么最近两三年在国内策划的展览反而变少了?
柳:基本上都拒绝了,一个是美术馆很忙,二是如果策展仅仅成为一个噱头,然后挣一笔所谓的策展费,我觉得意义不大。为什么现在特别活跃的都不是老一辈的策展人,因为他们真的经历过高峰,一方面可能是懂得拒绝,另一方面也可能觉得有些无聊。所以我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人翁,但不是每个人都得做主人翁才能展现他的才华。
2007年在韩国国立美术馆策划的“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当时带去了80多位艺术家
2007年在韩国国立美术馆策划的“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当时带去了80多位艺术家
镜花水月 比利时欧洲当代艺术中心 2009年欧罗巴里亚艺术节中国年项目
镜花水月 比利时欧洲当代艺术中心 2009年欧罗巴里亚艺术节中国年项目
“我是非常任性的”

Hi:你参与策划的都是输出性的国际交流展,比如2007年在韩国国立美术馆策划的“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2008年在奥地利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馆(MUMOK)做的“中国:面对现实”,然后还有去年的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展,策划这类国际性的大型群展难点在哪?
柳: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一上来都是做至少有50个、100个以上艺术家的展览,基本上大型一点的展览都具有了双年展的规模,而其实馆内的人员体制结构还是有些老化,我们经常是一个人同时面对100个人或事,可想而知要解决多少问题。运输、保险、预算、画册、印刷、宣传、艺术家的创作情况,给每一位艺术家作品写评论,撰写展览主题文章,甚至处理每个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每件作品在特定空间的呈现方式,展览空间搭建,选搭建材料,节省预算,可能还要带艺术家以“国家委派艺术家”的身份出国参展,照顾他们等等,这些都是我要面对的,没有十八般武艺完全没有办法在“单位”里混下去。

Hi:涉及的艺术家数量庞大,你怎么确保参展名单的质量?会不会经常遇到人情关系的阻力?
柳:我想参加展览艺术家数量的多少和展览的质量水平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和作品以及艺术家的数量都是根据展览的主题、空间、预算等条件来确定的。至于你说到的人情关系,我想这方面我是非常任性的,这也是我个性使然,当初我临近毕业时最终选择去体制内工作就是期望得到一份相对更受人尊重的工作,落得干净、简单,不用太多受制于某个人或是小圈子的局限,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中国:面对现实” 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中国:面对现实” 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迈出的每一步都很小,但是每一步都是必须且有效的

Hi:最早接触策展是什么时候?谁把你领进门的?他们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些方面?
柳:最早接触展览策划是2001年的“图像就是力量”,是张晓刚、方力均、王广义的群展,当时是协助皮力工作,很幸运,当时的经历也很令人难忘,对我的启发也特别多。后来就一直和范迪安老师一起工作,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促成了我日后的职业规化和格局。

Hi:一开始就参与国际性的交流大展,职业生涯的起点就不一样了,这也是体制内策展人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面临这个身份带来的局限吧?
柳:并没有特别的局限,倒是使得我对展览策划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策展理念的扩充方面都有所提升。我从一开始到美术馆工作,工作范围就基本上就锁定在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这是好的和纯粹的一面,当然这两年因为整个国家战略方向有所转变,很多主流的展览我也开始参与策划。这是我需要面对和调整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你的知识系统必须得到扩展,关键是怎么样把常规的策展理念和传统展览模式转换成具有当代文化逻辑的展览,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向。比如我们做的非常主流的“中国梦”的展览,我就在我负责的那部分加了很多当代艺术的内容,展览效果也很好。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很小,但是每一步都是必须且有效的。
柳淳风策划的“观海中——2014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别策划展”现场
柳淳风策划的“观海中——2014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别策划展”现场
延续对“现实主义”命题的关注

Hi:前卫、实验、颠覆毕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你如何在中国美术馆有限空间内拓展当代艺术的无限可能呢?
柳:“前卫”、“实验”等词其实属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术语,而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已经非常纷繁复杂,甚至超越了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范畴,我对这个超级复杂的现实特别感兴趣,当然这个现实包含很多层含义,有传统,有未来,也有很多断裂的东西,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表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情况,不能仅仅靠单一或一元的想法去理解当下的艺术生态,也不能依赖简单的手法去表达、传播它,而这些都为我在美术馆的展览策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向。

Hi:从2001年开始进入策展领域,这么多年有没有一直在推进的论题或者方向? 
柳:这些年的展览策划一直都延续了我对“现实主义”这个命题的关注。我觉得中国现实主义的话题没有说完,包括后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向低谷之后,很多市场界人士推出的所谓新水墨或者抽象的话题,我觉得跟中国社会的大问题距离有点远。文革对传统的打击,以及我们这一代人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剥离,整个社会现实的发展面貌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型的现实环境“互联网”虚拟现实渗透进入每个人的生活,通过互联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超越地缘障碍的新的对话语境,但是作为艺术本身,它永远都具有天生的逆反性,因此对互联网的接触也促使很多艺术家急于从虚拟回归现实,体现到艺术语言上来说,“低级”科技的、手工的语言模式也逐渐成为新一代艺术家艺术创作最“in”的特征,这些都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最敏锐的考察,所以其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研究的东西。从我早些年年参与策划的展览“面对现实”开始,我就一直延续对“现实主义”命题的关注。包括我近期在釜山双年展策划的“观海中”展览中,就是试图表达我对“本土与全球”,“低科技与高科技”,“真实感和虚拟感”等等矛盾性话题的观察,而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现实生态。

Hi:平日的策展实践和理论积累,你会进行写作梳理吗?
柳:我博士的课题方向是“当代艺术与文化战略研究”,这是考察、研究当代艺术一个敏锐的切入点,说明官方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现在的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环境已经和20年前太不一样了,21世纪无疑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世纪,能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其在国家文化输出战略布局中适合扮演的角色,是政府和学界迟早要面对和重视的命题。在未来的三年里,我希望借助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对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做一个梳理性研究,但肯定不是书写“艺术史”,因为我认为当代艺术现在没有“历史”,只因它正在发生。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