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 把赋予的权力当做责任
摄影:范西
对于向京来说,作一位新锐艺术家选秀场上的评委已经十分寻常,在青年艺术100、新星星艺术节、“巨人杯”大学生提名展等耳熟能详的新锐选拔平台中总能见到以判断为基础、以呵护为立场的向京的身影,在她看来,评委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并在有限范围内推动他们进步的使命。
Hi艺术=Hi 向京=向
Hi:在你曾参与过的新锐艺术家奖项或选拔平台中,感受到的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向:在我曾参加过的“巨人杯”大学生提名展、青年艺术100、2013新青年艺术人物年度评选展、“芭莎”校园行、新星星艺术节、海南艺术节等青年艺术家奖项评选及年轻艺术家推荐平台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在参与的艺术家群落不同,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因为现在年轻艺术家非常多,不同的人自然会选择不同的评选活动。
Hi:在这些奖项或平台中,你是如何看待自己作为评委所拥有的话语权的?
向: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要把赋予的权力当责任。自己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叛逆,但随着年纪增大会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这样的评选既是对年轻力量的观察,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自己保持一种镜鉴。
Hi:这也是作为评委或艺术话语权拥有者的价值的体现吗?
向:任何评选都没有绝对的标准、都存在偶然性,尤其是艺术这种方式,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从外部的角度看,是对未来文化的可能性保持敏感;从内部的角度看,则是提醒自己不腐败。
Hi:那么在新锐艺术家选拔中,你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在不同的奖项或平台中你的评选标准是一致的吗?
向:我自己会尽可能用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去挑选。从个人口味上来说,幼稚不怕,但对谄媚的作品比较反感,即那种努力填写正确答案的作品。
Hi:在评选过程中,你该如何去不断强调自己的评判和标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哪里?
向:这种评选时常会让我联想起当老师时评卷的境况,面对海量的你并不了解却要瞬间做出判断的作品,不受其他评委的干扰很重要。在我看来,任何评选更多的应该是种鼓励机制,心态尽可能开放,而并不能以单一的价值观看待所有的作品。
Hi:如何看待现在艺术圈里的这些艺术奖或选秀?它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向:现在年轻艺术家的机会非常好,平台很多,这让艺术家被发现和存活的可能性和多元性都大大增加了,这肯定是进步,非商业性的鼓励机制的评选肯定对年轻人有很大帮助,平台多、评选标准不同则可以让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有曝光的机会,是学院教育的补足,并和画廊平台共同形成年轻艺术家的孵化器。但选秀总是一时的,整体生态的不完善让这些“优胜者”依然要面对生存的窘态。商业对艺术的渗透侵蚀非常明显,机会多了也就意味着竞争多了,获得独立人格是创作的前提,而一些作品却常常让你觉得太刻意逢迎了。所以我一直在评选中尽可能传递好的价值观,同时,这样的评选也能对本土画廊的生长有推动和缓解,我觉得这才是对年轻艺术家培育更长线的作用力,也即艺术评选的真正价值。
Hi:评奖过程是多个话语权相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向:如果把评选当作权力之争,那么评委的角色就是权力政治。但我碰到的情况大都是前辈对年轻人的呵护,有些意见过于相左的情况,我肯定要站出来争取,不带私心的意见还是有可能会被接受的——尤其女性这时会占点优势吧。
Hi:选出的艺术家一定是众望所归的吗?你对获奖或脱颖而出的年轻艺术家有何建议?
向:选出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大家都喜欢的艺术家,所有的评选都是折中的结果,太过有争议的一定不会是获胜者,但这一定要看淡,对评委、对年轻艺术家都是这样。就像我说的,评选是一时的,娱乐价值多过真正对艺术家的发现,貌似热火的景观掩盖了艺术生态的病态,艺术家之路很长、很艰难,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不被类似选秀这样的事干扰才可能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