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李津的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
“画太多了,卖了也不少,自己记忆又不好,但有几件东西对我来说是挺重要的,希望可以找找。”
“我在西藏交了一个朋友,叫李彦平。”
第一件作品
李津、李彦平合作的《月亮河》 1984年 曾参加1985年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
“1984年第一次去西藏,那时自己很年轻,真的是把自己从内地丢到西藏去,当时西藏不像现在,非常闭塞。那时去西藏,想去学梵高、高更,去最原始、最危险的地方享受太阳,寻找那些纯自然的东西。我在西藏交了一个朋友,叫李彦平。他在1984、1985年就开始实验水墨的谈论,不做那些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而是在原始感之中,保持水墨的因素。我们交流很多。”

李津(右)和李彦平,背景为参加1984年展览“前进中的中国美术”作品《月亮河》
“我们两个人合作了一张 画叫做《月亮河》, 参加1985年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这是很抒情的一张作品,黑色的帐篷映着一点白色的月光,画在布上,也是运用了藏区唐卡的绘画方法。后来,他出国了。最近我听说,他死了,是被人在森林中杀了。这也特别让人感慨。而这件作品他并没有带出国,应该就在西藏的朋友那里,也许流回了内地。”

1985年10月,“国画新作邀请展”参展艺术家在武汉展览馆(现已拆除)前合影,左二为李津
“西藏,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情结。”
第二件作品
《二指禅》 80x60cm 纸本设色 1993
《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封底作品 (1993 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
“这件作品是我90年代第二次去西藏的时候画的,年轻时,在西藏创作和心理的状态,很不一样。西藏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情结。”



李津在藏北无人区
90年代,离天更近一些
第三件作品
《大鸟》 100x65cm 布上彩墨 1989年
《李津绘画艺术》 p19 (1999年 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我80年代的作品,离天更近一些。”

第四件作品
《花伊人之七》 130x65cm 彩宣彩墨 1994
《李津绘画艺术》 P25 (199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
“90年代,我有很长时间住在北京胡同里,基本上过着一种非常市井的生活。那时,自己不再热衷于关心思潮,特别生活化,比较灰色。因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是推崇强烈的、要有冲击性的作品,尺寸、题材 要有精神性、使命感,我对此表示怀疑,索性奔着边缘化而去。 平常的生活明显比天天去想如何做一个伟大作品给我更大的诱惑。现在我找到的花伊人系列,大多是单人的,但在我的印象里,更好的作品应该是两个人的,拥抱、亲密,那时对人物性别的指向不明确,不男不女,透着暧昧。”


李津九十年代在北京举办展览时的合影,图中有艺术家刘炜(右三)、方力钧(右五)、常工(左一)、阿海(左二)、靳卫红(左三)
我说我,而不说他
第五件作品
《花衣女》 220x60cm 纸本设色 1996
《李津绘画艺术》 P51 (199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
“90年代是一个准备阶段,从英雄主义的阶段走出来,从生命转向生活。当面对两件事,一个来得特容易,一个特不容易时,我一定选择容易。题材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枯竭到到处去寻找。生活来得自然,画画成为一种调剂。这为我之后的创作做了铺垫,包括那些对自己状态的描绘,甚至有些很自恋的因素。我说我,而不说他,说我是因为真实,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最强烈的。生活和创作之间本没有太多隔阂。”


李津在拉萨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