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琼 未来的艺术圈属于80后
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新星星艺术节的曾琼,对于80后艺术家的观察有着独特的视角,因广泛合作而总结出的80后艺术家缺乏学术积累的普遍现象,她能够从历史大环境中总结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同时她又根据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而预测80后艺术家的成功将是以群体的形式登上艺术舞台。
根据需求选择机会
Hi:以你做新星星艺术节对80后艺术家的观察,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
曾琼: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三届新星星艺术节,所以也接触了几千位80后艺术家。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个体观察和个体情感的表述,或者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比较深入的。不同于50后艺术家与社会、历史、政治、制度之间明确的表现和冲突,80后艺术家已经换了另一种方式。
Hi:所以80后艺术家有哪些问题是前辈艺术家没有遇到过的?
曾琼:整个时代、历史、大背景和生活境遇的现状,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例如对于50后甚至60后艺术家来讲,在他们的生存时代,整体的社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他们更多的会把目光集中在压力上,而现在随着经济、互联网、信息的发展,80后艺术家反抗的不再是整体社会压力,而是对一个周边环境或所处状态的表述,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Hi:面对这样一种环境,你觉得哪些机会是适合80后艺术家的?
曾琼:我认为能让他们利用的机会与以前相比多了很多。今年新星星艺术节请张晓刚做评委的时候,他跟我说了一句话非常有意思的话:“我告诉你,现在的艺术家一点都不缺机会,我甚至觉得,他们就是被你们这些叔叔阿姨给宠坏了”。后来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以前我们没有画廊、没有市场,艺术家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好好创作。现在的艺术家有画廊、有经纪人、有拍卖行、有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机会,再加上像我们这样的平台,所以80后艺术家可以在每一个平台中尝试、寻找机会。当然,有些平台是偏商业的,以卖画和亮相为主,有些平台可能相对来说单纯一些,在艺术创作上更有想法、思考和探索。我觉得每个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艺术家在选择的时候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商业画家还是希望在艺术学术上走的更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
Hi:你怎么看待目前年轻艺术家推广活动越来越多的现象?
曾琼:我认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艺术家推广活动中,也没有一个是拥有绝对正确标准的。一件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之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在观看时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每个推广活动所选择的评委也相当于一个观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学术价值标准和判断,所以换句话来讲,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评委,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活动类型,永远都会有限制的,评委本身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
80后艺术家会以群体形式出线
Hi:80后艺术家受到普遍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曾:80后艺术家受到关注当然是与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分不开。首先从大背景来看,近几年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院校的扩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越来越多的80后学生进入到艺术院校学习、从事这个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家境遇的改善,当年我们讲到艺术家的时候,都是又穷又苦的形象,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是一个财富阶层和偶像阶层的代表了,所以,当境遇改善时,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身进来。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80年代的时候,所有美女都在作者和诗人的领域,现在我们发现所有美女都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美女的走向实际上一个是风向标,你可以通过她们来判断我们的财富在哪里,这是非常客观的。
Hi:通过所举办的三届新星星艺术节来看,与80后艺术家合作的困难在哪里?
曾琼: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知识结构、视野、接触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善于吸取新鲜的东西。但是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雕塑、装置、绘画其实都是采用形式来表达思考和感受,甚至是一种哲学。所以对于80后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学术积累不够,当然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未能形成系统的文化根基和思考逻辑,所以合作中能够明显感觉到80后艺术家创作里的艺术积累不够。例如张晓刚、何多苓等,他们最好的作品或成名作品的创作年代大致是在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而现在80后艺术家也已经在30岁左右,却远远没有可比性。所以我认为这可能跟我们现代文化的肤浅性、娱乐性、媒体引导性都有关系,经济生活改善以后,所谓的青春期无限延长,成熟的年龄也推迟了。
Hi:以你的观察来看,80后艺术家的上升空间有多大?
曾:首先他们一定会成为艺术圈的中坚力量,一个时代的过去需要另一个时代的代替,所以未来的艺术圈一定属于80后,他们会成为真正的核心的文化人群。但他们的成功不同于’85时期艺术家的成功。’85时期艺术家的成功实际上是西方世界和中国政治冲突的结果,同时他们也是由西方藏家做起来的,含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趋向和政治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艺术家数量的增多,80后艺术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艺术问题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未来他们不是一两个人来面对评论家或面对艺术批评体系,而是一群人共同面对。所以我认为80后艺术家未来出现类似于个人英雄或个人成功案例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会以群体形式出线。
Hi:以你做新星星艺术节对80后艺术家的观察,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
曾琼: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三届新星星艺术节,所以也接触了几千位80后艺术家。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个体观察和个体情感的表述,或者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比较深入的。不同于50后艺术家与社会、历史、政治、制度之间明确的表现和冲突,80后艺术家已经换了另一种方式。
Hi:所以80后艺术家有哪些问题是前辈艺术家没有遇到过的?
曾琼:整个时代、历史、大背景和生活境遇的现状,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例如对于50后甚至60后艺术家来讲,在他们的生存时代,整体的社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他们更多的会把目光集中在压力上,而现在随着经济、互联网、信息的发展,80后艺术家反抗的不再是整体社会压力,而是对一个周边环境或所处状态的表述,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Hi:面对这样一种环境,你觉得哪些机会是适合80后艺术家的?
曾琼:我认为能让他们利用的机会与以前相比多了很多。今年新星星艺术节请张晓刚做评委的时候,他跟我说了一句话非常有意思的话:“我告诉你,现在的艺术家一点都不缺机会,我甚至觉得,他们就是被你们这些叔叔阿姨给宠坏了”。后来我觉得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以前我们没有画廊、没有市场,艺术家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好好创作。现在的艺术家有画廊、有经纪人、有拍卖行、有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机会,再加上像我们这样的平台,所以80后艺术家可以在每一个平台中尝试、寻找机会。当然,有些平台是偏商业的,以卖画和亮相为主,有些平台可能相对来说单纯一些,在艺术创作上更有想法、思考和探索。我觉得每个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艺术家在选择的时候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商业画家还是希望在艺术学术上走的更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
Hi:你怎么看待目前年轻艺术家推广活动越来越多的现象?
曾琼:我认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艺术家推广活动中,也没有一个是拥有绝对正确标准的。一件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之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在观看时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每个推广活动所选择的评委也相当于一个观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学术价值标准和判断,所以换句话来讲,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评委,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活动类型,永远都会有限制的,评委本身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
80后艺术家会以群体形式出线
Hi:80后艺术家受到普遍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曾:80后艺术家受到关注当然是与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分不开。首先从大背景来看,近几年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院校的扩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越来越多的80后学生进入到艺术院校学习、从事这个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家境遇的改善,当年我们讲到艺术家的时候,都是又穷又苦的形象,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是一个财富阶层和偶像阶层的代表了,所以,当境遇改善时,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身进来。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80年代的时候,所有美女都在作者和诗人的领域,现在我们发现所有美女都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美女的走向实际上一个是风向标,你可以通过她们来判断我们的财富在哪里,这是非常客观的。
Hi:通过所举办的三届新星星艺术节来看,与80后艺术家合作的困难在哪里?
曾琼: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知识结构、视野、接触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善于吸取新鲜的东西。但是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雕塑、装置、绘画其实都是采用形式来表达思考和感受,甚至是一种哲学。所以对于80后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学术积累不够,当然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未能形成系统的文化根基和思考逻辑,所以合作中能够明显感觉到80后艺术家创作里的艺术积累不够。例如张晓刚、何多苓等,他们最好的作品或成名作品的创作年代大致是在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而现在80后艺术家也已经在30岁左右,却远远没有可比性。所以我认为这可能跟我们现代文化的肤浅性、娱乐性、媒体引导性都有关系,经济生活改善以后,所谓的青春期无限延长,成熟的年龄也推迟了。
Hi:以你的观察来看,80后艺术家的上升空间有多大?
曾:首先他们一定会成为艺术圈的中坚力量,一个时代的过去需要另一个时代的代替,所以未来的艺术圈一定属于80后,他们会成为真正的核心的文化人群。但他们的成功不同于’85时期艺术家的成功。’85时期艺术家的成功实际上是西方世界和中国政治冲突的结果,同时他们也是由西方藏家做起来的,含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趋向和政治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艺术家数量的增多,80后艺术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艺术问题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未来他们不是一两个人来面对评论家或面对艺术批评体系,而是一群人共同面对。所以我认为80后艺术家未来出现类似于个人英雄或个人成功案例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会以群体形式出线。